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净沙·秋思》中的“语言生成”艺术探赜

2024-07-01徐娜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徐娜

摘 要 《天净沙·秋思》在表达上巧妙地避免了直接使用秋天的词汇,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情感的巧妙渗透构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在语用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天净沙·秋思》中的“语言生成”进行探讨,为古诗词的教学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 《天净沙·秋思》  语言生成  古诗词艺术

作为王国维口中“自然”之境的典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创了自然书写的新范式,带来新的美学意蕴,虽然后人都模仿该创作,但最终都没有超越该词“自然”的格调。《天净沙·秋思》旋律简单,歌词素雅,利用多元的意象组合,构成了奇妙的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成为我国词令之中难以企及的高度,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与意蕴。在追求自然效果的探讨中,语用学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工具,语用学旨在深入理解言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含义,强调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紧密结合。对于《天净沙·秋思》的探讨,从语义学的视角来看,小令中的各个意象呈现相似的特点,都巧妙地融入秋天的时光背景。借助语用学中的一系列原理,通过深入研究为何选用特定元素、省略语法成分,以及如何在不同情感语句之间实现流畅转换,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从而达到揭示小令内在自然之美的目的。[1]这种综合运用语用学原理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地认知《天净沙·秋思》中“语言生成”的过程,以及所展现的自然表达手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小令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灵感。

一、巧用语词排设,传递凄凉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由五句、二十八字构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纵观整首小令的内容可知,除了少量的“西下”“在”等动词和方位词以外,几乎全部由名词组成,马致远精心挑选了几组秋日当中典型的意象,利用意象组合的技巧生成画面和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应用范式,营造出凄美的意境,传递出作者凄凉的情感体验。这些词语都是普通的、未经过专有名词或诗意修饰的词汇,凸显了它们作为客观存在的实然性。尽管它们被赋予了“枯藤”“老树”“昏鸦”等名称,或者“古道”“西风”“瘦马”,但这些名称实际上只是一种符号,是对人类被突然抛入时间之中的存在行为的无声唤起,是这种存在本身以语言方式的自动展示。这样的表达使诗歌更具客观性,更加贴近自然与生命的实际状态。

这种语言的符号性可以通过借用性、相概念来深入理解。在传统观念中,物质存在于性和相两个层面,其中,性指的是本质,而相指的是形式。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万物不仅存在于同一性的世界中,而且每个物质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因此,无论是世界、物质、个体还是时间,它们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体到《天净沙·秋思》中,诗歌描绘了秋日景象“枯藤”“老树”“西风”“瘦马”、秋日之人“断肠人”以及秋日之地“天涯”,这些元素都被视为平等无二的存在,体现了时间性存在之相的理念。因此,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时间的展示,共同呈现了被抛入时间性存在的世界。[2]名词性事物,包括前三句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不仅在性上相同,而且在时空上相互交融。它们不仅是自在的存在,也是自为的存在,既是客观存在的整体和本质,也是有意识的个体和物质。这些事物共同存在于一个同一的世界,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形成了物质—本质—世界—自我时间—空间—存在的统一存在。

因此,《天净沙·秋思》在景物选择与组合方面,实际上呈现了语言选择与组合下的世界存在和人的存在的自动展示。这种存在的尖锐性使得语言具有一种紧张感,而景物与语言的选择与组合所呈现的聚集力则渗透于世间,弥漫于万物,所有这些元素在不断的萦绕中,无休止地凝聚在秋日的物象之上,并贯穿整首小令的语言之中。这些元素在等待着最终的爆发和冲击,正如小令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描绘了流浪于世间的“断肠人”与世间尽头的“天涯”之间的关系,而世间尽头的“天涯”也正是流浪于世间的“断肠人”的命运所在。这正是人类生存图像具有的“芥子纳须弥”的深刻寓意,将微小而有限的存在与宇宙辽阔的尽头融为一体。

二、巧用意象关联,营造深远情境

“意象”在我国古诗词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核心与灵魂,是诗词意境生发的必备元素。马致远作为词令大家,深谙“意象”创作之道,在《天净沙·秋思》中,他巧用意象关联,营造出深远而又凄美的意境。纵观该词令,意象的精妙选择与应用凸显关联的重要性,展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3]。“关联”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在诗词的创作中要把握关联的核心要义,遵循关联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关联建立的基础是语义关联,每一句话的语义会生成一个内部关联场,由相同语义特征的词语构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几乎都是偏正语义,像“枯藤”“老树”“昏鸦”等都呈现出一种颓败和灰暗的特质,“小桥”“流水”“人家”则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风格,“古道”“西风”“瘦马”与“枯藤”等意象形成一种内在的共鸣和呼应。每一句都是由特质相似的词语构成,组成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画面,生成独特的意境从,这主要就是作者对语言的精心挑选与应用带来的效果。各个意象之间形成内在关联,整体又寓于秋景的宏观背景之中,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让该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

