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于“情”内 沉入“境”中
2024-07-01高冉
高冉
摘 要 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要积极关注命题情境,创设有效学习情境,让情境贯穿于命题。在实际操作中,情境如何设置是一个难点,基于初高中新版课标并结合2023年全国多套中考试题浅谈对于命题情境的思考。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情境 情境的分类 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学与命题研究的热门概念之一,一线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疑问,存在很多误区。笔者结合初高中课程标准以及2023年全国多套语文试题进行分析,明确什么是情境,如何进行情境的命制。
一、确定关键概念情境的目标定义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情景;境地”。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场景或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方式。
“情境”“任务”“活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中的高频词汇,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初中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初中课标中多次指出要以情境为载体,积极创设学习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创设适宜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学习任务群有效开展的重要支点。
二、确定课程标准中情境的具体分类
1.日常生活情境
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如2023年浙江温州卷:
【打卡主题市集】同学们在挑选戏曲创意产品时产生了困惑: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林冲,外貌都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而手机壳上的戏曲扮相截然不同(见下图)。结合名著内容,推测他们扮相不同的原因。
这道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作品、事物,让学生耳目一新,既联系了日常生活,又考查了名著的相关知识。
此外,日常生活情境还以大情境任务群的形式出现。比如2023年山西卷,围绕主题为“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力量”系列活动,设置了“分享选文·缅怀革命先烈”“撰写文案·宣传家乡名片”“研读名著·汲取文化养分”三个活动。
语文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最容易打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文学体验情境
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如2023年安徽卷:
小伟同学收藏有三枚《西游记》邮票(如下图),其中与选文内容相关的一枚邮票是________(填写字母);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三枚邮票应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情境以邮票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西游记》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深入探究邮票文化、名著学习的独特价值。又如2023年云南卷:
孔乙己第二次进店被短衣帮嘲笑,辩解时表现出“颓唐不安”的神情。导演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如下舞台表演设计,请找出不合理的一处,并作具体分析。
情境勾连教材中《孔乙己》一课,串联舞台设计,聚焦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对孔乙己情感内涵的理解。
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学体验情境中走进文学作品,走向生活;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推动学生自主阅读、自觉实践,成为阅读与创作的实践者。
3.跨学科学习情境
初中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学习作为课标规定的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境之一,必须以语文学科实践的方式展开,在实践性中呈现综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跨学科素养。以2023年浙江温州卷为例:
【设计图案】阅读文章,完成设计。
同学决定以鲲鹏为主体设计图案。你心目中最动人的鲲鹏形象是怎样的?根据阅读感受,发挥想象,加以描述。提示:关注鲲鹏的姿态、神情、色彩等;关注鲲鹏形象传递出的效果。
这道题从“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与学生真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主题出发,构建了一个以语文课程为核心的跨学科任务群,内容涉及美术等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学习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一,学生在认识世界、参与生活、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认识和表达世界的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
三、确定真实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
1.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初中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情境式教学成为一线教学中的热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情境创设容易脱离学科知识
优秀的教学情境应当兼具生活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能使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学习任务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但很多教师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情境创设,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忽略了学科实际,忽略了文本差异,忽略了教情学情,只有“情境”之形,而忽略了学科内容之实。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应结合不同文体、不同文本、不同难易设置具体的情境,不应千篇一律、单一雷同,背离情境教学的初衷。
(2)情境创设华而不实,为了设置而设置
情境式教学虽为热门,但并不意味着语文所有教学都要设置情境。如果教师脱离具体学情和学生的认知水准,情境创设主要据教师的自我生活经验或者想象,这种情境可能既不属于学生,也不属于教师,而是教师猜想出的“学生应该熟悉的情境”“为本节课单独创设的情境”。那么在课堂上学生或懵懵懂懂地完成情境任务,或沉默以对;教师则困惑于课堂的沉闷与学生思维停滞,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华而不实,是无效的。情境创设只是教学手段,并非目的。不是每一节语文课、每一道题都要创设情境,如果课堂任务过多、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理解不透彻,那不妨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文本教学。
(3)情境创设不知从何入手
情境式教学、命题是现代语文教学、命题的大趋势,网络上对于情境式教学的讨论众说纷纭,但老师们对于如何进行情境创设、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查阅资料、哪些情境符合要求等都存在疑惑,对这项工作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一致的标准,教师也只是摸石头过河,无法确定何时才能安全地到达河岸。
2.如何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1)情境创设要“真实有效”
课标中提出了六大任务群,任务群的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擎。为了获取学生对学习情境的认可、接受和驾驭,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做到真实有效。以2023年浙江温州卷为例。整套试卷共创设了三个大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温州人耳熟能详的戏曲活动,请考生作为戏曲推广人,与同学一起去打卡。这一情境极具地域特色,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地域自豪感,题目的设置也是围绕这一活动进行,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真实有效的,是成功的。当然,情境并不一定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人或事,也可以是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创设出来的情境。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生活体验千差万别,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一定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体验。
(2)情境创设要“匹配考查内容(知识)”
教学中设计紧扣学习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蕴含在情境中的语文学科信息,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2023年北京市中考试题:《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对已完成的调查报告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作修改,对字形、成语、词义、病句辨析、补全对话进行了考查。情境创设紧扣语文要素,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辨识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这样的学习情境,紧扣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直接指向语文素养,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有目的、有情感、有深度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避免了浅表化、碎片化、模式化的语文学习。
(3)情境创设要“紧扣学科属性”
在语文学科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和考试命题中,存在以“情境”为目的、为主体的误区。在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却不知道这些情境和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命题中,命题人先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来填充文本、设计任务,忽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是考查的目标。2023年浙江温州卷中第三个情境,是围绕学校举行的“探索”主题学习活动,设置“认识探索者”“学习探索力”“做个探索者”三个活动。这种跨学科情境打破文理界限,将文学引入科学、历史,用科学的数据、多方视角充实探索资料,培养学生的宽阔视野及综合分析、理性思考的能力。跨学科情境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而是在多个学科的综合中紧扣语文学科属性,考查语文基本素养。
四、结语
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是语文教学及命题的趋势,也是一线教学及命题中应当关注的热点。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不被理论所束缚,不只追求“情境”的形式,要创设出真实有效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