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队的名义书写一点教育传奇
2024-07-01常作印
让灵魂阻止时光的流逝,我们宁愿作为胡杨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以铿锵的梦想和激情的言语,把灵魂的叶片舞成“命运交响曲”。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题记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我非常认同。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封闭的孤岛,也绝非自给自足的庄园;只有与精神尺码相同的人互为风景,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同伴。
勇气和行动:“三剑客”的铿锵梦想
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发展团队,要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还记得2005年冬天,一个飘雪的周末,我和柳文生、王安濮两位好友怅然地走在雪地上。六行歪歪的脚印只是书写了“迷惘”两个大字,我们不知道路在何方。面对当时的教育,我们都不满意,内心深处都在做痛苦的挣扎。
“我们能不能搞一个类似协助组那样的工作室,用深度的反思走出实践的困顿?”
在街边那个昏暗的小酒馆,我的这个提议,让我们三个有梦想的教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于是,我的第一个教师发展团队,在那个风雪之夜诞生了。没有剪彩,没有仪式,有的只是一种期盼走出困顿的渴望。醉意朦胧中,我们给这个非正式的小团队起了一个有点豪情的名字——三剑客工作室。我们约定,三人联手闯世界,用脚走路,用脑思考,把“读书、实践、反思和写作”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努力做学生思想的点灯人,用热情去拥抱真正的教育,用生命去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天地。
我们“立足教育,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立足问题”,以“绿色教研”“专业写作”“诗意课堂”为研究抓手,以贴近地面的行走方式,努力追求“有温度、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教育教学,在保持各自精神独立的前提下,彼此温暖,抱团发展,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携手共赢。我们采取相互听评课、专题研讨、网上沙龙等多种形式研讨,每次凑到一起都有谈不完的话题。我们不拘小节,不拘形式,彼此间观点碰撞,乃至互相批评,甚至刀光剑影地交锋,都是常态。
岁月可以使人平凡,却不能使人平庸。我们三人当时虽然都来自普通中学,但我们心中都坚守一份教育的理想。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卓越的成绩。
“三剑客工作室”最初的网上活动阵地是朱永新教授主办的“教育在线论坛”。原因一是那里聚集了许多全国教育界的知名教授、专家、校长、教师及媒体工作者,二是我恰好是那里的教师随笔分论坛的版主。与网友的交流,让三只“井底之蛙”跳出了束缚自己视野和思想的深井,开始在网上如痴如醉地进行心灵之舞,我们平静如死水的教育生活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
一位哲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现在想来,那时的“三剑客”,都是有点偏执的教育的“疯子”。我们三人都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大树,远看,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走近,能给人一片绿荫,即使倒下来也是栋梁之材。
短短的五六年间,我们“三剑客”先后出版7部专著,在《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通讯》《教师博览》等专业报刊一共发表文章1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10多项,先后被《师道》《教育时报》《语文学习报》《郑州日报》《安阳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誉为“网络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我个人先后获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安阳市优秀专家、安阳市十大优秀青年、安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明师和名师”:共读共写共生活
2006年,我们“三剑客”的经验引起我工作单位领导、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的高度重视。他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给予我们足够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把“三剑客”点的经验放大到面,引领全市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常作印名师工作室”被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正式授牌成立了。而此时的我,也由激情燃烧的年轻小伙变为理性的中年大叔。当时,关于工作室的运作,我少了些许的冲动和疯狂,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行动。那时我们工作室坚持“共读共写共生活”,在加强机制建设、落实结对帮扶、促进专业成长、深化学术引领、彰显品牌特色、坚持研用一体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我和工作室骨干成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以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技能大赛指导、示范课展示、专家讲座等形式,做了大量的工作,想以此带动学校和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工作室成立了“明师共同体”,率先在全省开设第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博客圈——明师工作室,省外也有300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当时资深教育记者褚清源先生访问工作室后大赞:“安阳教育学派正在诞生!”
