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递归性高阶思维支架设计下的跨学科写作教学

2024-07-01黄淑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支架

黄淑云

摘 要 高水平的教学支架设计能够基于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精准理解,并通过个性化的调整,提供补充或加强的教学援助。高中跨学科写作教学路径,遵循“精确识别—明智决策—准确评估”的递归性逻辑顺序,在识别和评估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写作短板的基础上,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创新思维,并通过全过程跟踪与评估推动课程实施,旨在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和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

关键词 递归性  高阶思维  支架  跨学科写作

思维的本源在于深入思考,而能力的迁移性是其核心属性。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其核心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应对不确定或新颖的情境。面对新的或陌生的情境,努力从过往的事物或现象中察觉缺陷,捕捉新事物的萌芽,同时进行猜测、推断和深入剖析,以完成发现或研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揭示新问题,创新解题途径,揭示新法则,得出新推断。如何在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逆向思维、开放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为跨学科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 递归性高阶思维支架设计的内涵

美国科学家奥格登·林斯利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行为学习理论提出了“精准教学”。最初,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监控学业成绩,辅助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传递的高效率,其核心在于教师精确识别学生的学习关键点,并基于此做出精准决策,以提升学习成效。递归思维是一种从下向上的思维方式,使用递归算法可以简化教学流程,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递归算法的难点在于它的逻辑性,一般设计递归算法需要考虑以下几点:明确递归的终止条件;提取重复的逻辑,缩小问题的规模不断递去;给出递归终止时的处理方法。这也表明,在高中跨学科写作教学中,教师在识别学生学习的难点后,可实施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补充教学或辅导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分析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学生完全掌握学习资料,自发地努力学习,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成果。这个核心原理是按照“精确识别—明智决策—准确评估”的步骤递进性执行,来实现高效的教学。笔者提出的递归性高阶思维支架便是基于精准教学框架所创建的高品质学习设计。(见图1)

二、 精准定位跨学科写作目标,架构创造指向学习模型

韦伯的理解深度认知模型强调创造性作用的价值,这体现了追求创新领导的方向,并突出了高级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性。目前,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正朝着重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方向发展,按照传统的分类观念,“应用”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理解”与“应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序列或层次体系,它们是相互辅助的,并非仅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复杂化过程,且“理解”不一定为“应用”奠定基础。因此,跨学科写作教学不再仅仅注重学生从“记忆”到“创造”的线性能力提升,而是可以尝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多维结构,例如采用直接指向“创新”的主题式写作教学,写作内容更专注于“创造”的本质,让“创新”成为跨学科写作全过程的核心“驱动力”,并确立“目标”。在专注于创新成果的靶向教学模式中,扮演“打靶者”角色的学生采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策略(这些策略涉及策略性思维、深入探究等深度学习方面,从而改变传统的回忆与复述、技术掌握和观念理解等表层学习方法)。在追求实现创造性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精准地击中“靶心”,还可能引发类似“涟漪”的连锁效应,这种效应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了评价、分析、应用、理解和记忆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 赋能高阶思维的跨学科写作教学干预

1.以逆向设计发展逆向思维

填鸭式教学受制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秉承“超前思维”原则,即遵循教材内容,逐步破解教学难题。由于教师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或者问题的关联逻辑不够清晰,学生只能跟随老师“前行”,很难对理论构建、难题破解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教学活动逐渐变成了“回忆与复述”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创新性地解决现实问题。逆向设计则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如学习目标和新课标,以此作为起点,提前规划好如何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预期成果,并据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证据”。

在反向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确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将这些目标融入适宜的学习背景和实践活动,学生在团结协作、竭尽所能的基础上,攻克复杂度极高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运用策略思考、发展思维等高级认知策略,深入理解、运用教材及辅助资料,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因此,动脑筋、解决复杂难题、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回顾与重温基础知识、加深与提升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以融入。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任务:尝试以新闻评选为情境样本,逆向设计比较,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这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学科思考,逆向检验写作成果。该跨学科写作的重点,在于按照“评选标准”来检验写作成果,如引导学生以记者的视角,从选题、功能等角度寻找该篇新闻优秀的种种“缘由”;以编辑者的角色,论证新闻优选背后的个中解读;以评选者的身份,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于是,学生在建设性批判的逆向思考中,逐渐学会以记者、编辑者、评选者的视角来完成写作任务。在这个任务中,跨学科的学习是贯彻始终的,例如,有学生以防控新冠疫情为主题,在其中加入了关于病毒的生物学科知识、关于疫情防控的社会管理学知识,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理念,理性澄清空洞虚无的谣言的错误性。

