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2024-07-01杨修宝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国学经典实践策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核、双构、五化”的课程构建与实践模式。由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融合、课程评价等内容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构建;实践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推广,形成了“一核、双构、五化”的课程构建与实践模式(见图1)。“一核”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最适合少年儿童的精华部分为核心内容开发课程;“双构”指顶层设计目标系统,架构课程理论,建构课程目标,双线组元,和谐统一,作为国学经典课程构建的逻辑起点与依据;“五化”指依据课程论基础与原理,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结构,精粹化的课程内容,策略化的课程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融合,科学化的课程评价等组成的课程系统,并细化制定出每个部分的操作系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内容构建

(一)课程理论架构阐释启智养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育人的理论框架,以“学知”为逻辑起点,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学习中华文化精粹。以“启智”为理性基础,让学生从经典中体悟中华智慧,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以“晓理”为根本导向,使中华国学经典的优质内核深入学生脑海,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以“养正”为标志行为,让中华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心灵,对其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以“笃行”为价值旨归,促使学生达成学思知行的统一。

(二)课程目标彰显培根铸魂

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指导标准(试行稿)》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目标:

1.了解所学经典产生、流传的时代背景,懂得经典的基本内容,知道经典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智慧,理解经典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

2.诵读、精读、研读经典,能背诵一些优秀的童蒙韵文、经典诗词、格言警句、经典段落和篇章,逐步培养对经典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和理性认识。掌握学习经典的基本方法,正确、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和相关学习资源。

3.亲近经典,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实践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不屈、自强不息、勤奋敬业、乐于助人、勇敢正义、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格修养,增进社会关爱,培育家国情怀。

(三)课程结构突出诵读涵泳

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积累国学经典,品悟国学经典,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诵读,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以“读”为主线设置了汉字深读、典故新读、童蒙韵读、诗词品读、寓言研读、篇章精读、名著畅读、幽默乐读等课程板块。在篇章的组合上,打破原有的按年代、出处、题材等以文本特征为编排标准的刻板方式,开创性地以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为线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伴随成长的脚步,逐步向少年儿童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画卷。

在每一课内容的安排上都充分注重知识的精确性、延展性和趣味性。每一课都编排了“和你一起读经典”“问号请你解一解”“我们再来读一点”三个链接拓展板块。不仅将古诗文的原文、注释、译文精准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广泛地补充了诸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相关事件的介绍等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经典呈现“素读”→活动体验“悟读”→拓展延伸“拓读”的逻辑思路,精心编排,直观生动地呈现国学经典课程内容。

(四)课程内容呈现精粹适切

在浩瀚的中华国学经典中,舍末取本、舍难取易、舍繁取简、舍生取熟,统整精编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内容。所选内容以文学为经,以哲学、历史等为纬。所选文学作品上起先秦诗经、诸子,中及魏晋南北朝诗文、唐诗、宋词、元曲,下至明清小说等。同时,特别注重选编《易经》《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哲学典籍片段,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片段,精选精编《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童蒙韵文,让学生在国粹经典的学习中修身养正。为了使学生更易于领会与学习,围绕经典篇章,编选与之相关联的地理、科技、军事、天文、节气、民俗、医学、绘画、书法、建筑等传统文化常识技艺的内容[1],以期开阔学生视野,理解延承传习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国学经典文化需慢慢琢磨、细细品赏,国学经典诵读离不开深入的思考,不能降格为拒绝思考的嘴唇嚅动。为此,每课均设计了理解诵读、思考品悟、体验活动等内容,打破一味任务式背诵的藩篱,帮助学生把国学经典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使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的系统学习,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积淀,夯实人文底蕴,滋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策略

(一)课程实施体现积淀润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的关键着力点在课堂。精耕课堂,研发不同时长的多样态课型:5-8分钟的微课、20分钟的短课、40分钟的常态课。研究精练实用、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备课策略、诵读策略、活动设计策略、微课实施策略、短课实施策略、优质课实施策略。让课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课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包括作者资料、文本内容、难字解析、涉及的历史知识(故事)、感悟与智慧的提炼、教学方法的选择、课件制作技巧、写作年代分析、历史评价研究、教学重难点确定、译文准确性以及活动设计和板书内容等。备课内容应根据具体文本的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而非机械性地包含所有要素。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过程中诵读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运用吟读、默读、拍手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配乐诵读、男女诵读、接龙诵读、闯关激励读、配动作读、分组对读、全班齐读、分角色读、变化语气读、转换语境读、复沓引读、经典故事引读、在游戏中诵读、诵读音频带读等策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形式活泼的诵读中体会感悟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需要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古诗文考级、古诗文诵读比赛、诵读之星评选、古诗大王评选、古诗剧表演、古诗接力诵读、背诵对抗赛、吟诵经典原文、背诵经典警句、讲经典故事、说经典人物、演经典剧目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积累并运用国学经典的能力与经验。

国学经典课程通过短小、精当的微课视频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突破对重难点的理解。国学经典课程的微课视频制作与应用,运用“准、简、图、比、美”五个实施策略。一是准,即在课前、课中、课后恰当处,准确使用,不乱用;二是简,即在讲解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易错点处进行内容设计;三是图,即图示化、儿童化、趣味性,运用动图短视频等形式呈现;四是比,即注意字体大小的比例、颜色对比、明暗对比等;五是美,即彰显美感,突出国学经典韵味,富有想象力。