《天净沙·秋思》非常简短,只有二十八个字,作者在这些有限的字句中构建出多元的意象,组成一幅悲凉的画卷,生成凄凉的意境。这些意象不仅是曲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使人为之动容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精心组合,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巧妙安排了每一幅画面,运用并列的方式展现了从下到上、由近及远、由远到近的组合。老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在树上归巢,呈现出“物之荒”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排列呈现由近及远的画面,引发“心之凉”的情感共鸣;古驿道、瘦马、西风通过由远到近的传递,勾勒“情之悲”的情感路径。作者精心挑选了诸如“西风”这样的意象,与“夕阳”的意象形成对比和呼应,让该小令的意象更具跳跃性,引发读者对作者命运的反思,形成移情和共鸣的效果。总体而言,《天净沙·秋思》通过精致而深刻的意象安排,巧妙地构建出既和谐又层次分明的情感表达,带给读者感性而深远的阅读体验。

三、巧用成分省略,展开虚实想象

在语用学的视角下,我们也可以以会话理论来解读《天净沙·秋思》,该理论以实现有效交际为目标。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言语的表达需符合量的准则,即所说的话应全部指向交谈目的,避免冗余信息,保持信息传递的紧凑性和清晰度。此外,对语法成分的有意省略为场景想象和视角想象留下了丰富的空间。在《天净沙·秋思》中,正是通过这种省略手法,创造了一种模糊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视角的疑问,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意境的未定性。

进一步分析这首小令,我们发现,它不仅运用了偏正意象,还涵盖文化预设、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等元素,以此构建出一种自然而和谐的情感起伏。这样的艺术构建符合语境理论的理念,使得《天净沙·秋思》更具有真实生活的表达深度。另外,句子内部的省略和关联形成了整体和谐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了自发进行情境和人物视角想象的空间。这种技巧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境的敏感理解,也使得小令中的留白与省略成为其美感的一部分,充满了令人遐想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样深度的语用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语言运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四、巧用语势波动,激荡起伏思绪

语言学理论指出,语言是一场不断流动的动态构成,在语言的流动之中,会像水流一样形成一种起伏的波动,这就是语言的语势,它能带来情感的流动。波动的语势主要有两种类型,顺势和逆势。顺势就像一条平缓的链条,语义鲜明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就是顺势的典范,两句话的语义相似、意境相仿,具有独特的美。然而,作者为了凸显情感的流动和思绪的起伏,在顺势的语境之中增加了逆向的语势,“小桥流水人家”夹杂在两句话之间,让本来顺向的语势发生了转向,在悲凉萧索的情绪之中混入一抹暖的情感色彩,语势发生了陡然的转向,仿佛一场暴风雪的突然来临,整个意境和情感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方向,这就是语势转向带来的奇特效果。“小桥流水人家”在整个转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明显,“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加入带来了新的对话效果,该句不论是意境营造还是情绪渲染与其他语句具有鲜明的不同,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语势转折的内在机理,应该回到小令原有的语境之中,以“断肠人”的身份去回观语势的发生。该句出现在“枯藤老树昏鸦”之后,与其形成一种对偶和对比。一方面,该句的意象和情感与其他语句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在句子内部生成情感的复杂性。面对如此美好的画面,“断肠人”既有羡慕,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凄凉与酸楚,虽然情感不如尾句来的有力,但是明显的高于其他内容。所以,“小桥流水人家”语势的转变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转折与突变,是对情感进行对比与复杂化处理。语势的转向让整个叙述和情感更加生动和流畅,体现出语言的多样性与情感的丰富性。因此,该小令中所凸显的“自然”特质,源于对语言的考究与精心设计,符合语言运用的规律和特点。作者在当时独特的语境中,先生成情感和文化的预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审美心理选择和组织材料,构成语义场景,生成语义画面和意境。

所以,在对《天净沙·秋思》进行讨论和研究时,我们首先应该厘清其中的语义与语意的关联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所创造的精妙意境。其次,通过替换类似题材作品中的词语,比如从白朴的《天净沙·秋》中选取“青山”“绿水”“红叶”等,来凸显《天净沙·秋思》的选材独特之处。这样的替换不仅有助于突显诗歌的个性,还能深化对特定意象的理解。在进行词语替换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句内景物特点是否和谐。以“红叶”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为例,通过对比发现,一个色彩鲜明,一个色彩暗淡,一个充满生命力,一个已经枯萎。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歌中意象的鲜明差异,也揭示了作者通过特定词语的选择所达到的情感表达效果。这样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小令中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变化,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构建,进一步体会小令语言之美。通过这样的解读过程,我们能够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在语言层面上的巧妙运用,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曹渝祺.《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2(12):131-133.

[2]杨 莉.言说的语言和语言的言说——《天净沙·秋思》语言生成的一种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3):34-36.

[3]徐翠梅.《天净沙·秋思》语言生成的几点浅见[J].语文天地,2022(05):7-8.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
秋思
天净沙·无言相看当时月
天净沙·冬
天净沙·春
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天净沙·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