2.以知识融合创造,培育发散思维

灵活思路,亦称扩散思考、发散性思考或多元思考,特指人在面对难题时,思维多元化且能向外扩展。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模式中,人们能够给出多个选项,而非仅限于一个固定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因此,随着发散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过程会变得更加顺畅,思考方向会更加灵活,新奇且具有创造性的思路也会不断涌现。

在开阔思维、培育创新能力的进程中,条理明确的学习流程可以通过知识的筛选、重构或修正进行优化,进而推动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合作与融合,为“旧信息”注入新的含义,同时整合“新学识”,构建学科共识框架和一站式问题解决方法。该理念的精华和核心价值是迁移。它通过创新性地整合和优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类似网络的“知识地图”或零散的学科架构,实现知识的自由迁移,点面结合地组织学科知识,换位思考,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写文学短评”,该写作任务除了用文字来表达对于作品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的感知之外,还涉及“考据”,这与历史学科相关,在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信息,将文学作品融入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能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解读。其次,学生在写作文学短评时,要思考如何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这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相联系,从而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3.以议题驱动,培养辩证思维

新课标阐述了教学指导原则:面对生活世界的多样性挑战,我们应该致力于破解难题,强化差异性认知,倡导开放和辩证的学习态度,从而指导学生理智地分析并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多元观点。在跨学科写作中,学生需要巧妙地使用如评价、质疑、矫正等深度学习策略,以培养高级思维。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或总结,他们可以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

例如,以2022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本手、妙手、俗手”为跨学科写作的主题。首先,将“本手、妙手、俗手”与数学学科的解题方法相关联,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开放的自主辨识中学会“存异而求同”,在对问题的辨析论证中学会“批判并建设”。如针对“本手是基础”的问题,激发对数学解法的“争议”;基于“本手为体,俗手为用”的观点,设计引入“本手还是俗手”的风格“争议”。如有的学生认为“本手”与“妙手”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关联,在解数学题时也会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即便是“俗手”也有价值,在解数学题时只要把公式写上去,将计算算好就能得分……鼓励学生直面“本手”与“妙手”的冲突,大胆质疑“本手”与“俗手”的关系等。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努力寻找解决之道,逐步学会如何创新,为写作寻得新的思路与方向。

四、以精准评价促进写作全程监测评价

学习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与新课标中强调关注学生学习、深入探究成长历程、关注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相契合,同时也符合有的放矢的教学理念。这也符合精准教学评价原则,即“完整监控、有效反馈、及时矫正、教学改进、循环递归”,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进行精确评估。

因此,在跨学科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入学习性评价方法,将更多关注点放在学习和成长的环节上,以培养综合素质,从而精确提升教学质量评估的效果。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独特思考,充分展示个人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将传统答题式写作转变为既锻炼发散思维又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挑战。如“你认为什么样的事迹值得媒体播报?请阐述你的观点。”“你觉得这篇新闻中关于病毒的解读内容如何?有哪些遗漏?”“能概括一下上述新闻的观点吗?”等等。这些以学生立场为重的问题,并不要求学生提供准确的答案。换句话说,教师更期望学生能提出不准确的答案,因为这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激发他们独创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恰当延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思考时间”,即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间隔。延长思考时间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写作观点的怀疑和改良。

递归性高阶思维支架设计作为一种灵活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学生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同时,它还深入讲解跨学科教学,实施能够激发创新意识的训练评估。“精确”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满足学生需求,助力跨学科写作教学达成目标。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将精准教学视为教学创新的风暴,它代表了教学理念的升级。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三维多孔电磁复合支架构建与理化表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