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对策探赜

2024-06-30邹宽

成才之路 2024年1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学困生高校

邹宽

摘要:引导大学生树勤学好问之风、立为国求学之志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话题,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协同育人的内涵,探讨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的现实困境,指出协同育人视域下学困生学业帮扶对策:价值引领协同,五育并举指导学困生学业;教育主体协同,发挥人员优势帮扶学困生学业;育人手段协同,教育和管理双行聚焦学困生学业;育人过程协同,全过程指导学困生学业;制度落实协同,完善制度规范学困生管理;校园文化协同,促进学困生优良学风养成。

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学困生;学业管理;学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C961;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8-00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编号:SL GXSGZ2023-21)研究成果

部分高校的学困生数量和学困生比例连年增多,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因此,高校教师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了解学困生的需求,帮助学困生解决思想、学业、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找到提升学困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对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1]。协同学理论研究的是系统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系统自发呈现出有序结构从而推动系统优化演变的理论。协同理论对教育学的益处在于,将教育环节视为一个与外界联系紧密的社会行为,教育主体应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凝聚多方面的力量,开展育人和管理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学理论强调系统各育人要素间和系统与外部育人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即高校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整合与高校外部各因素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因此,以协同育人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全局性和系统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多元主体、多元要素的相互融合和协同配合。在协同育人视域下研究学困生帮扶工作,还要注重育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的现实困境

1.学困生群体教育与管理的联动性缺失

部分专业教师对学困生学业的教育仅停留于书面知识,侧重书本内容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受职称评定和绩效奖励的影响,部分专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仍旧普遍。一些专业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不多。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恰恰相反,每天都要围绕“育人”开展学生工作,侧重对学困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和督导。并且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一些辅导员在专业知识领域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帮扶非常少。这样,就导致辅导员、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在学生学业管理、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沟通配合度不高。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部门之间在认识和资源调配、行动落实方面缺乏交流和有效配合,也使得学困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缺少整体规划,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协同联动性明显不足。

2.学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普遍被忽视

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隐性的,易被忽视的。调查显示:56.3%的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而焦虑、抑郁、失眠、食欲改变、烦躁不安和自卑,84.1%的学困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其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支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业困难群体和心理障碍群体被视为五困生群体中的两大类,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这两类群体的密切关联性,对学业困难群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群体的学业问题有针对性的帮扶较少。这样,就导致学困生一直处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想提高学业成绩却无从下手,在学习上越来越自卑,甚至是放弃学业。

3.学困生群体的学业预警和干预手段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的学业预警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学业预警仅限于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成绩评估,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日常学业表现和校园生活状态没有指标性的评估,预警依据不够全面。二是学业预警存在滞后性,学业预警流程基本是教务人员将学业预警名单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对学困生进行约谈和预警告知,必要时反馈给学生家长,使得学困生在获知预警信息时学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降级和退学的程度,达不到事前预防的作用。三是学业预警后干预手段单一,学困生接到预警通知后仅有一至两个学期去补考和重修不及格课程,缺乏过程性的评估和干预。四是学业预警之后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困生进行系统的学业预警帮扶和学业预警干预,与学困生学业紧密相关的任课教师、教务部门人员,负责第二课堂的团委以及负责学生管理的学工部门缺少对学困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状态观察和学习行为矫正。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学困生学业帮扶对策

1.价值引领协同,五育并举指导学困生学业

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困生学业指导的价值统领,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同步推进学风建设。在德育环节,高校要坚持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强化学困生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要引导学困生将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相连,坚定学困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奋斗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智育环节,高校要帮助学困生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在体育环节,高校要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培育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与补充,培养学困生强健的体魄和乐观自信的人格,磨炼学困生的意志品质,让学困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在美育环节,高校要让学困生领悟美、传递美、创造美,提高学困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劳育环节,高校要鼓励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让学困生在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勇于实践、事事躬行的实干者。

2.教育主体协同,发挥人员优势帮扶学困生学业

学困生的帮扶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学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统筹制定学风建设目标和学困生帮扶的各项具体措施,各二级学院、团委、就业部门、科创中心、教务部门、教辅部门为实施单位,其他各职能部门配合实施,由任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行政管理人员、教务人员、后勤人员全员参与实施学困生学业帮扶工作。辅导员、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困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实地帮扶工作[2]。学之本在生,教之本在师。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高校必须充分调动各个教育主体的力量。一是任课教师要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主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指导学困生理清知识难点、扫清知识盲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内容,培育专业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二是辅导员队伍要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重点在思想道德、日常行为习惯、课堂考勤、学习心理指导、学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引导和管理学困生[3]。三是班主任要重点在班级层面管理学困生,通过班级的思想引领、团支部建设和学生干部培育等引导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因学习困难造成心理障碍的特殊群体记录在册并着重帮扶[4]。四是学校后勤保障和教辅人员要提供人性化的校园服务,努力为学困生提供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保障各项教学和生活区设施的正常运行,优化校园人文环境,间接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五是学生家长要积极参与学困生的学业管理,及时把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在家的日常表现反馈给学校,通过协同关怀,帮助学困生改变想法,积极面对学业问题,达到自我转变的目的[5]。六是发挥朋辈导师的作用,让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学业给予实时帮助和及时辅导,以朋辈辅导的力量破解其学业方面的问题。同时,学优生在辅导中通过倾听、沟通和理解,能够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形成朋辈帮扶的良性循环[6]。

