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024-07-01贲友林
名师工作室如何开展活动?是否就是上课、研讨、听讲座、写文章?当一群教师以“名师工作室”的名义聚集在一起,是否就像在微信中“拉”几位好友即成为“群”那样的操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工作室需要用项目研究让大家聚集起来,通过项目研究,推进工作室的建设,推动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
一、在实践中发现研究项目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础在课堂,研究的项目应从课堂中来。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至今,聚焦“学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研究。如何让研究更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在项目的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方面,工作室需要更为务实与具体的研究项目。
回到课堂,在与数学教师的访谈与调研中,我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些问题,有的是其他老师或学生问我的问题,如:9÷2=4……1,90÷20=4……10,那9÷2和90÷20相等吗?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4500008000这个数的万级中的“0000”通常读作一个“零”,是不是也可以不读……有的是我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那时候的我未曾问过老师,老师也未曾给我解释,如:鸡兔同笼,鸡和兔为什么关在一个笼子里?一年12个月,为什么是12个月?为什么一年中2月的天数最少?年、月、日是谁发明的……有的是我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如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如何用竖式计算,学生提出了3个问题:⑴竖式中两个部分积中的第二个部分积前是否写加号?⑵第二个部分积的个位上0是否要写?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上一行的数去乘下一行的数,还是下一行的数去乘上一行的数?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教师课前的预设是不一致的。数学教学,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吗?对于这些问题,数学老师知道多少?又会如何回答呢?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不是要真正关注学生视角的这些问题吗?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且是学生视野中的问题,就可以作为工作室一起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这一项目研究入手,得到了工作室所有老师的一致认可。
二、在合作中开展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是一群人在做事,而非各做各的事。项目研究凸显分工与协作结合的原则。这里的分工与协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协作。
首先是寻找问题、搜集问题。工作室成员分别以自己的学生为对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他们通过对数学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广泛搜集问题。
在每人分头搜集问题之后,大家相聚在工作室的QQ工作群中,将搜集的问题发布出来。这一汇聚,我们工作室共整理出了200多个问题。最初不少老师觉得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通过这一分工协作,大家惊讶地发现,“问题”真不少。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我们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集中在一起,各自发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通过交流、讨论,甄别、遴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研究、如何解决?我们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由几位老师先试水写出几篇样稿,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形成初步框架后,全体成员再行动。这些问题,谁来研究?谁来执笔?我们采用了在工作室QQ群中,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教学经历自主申报、认领的方式。如果遇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都有研究、写作的意愿,那就采用合作的形式。在研究、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发现新的问题,再提交QQ群中大家一起研讨;发现有用的文献资料,上传到工作室QQ群中与大家共享。如查找文献资料时,匡凤、王翠等老师看到相关文献虽然和自己写作的话题不相关,但可能对其他人有帮助,于是都上传到群里,供其他老师参考。
写出初稿后,大家在QQ群中再交流、讨论、修改。问题研究与文稿撰写,看似一个人在执笔,其实是一群人的共同思考。我们商定,每周二、周四、周六,“贲友林学为中心”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推送大家撰写的文稿,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先学习,写下学习所得后转发。
我们做的不仅是写作,更重要的是协作。从发现问题、甄别问题到研究问题、完成写作、修改定稿,我们工作室成员之间密切合作,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写作,只是一个终端结果;研究,是一个漫长过程。持续近一年时间,我们工作室所研究的系列问题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上不断推出,关注、转载人数不断增加。江苏教育出版社发现我们这一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很有价值,很快与我们达成了出版协议。
2020年12月,我们工作室出版了《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印3次,销售一万多册。我们一鼓作气,继续推进项目研究。2022年6月,工作室出版了《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Ⅱ》,一个月销售一万多册。有不少老师将这两本书作为案头必备书。当然,我们知道,我们的水平远远达不到真正的专家水准,但老师们的鼓励,让我们看到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意思的是,网络上竟冒出了不少这两本书的“盗版”。一次教研活动,我上公开课,一个老师在台下一直等我上完课,拿出《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让我签名留作纪念。我一看封面颜色,就知道这个老师从网络上买到了“盗版”书。当然,他不知情,他是无辜的。虽然我们很生气这样的盗版行为,但换个思路看这个现象,当一本书被不法商贩盗版销售的时候,是否又说明这本书是有一定价值的呢?
三、在反思中审视项目研究
一群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不仅要做,更要通过反思,审视这件事本身是否有意义,这件事我们做得怎样,做的价值如何。
(一)对研究项目的思考
选择什么内容作为项目研究,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本身要有价值。项目要具有前瞻性,项目研究的内容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针对现状通过项目的实施寻求改变,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项目要具有实践性,项目研究的内容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研究项目,必须动脑想、动手做,研究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有价值。项目研究要融入日常工作中,将日常工作的过程变成项目研究的过程,将研究项目的过程变成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项目是个大任务,需要团队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研究的过程是“让美好发生”的过程。
(二)对项目研究的思考
项目研究得怎样,不仅是看项目本身的完成度,更要看项目研究的过程是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项目的研究是否支持了“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建设。写书、出书,其实只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
问题从何而来?我们一定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听到所有学生的想法,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听到学生不同的想法。我们不仅听到了学生的想法,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教学更多了学生视野,从而促进我们的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有时听到学生的一些问题,我们一时也不知道答案。正是因为不知道,这样的问题才有挑战性。我们查找文献,我们请教他人,我们也遇到过求书不行、求人不行的情况,于是我们求自己。我们经历了探索学习的过程,工作室的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路,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多了一分同理心。我们更对自己多了追问:我们在研究学生怎样学习时,要怎样依学而教?我们对学习又有多少认识与体验?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者?
在这里,分享几个工作室成员的感受与感悟。
丁爱平老师:“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我几乎从未想过。因为深究下去,有的是中学数学知识、高等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早已被我遗忘。我悲哀地发现我水桶里的水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帮助。首先,它推动我,甚至逼迫我继续学习,使我的专业水平获得了提升。很多问题是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我多次请教高等院校的专家、我的同行、我们工作室中的同伴,无形中组成了一个个流动的学习共同体,一个问题引发了一群人的思考。”
王倩老师:“问题的研究,让我从被动关注学生的想法逐渐走向主动关注学生的想法,视角的转变让我更加贴近和理解学生,逐渐学会从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收获了一次次意料之外的偶遇;工作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碰撞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常常为老师们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而感叹,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分享中建构出更加完善的学科认识。”
杨莉老师:“探究学生视野中的问题是从观念与行动上让教师发生变化,比如课堂上特别关注到学生对我的问题会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想。是问题提得不够好,还是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我不一样?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以往错题直接打‘×,现在会找孩子来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写。备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这节课学生的起点是什么,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杨美老师:“许多时候,教师对来自学生的问题的研究深度往往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我们时常说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些更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研究学生视角的问题以来,我最大的改变是爱发现、会分析、想研究了。”
项目研究得怎样,还要看项目研究是否促进了工作室的建设。好的项目,推动教师抱团发展,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大家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形成三种意识。
一是团队意识。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团队,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
二是责任意识。每个老师要按照团队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要求,在团队中承担某个角色,并积极、努力地完成分担的任务。
三是协作意识。在承担和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进行协作,相互帮助。
当下,我们工作室依然推进着“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项目研究。相信不久,《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Ⅲ》会和大家见面。更有价值的是,我们的项目研究走向了深入:什么是好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哪些类型?教学中如何用好学生的问题?……研究,一定不止步于学生视野中的问题。对我们工作室每一个老师来说,一个阶段的研究之后,又会开启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问题研究,我们改进教学,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项目研究,没有句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