国学经典课程开设20分钟的短课,时长短、易操作,符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更利于日常教学。国学经典短课教学要运用三个“精”的教学策略。一是精准把握目标,要求在国学经典课程学习中,学生一读就懂的、老师点拨能懂的、有难度不能马上懂的内容不要教学。二是精心取舍内容,根据国学经典内容的特殊性,切忌不做取舍,全部内容,全教全学,要重点选取一课中的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三是精确教学重点,国学经典教学强调一课一得,抓住重点,忌面面俱到。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过程中的40分钟常态课,逐渐升级为优质课。要运用“把握一个目标、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个策略、运用四个方法、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策略。把握一个目标,即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熏陶。国学经典让学生们充满愉悦地接近我们的源头文化,让国学经典的文本悄然而亲切地贴近学生的心,为学生的中国灵魂播下数千年文明的种子。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化繁为简,国学经典中文言知识的教学要深入浅出,务必做到难文浅教,长文短教。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即可。二是情趣盎然,如通过故事引趣,讲述国学经典故事;通过知识增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熏陶怡情,习悟中华传统美德等,激发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国学经典。运用三个策略,一是诵读积累,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二是巧用注释,教会学生运用原文后的注释理解文言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前用、读中用、读后用。三是拓展联系,国学经典课程的学习,要与国学故事、传统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突破学科边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多维度学习。运用四个方法,一是素读悟读,即纯粹地反复读或带着思考地读。二是故事讲述,即课前引入、理解深入、佳境渐入时讲述故事,激发兴趣、深化理解。三是创设情境,即运用古典音乐、国学视频等资源创设诵读情境、学习情境、感悟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有意境,有效果。四是联系生活,国学经典课程的学习,强调生活化理解、生活中运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明理导行。设计五个环节,抓住五个“一”,即课堂导入“一触即发”,教学语言言简意赅,切入迅速新颖。重点讲解“一语中的”,教学语言简单明了,清晰易懂。教学主线“一线串珠”,课堂教学主线明晰,结构层次分明。朗读诵读“一以贯之”,各种形式的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体悟运用“一脉相承”,学习结果注重学生的习得感悟与体验运用。

(二)课程融合提升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施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内容,寻求与学科的最佳结合点,创设学科综合性课型,打通多维度学习通道,多层次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在课堂各环节中有机渗透。课前导入环节,将中华经典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教学阶段,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后巩固环节,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或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数学学科中,引入传统数学思想元素,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诵唱描绘音乐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音乐的独特韵味;在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和制作民间工艺品,欣赏中华经典书画作品,了解传统手工艺、书法国画的魅力;在体育课堂上,引入传统体育游戏的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根据学科特点和国学经典特征,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2],创设学科和国学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课型。

(三)课程评价形成教育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的课程评价,注重体现发展性原则。不仅关注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在国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关注学生在践行国学精神方面的实际行动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国学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成果,建立了多元化、交互性的评价制度,设计了一系列评价指标。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这些评价指标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参考使用,不限制、不硬性要求完全照搬。

为确保课程实施健康、持续、有序、积极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设计了实施工作机制。其中实验学校实施国学经典课程的工作机制为:成立机构—制定计划—准备资料—培训师资—确定班级—保证时间—营造环境。实验班级实施国学经典课程的工作机制为:沟通家长—指导诵读—做好记录—检查评估—展示成果—总结表彰—巩固成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践成效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实施国学经典课程不仅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探索出了一条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新途径,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中华国学经典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行为规范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教育功效,效果十分显著。通过课堂浸润、体验化用,实践中探索出了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新途径。在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敏感阶段和记忆的黄金时期,应借助经典文化启迪学生的心智,培育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少年儿童情感、意志、智慧的生成,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许多实验学校涌现出“孝敬之星”“仁爱之星”“责任之星”等美德少年。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促进了学科学习,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对古诗文掌握的达标率逐年增加。

(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为课程实施及教育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培训等实施系统,不仅有助于显著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更能大幅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中华国学经典课程实施采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工作方式,促使卓越教师、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涌现。课程研发核心成员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宋月娥、香坊第二小学校郭聪等被评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参加实验的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刘璕、公滨小学王琪、呼兰区东方红小学杨冰雪等一批名优教师,到试验区、实验学校送教、做观摩课,在多家期刊发表了国学经典教学设计与经验论文等教学成果。

(三)打造了一批中华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的优秀典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实践多样态的课型,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精练实用的教学策略,定期召开课程阶段推进会的课堂教学展评,国学经典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以国学教育促进学科教育。促进了国学经典课堂的升级转型,使之由原来的讲授、诵读、记忆、复述等陈旧的教学方式被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深思等学习方式替代,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以中华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校育人理念、办学特色的形成。课程实施推进会中,哈尔滨市铁岭小学现场会被黑龙江日报、东北网、生活报、新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鸡西市电工小学现场会被鸡西电视台现场报道,并在网络现场直播互动,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2.5万。这些活动均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哈尔滨市成高子中心校、哈尔滨市香安小学、鸡西市电工小学等课程实验学校获得省级、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

(四)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丰富了该领域的学术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课程专家顾问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为实验学校和教师撰写的《有关“国学”的几个问题》发表在《黑龙江教育》,即被《红旗文摘》全文转载。杨修宝老师的《探寻区域教育发展的“根”》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受北师大的邀请,杨修宝老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做《中华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的区域路径》的专题报告,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其做了专题采访报道。

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在教育理念、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形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索。同时,还要全方位地加强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使其与其他学科相互辉映,共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修宝.探寻区域教育发展的“根”[N].中国教师报,2019- 03-20.

[2] 顾秋红.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小学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5(11).

课题项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中华国学经典课程实施的区域路径实践研究”(201932001603B)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国学经典实践策略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