3.育人手段协同,教育和管理双行聚焦学困生学业

学困生的教育与管理属于学生工作范畴,学生工作应遵循思想政治和教书育人规律,因材施教,教育与管理并行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大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可大致分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得当、适应性困难等几类。教育管理者需引导学困生全面了解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探索,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并结合学困生自身的特点和致困原因制订不同的学业提升训练计划,通过教育和管理并行解决学困生的学业困难。一是对于思想有问题、消极怠慢学业的学困生群体,侧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业观念和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要开卷读书”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人生最大的滋养,大学是读好书、好读书的地方。二是对于学习方法不对、社会活动少、仅靠手机接触外界的学困生群体,侧重学习行为管理和学习方法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约束和课后学业督导,安排组织学困生集体晚自习,加强对学困生的时间管理,通过学困生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结对子,分重点时间段(期初、期中、期末)、分重要科目(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监督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补考情况,以避免学困生挂科数多、学业问题多的现象。教师要强化对学困生学业的过程管理,将学业预警时间前置,在教务处对学困生学业预警处置之前,随时发现学业问题学生并及时解决,保证至少每学期与学困生谈心谈话三次,从补考复习到重修报名、从期初选课到期末备考等对学困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三是对于因学业受挫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困生侧重心理辅导和正向激励,育人并育心。教师要帮助学困生群体克服情绪困扰问题,以阳光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学业问题;教师要帮助学困生群体克服逃避心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并解决问题,不拖延不逃避;教师要帮助学困生群体克服自卑心理,引导学困生多参与校园活动和班集体活动,多方面展现自我,发挥潜能并重拾自信,走出学业困境。

4.育人过程协同,全过程指导学困生学业

高校要将帮扶指导落实在学困生学习的每一个时间段,覆盖到学困生学业的全过程。一是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出勤率,通过学业座谈会、学习情况调研、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学生随堂课业考评等方面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业状态,对于出勤率不高、课堂作业完成不及时、调研结果问题突出、任课教师反馈差的学生群体作出前置性的判断和预警,将其归为潜在的学困生群体。二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群体和潜在学困生群体,对其选课、课堂表现、课后复习、考前备考、考试等环节实施指导和管理。三是辅导员、班主任要调动各种支持资源对学生各个阶段出现的学业困难进行帮扶,并安排班级学习委员帮助学困生选课,制订重修和补考计划;联系任课教师关注学困生,在课上多提问多表扬,在课下多辅导多鼓励,定期了解学困生能否跟上日常的教学进度,并调整教学目标;安排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的学业帮扶小组在期末考试前对学困生进行集体辅导;考试后及时关注学困生的补考成绩和重修课程考试成绩。四是辅导员、班主任要进行学业研究,对学习进步大的学困生的帮扶措施和帮扶方法进行总结,凝练出提升学习能力、学业进步的核心经验,形成育人过程闭环。

5.制度落实协同,完善制度规范学困生管理

高校将管理措施制度化、规范化,能更加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一是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高校可将学习成绩低于其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界定为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指定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干部为主要帮扶负责人,开展每周不少于两次的帮扶,如课后辅导、解答难题,交流学习心得等。高校还要在每学期的期中开展帮扶效果评估,确保学困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建立学业预警机制。高校可将学业预警分为初级预警(课堂缺勤率达到临界值,缺交作业和实验报告率达到临界值)、成绩预警(学位课绩点小于1.5,挂科数超过3科)、毕业预警(学位课成绩达不到毕业要求、第二课堂得分不够),并将学困生的学业预警通知单、学业成绩单、家长告知单归档,做到动态跟踪和全程管理。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将学困生的成绩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主要帮扶责任人的绩效考评挂钩,对成绩进步突出的责任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嘉奖,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本人同样给予奖励。四是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教育融入学困生管理,通过宣讲《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行为的认定及处理办法》《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等文件内容,使学困生明确考试作弊的代价;组织学生集体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杜绝投机取巧心理,克服懒惰和逃避的消极情绪,诚信考试。五是建立学困生心理筛查制度。高校要对全体学困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困生,特别是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烦躁、抑郁情绪的学困生进行干预和疏导,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乐观地面对学业困难,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7]。

6.校园文化协同,促进学困生优良学风养成

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改变学困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是构建精神层面的校园愿景文化。高校要以班级、寝室为单位形成学业帮扶小组,集体制定学业目标,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进步案例,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让学困生在进步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被帮扶中学会自己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二是构建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高校要在教学楼走廊、休息区、生活区悬挂各种励志标语、学术活动照片和名人故事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突出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困生的文化熏陶。三是构建校园学术文化。高校要鼓励学困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活动,如学风宣讲会、科技竞赛、读书分享会、学习经验交流、毕业设计作品展等,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潜移默化中督促学困生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四是构建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管理制度,能使校园环境规范、有序,学生行为合法合规,让广大师生拥有一个崇尚真知、勤学不倦、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对学困生开展教育、管理和帮扶,有利于提升学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群体学业帮扶与管理研究领域的不足,解决当前手段缺失和管理缺位问题,充分利用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种资源,确保每一名学困生不掉队,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15.

[2]钟江顺.大学生学业引导与管理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8):1-3.

[3]自青,杨丽.“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视阈[J].四川水利,2021,42(06):142-143.

[4]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2):45-46.

[5]王昭.协同视阈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93-94.

[6]方磊.五协同精准帮扶:高校学困生帮扶的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 2020(12):88-90.

[7]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06):46-49.

Exploration of Academic Assistance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Zou Kua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 diligent and inquisitive attitude and establish their aspirations to study for the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academic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value guided collaboration, and five educations combined to guide their studies; collaboration among educational entities, leveraging personnel advantages to assist students with academic difficulties; collaborative means of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bo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cess, guiding students with academic difficulti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Implement collaborative systems, improve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ana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collaborative campus culture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cademic management; academic assistance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学困生高校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