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方法学写文学短评
2024-07-01陈艳红何君实
陈艳红?何君实
摘 要 “学写文学短评”是写作教学的难点,本教学设计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在读懂“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登高》和“古今第一悲情之词”《声声慢》的基础上,挖掘有价值的评论角度,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写文学短评。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文学短评 比较阅读 比较写作
【设计理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选取了八首不同时期和不同体式的古典诗词,单元写作任务是写一则 8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提出:“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可见,文学短评是在文学阅读鉴赏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点评,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材指出:“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这是统编教材创新的内容,师生比较陌生,加上教学中又多是读写分离的情况,庞杂的鉴赏讲解让学生在写文学短评时找不到聚焦点和突破口,因而也很难下手写作,或即便写出了却思维不深刻、分析不透彻。说到底,学写文学短评很难,一难难在读不懂,二难难在写不出和写不深。而笔者认为,打开这两把“铁将军”的最好钥匙只需一把——比较:比较阅读和比较写作。教材第9课的“学习提示”中指出:“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说的也正是第一把钥匙——比较阅读。
基于此,本设计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选取篇幅较短的一诗一词《登高》和《声声慢》,在众多的比较角度中,以意象的比较为例,带领学生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情志,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寻找最有价值的聚焦点和突破口,运用比较的方法学写文学短评。
【学习目标】
1.初读两首诗词,尽量了解其内容和情感(可预习完成)。
2.重点对比诗词中相似的意象,理解相似意象表达的不同情志。
3.寻找评论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学写文学短评。
【任务实施】
一、以写促读,创设情境
本单元的单元写作任务: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以读入诗,比较相似意象表达的不同情志
鸟:同样写“鸟”,杜甫写的是在强劲的秋风中飞舞盘旋的鸟,这只鸟犹如诗人自己,在战火纷飞的国度里迷茫徘徊而又渺小无力。李清照写的是过雁,这只大雁可能曾经传递过自己与家人、友人、爱人的书信,如今大雁仍在,却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书信也杳如黄鹤,无需传递。
植物:杜甫写的是落木,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中说:“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杜甫不用树叶、落叶、黄叶,而用落木,因为树叶饱满润泽,落叶轻而平整,黄叶缺少飘零之意,所以只有落木有微黄沉重、干燥飘零之感。写《登高》时,56岁的杜甫漂泊西南,知音相继离世,自己正如那枯黄干燥的木叶在深秋的疾风中飘飞,落魄憔悴,飘零无依。于是,颠沛的风霜沉淀出一个千古绝唱的意象——落木。相较于落叶、黄叶等意象,落木就蕴含着人生的沉重和沉痛感以及生命的枯干和凋零感。李清照写的是“黄花”和“梧桐”,“黄花”乃菊花,此处不用菊花而用黄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的样子,再加上表示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梧桐,让读者看到46岁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辗转漂泊的憔悴忧愁。
水:杜甫写的是广阔的长江,在壮景中抒发悲情。李清照写的是绵密的细雨,而且这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写出愁绪如连绵不绝、细密如丝的雨。
酒:杜甫写的是浊酒,浊酒是廉价酒,色泽浑浊,既表现国家动荡之下个人处境的艰难,又表现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李清照写的是淡酒,表现的是内心的愁浓,酒压不住愁遂觉酒淡。
三、以读助写,寻找评论角度,运用比较方法学写文学短评
1.寻找评论角度
从《登高》和《声声慢》中选择一篇,选取最有评论价值的“小处”,确定评论角度和突破口。
说明:对比学生所选的角度(见下文“教学反思”),看谁选的最有价值、最聚焦也易于突破。让学生明确文学评论要因体而论,切入口要小。
2.运用比较方法写文学短评
(1)借鉴名家评论,学习写作方法
“淡酒”这个“淡”字,其实是全词情感性质、意象色调在程度上统一和谐的表现。淡酒,这个“淡”字,不仅是酒之淡,其联想是情感性质的不确定、缥缈……这淡酒,不是杜甫那样的“浊酒”,“浊酒一杯家万里”那是与“潦倒”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不是李白的“美酒”,李白的“新丰美酒斗十千”与“咸阳游侠少年”联系在一起、代表一种豪情。