刚开始,有人质疑我们是不是写错了最关键的一个字,把“名”写成了“明”?我总是耐心地解答:“明师,即明理之师、明日之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先做明师,后做名师。我们不期望自己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名师,但也绝不容忍荒废时光、虚度生命。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明师。”
“明师共同体”成立后,我们继续以“共读共写共生活”为切入点。成员们一起品味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佐藤学、帕克·帕尔默等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每个成员内在精神的分子结构也一点一滴地发生着改变。
共同体经常进行的网络研讨,打破了时空界限,丰富着成员们的学识,润泽着成员们的心灵,也催生着成员们的智慧。我把这种研讨称为“神仙会”。在不断切磋碰撞中,金点子源源而出,很多生动的教学创意都在碰撞中产生。
“读书、实践、研讨、写作”逐渐成为共同体成员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悄悄地成长。虽不刻意,但一些种子分明已经茁壮成长。
我们工作室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和公益活动。工作室重视师徒结对,以促进新手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坚持开展送教送培下乡活动,以示范课展示、培训讲座和集中研讨为主要内容,促进优质教育教学和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当地部分乡镇学校的教师拓宽教研思路、优化教育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2006年9月,安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蒋新海老师专门安排我为全市语文教师做专业成长报告。那场报告被一些老师誉为“安阳教育界的一场思想风暴”,激发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梦想。自此,安阳市教师开通博客和专业写作也蔚然成风。
有媒体记者专访我们三人之后写道:“从常作印到‘三剑客,再到明师工作室、洹语在线,安阳500多名中学教师集体‘开博的背后不仅是精英教师的增加,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和教育精神与责任的成长。”
“五子登科”:团队一起唱大戏
2013年7月,我的工作发生重大变化。我从河南被人才引进到北京,工作室也随之迭代升级,工作重心也由原来的侧重于学科教学,转向教研和教学并重。这一时期,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用“五子登科”来概括。
一是“换脑子”,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我们团队一直坚持深度学习和共读活动,几年来,先后共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王晓春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美国麦克泰和西尔维的《为深度学习而教: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俄国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法国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英国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美国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等教育经典,一次次引发团队成员的“头脑风暴”。那几年,大家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日益充实和强大。
二是“架梯子”,即为登高望远架设梯子。对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他们“架梯子”,指出解决和改正之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有影响力的名师和名班主任开设讲座、举办研讨会、组织专题对话,与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结成合作共同体,轮流让成员走出去,学习新知识、好做法,促使团队成员不断地反思、不断地阅读、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
三是“搭台子”,即创设登台亮相、脱颖而出的舞台。通过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竞赛课、微专题讲座、风采展示等活动,问诊课堂教学,问诊班级管理,问诊学生成长,千方百计为团队成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还利用网络,成立了“追梦教师沙龙”和“绿色教育研究会”,并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以一种大家都愿意自觉遵守的心灵契约,召唤、集合、引领有追求有梦想的教师参与研讨。我们的主题研讨主打品牌是“相约星期六”论坛,每周六晚上的7:30—8:30,工作室成员以线上视频讲座的形式轮流开讲,与“精神尺码相同的人”交流,展示自己的教育之“技”与教育之“道”,以期达到心灵的共同温暖、思想的共同成熟、专业的共同进步,进而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行走在追梦的路上。每次论坛都成为全体成员的热切期待!一位参与的朋友写道:“这里没有文人相轻式的敷衍,只有观点碰撞后的舒畅快意。没有任何强制的灌输,没有任何权威的胁迫,一切深邃的、有教育意义的记忆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就像生活本身平和却稳健,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和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
四是“压担子”,即委以教育科研任务。给那些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成员合理加压,让他们挑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担子。以课题为导向,安排他们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让他们参加或承担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先后承担“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班主任专业发展路径和方法的研究”“高中新高考选科背景下的班级自主管理的策略研究”“基于任务群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更深层次的服务。于老师而言,没有这一步,他们对教育教学很难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囫囵”和“混沌”。
五是“挂牌子”,即对某方面工作做得特别优秀的成员,激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鼓励他们开展自己的品牌展示活动,并用不同名称的“奖牌”奖励他们,如“问题学生诊疗专家”“班级管理专家”“作业设计专家”“学科命题专家”等。这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激励,对团队成员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几年来,在“平凡、平静、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团队一直倡导“四能三立”:“四能”即“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静下来能思”;“三立”即为教育“立德、立功、立言”。我们的团队在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教师的同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还获得一些“额外的奖赏”: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余人次,论文获奖和发表200多篇,出版教育专著9部,主编和参编图书50多部,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30多项,多人荣登教育类杂志封面,应邀到全国各地做报告200多场……
回想起那些跋涉的日子,有无语凝噎的痛楚,有纵意江山的快活,也有刀光剑影的争论,但更多的是默默的相互扶持,我们就这样一路走来,还要一路走下去。从明师到名师,从河南到北京,面对荣誉和光环,我都十分清醒。我们走到一起是为了研究教育的。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因而,低调成为我们团队成员共同的处世原则。至于我们这个团队能走多远,不得而知。虽然诗人海子曾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我知道,远方除了遥远,还有我们的教育梦想和追求,而且我也坚信:“上了路,就天天走,总会遇见隆重的盛典!”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