……李清照的梧桐叶上,打的是“细雨”,为什么是细雨不是大雨,因为细雨中梧桐叶上的雨水积累得慢,一点一滴也打得慢。对于孤独的人来说,时间的可怕就在于慢,忍受着雨滴一滴一滴地提醒自己:时间过得多么慢啊,生命是多么漫长啊!生命苦短变成了生命苦长。(孙绍振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
说明:①作者在评价“淡酒”时引入了“浊酒”“美酒”,在评价“细雨”时引入了“大雨”,是比较尤其是对比打开了评论的铁锁,也让思维更深刻,因而分析透彻。②行文时叙议结合,但是叙只是起引述的作用,重点需要议论。
(2)写作文学短评
围绕“落木”对情感的作用,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评片段。要求:思考字词的替换,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做到观点明确、叙议结合。
说明:学生当堂完成写作,然后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分享点评。
(3)对比ChatGPT创作的文本和学生的作品
说明:ChatGPT创作的文本标准化但无感情,而文学短评最重要的是个性化的解读,在文学评论中需要“共情”。引导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段。
四、布置作业
围绕已选好的评论角度进一步多维对比和扩写,争取写出超越ChatGPT的深度、态度和温度。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单元写作任务作为情境,通过写作任务带动学生重点比较两首诗词的意象并体味其背后的情志,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选取最有价值的“小处”切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点明确、叙议结合地进行评论。然后再将学生的作品与ChatGPT创作的文本对比,明确文学短评还需要“共情”,写出深度。接着让学生根据已选好的评论角度进一步多维对比和扩写,完成文学短评写作,最后以作品检验阅读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提炼出来最有价值的聚焦点有:①以悲壮之景表达沉郁之情;②从诗词的意象分析情感;③浅谈《登高》格律中的情感;④感时伤怀,忧国忧民;⑤颔联中“落木”和“长江”的意象;⑥时光易逝,光阴荏苒——分析《登高》中的“长江”意象;⑦分析《声声慢》中的叠词句;⑧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意象。通过整理学生提炼的评论点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到诗词中最有价值的点进行评论,但是②的切入口太宽泛,在比较了②和⑤后,学生明白了切入口如何才能更小。④的标题不像评论,像抒发感受。而⑥的角度太小,难以展开评论。
确定切入点后,学生第一次写出来的典型作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不是“枯木”也不是“落叶”,因为“枯木”展现出的是诗人进入晚年后生命的枯干,而且是静态的、悲凉的,与后文“不尽长江滚滚来”开阔恢宏的意境不和谐。“落叶”虽有飘零感却太轻了,承受不住杜甫沉郁的悲情。而“落木”就集结了枯干、飘零、沉重这几个特点,并且营造了恢宏悲壮的意境,让整首诗意境和谐。
通过审读学生作品发现,学生能够观点明确、叙议结合地写出文学点评,并且比较方法的运用让作品有了些许深度。但是,比较是为了突出一方进而深化情感,而这段文字中学生在比较之后只是简单地总结了“落木”集枯干、飘零、沉重这几个特点于一体,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对“落木”的情味突出还不够。另外,学生仿佛旁观者,有思想却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ChatGPT创作的文本一对比,像个冷冰冰的智能体。于是进行了二次修改。
“落木”与“枯木”相比,“枯”表现的是生命枯干的悲凉,而“落”表现的是生命枯干后随风飘零的无奈。衰颓的国势如强劲的秋风,56岁的杜甫生命如枯干之木,在秋风中漂泊无依,这是多么无奈、迷茫、悲哀!而要体现这种飘零的动态只能选择“落木”。“落木”与“落叶”相比,“木”比“叶”更沉重,同样是在强劲的秋风中飘零的叶子,“木”带着沉郁的心情,有对国家的担忧、对人民生活的同情,而“叶”显得轻松自在,所以只能选择“落木”。
修改后,通过“落木”与“枯木”的比较,突出了“落”的飘零与无奈;通过“落木”与“落叶”的比较,突出了“木”的沉重。而且加入情感后学生的文章达到了“共情”,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诗歌中发现了“落木”和“落叶”不同的情感寄托,也让文章更加深刻透彻并独具情味。
总之,比较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找到了打开文学短评两把铁锁的金钥匙。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易读懂并找准聚焦点和突破口;比较写作让学生更易找到写作思路,从而写得出。更让思维具有思辨性,写得深刻透彻,也“共情”感人。与ChatGPT的创作对比也是比较,这一评价过程中的比较创造性地激发了学生超越人工智能的求胜欲。整个过程在比较阅读、比较写作、比较评价中达成学写文学短评的目标,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自然地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