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复叙事”解读《哦,香雪》
2024-06-30张倩
张倩
《哦,香雪》是铁凝于1982年创作并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上看都与传统小说有所差别。就结构而言,《哦,香雪》作为一篇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回忆穿插的方式交代或补充故事情节,并且,作者在文章末尾有意作留白处理,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次,从文本语言上看,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诗化之美。孙犁曾言:“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语言上的诗化美来自作者用语的修饰,也来自松散跳跃的情节处理。基于此,本文从《哦,香雪》的叙事特点,即“重复叙事”入手,深入体会人物与情节、场景的关联,作者用语的巧妙及主题的深刻意蕴。
关于“重复叙事”,首先是热奈特分析了《追忆似水年华》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界定,他指出“重复叙事”就是对发生过多次的事情重复讲述或是发生过一次的事情重复讲述,且同一件事情在讲述时会存在文体和“视点”上的变化。简而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同一事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叙述。此后,希利斯·米勒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类型化研究,他在《小说与重复》中将小说的“重复叙事”分为了三类,概括为细小处的重复、一部作品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各要素上的重复。
根据“重复叙事”理论,结合《哦,香雪》的文本特点,本文初步从物像、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一次剖析解读 。
一、物象的语境化重复
阅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将情感“物化”,通过物象的重复出现,隐喻主人公微妙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产生的缘由,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物与情”的关系理清文本脉络。
(一)铁轨
“铁轨”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物象。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如下: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第1自然段)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第2自然段)
③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第23自然段)
④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第73自然段)
⑤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第77自然段)
⑥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第80自然段)
⑦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第81自然段)
文章从开始到结束重复多次出现“铁轨”这一物象,它与香雪的成长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串联起了整个主线故事。第①②句中铁轨的出现为香雪的成长埋下了伏笔。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即铁轨经过台儿沟,让生长在闭塞、落后村庄的台儿沟姑娘们有了了解城市文明的机会。③到⑦句铁轨的出现伴随着香雪的成长历程展开,大致经历了好奇、胆小、落寞——害怕、无助——冷静——惊喜——从容、坚定五种变化心理。③句中,铁轨的出现伴随着香雪对城市生活抱有的好奇,胆怯,以及火车呼啸而去时的落寞;④句中给我们展现了香雪无意乘着火车而去,在半路只能与铁轨相依的害怕心理;⑤句中,铁轨的出现是香雪情感变化的转折点,她由害怕转为冷静;⑥句中,铁轨与其他姑娘一起出现,宣告香雪这段精神成长之旅的结束,此刻香雪压抑着劫后余生的惊喜;⑦句写香雪回望铁轨,铁轨陪伴香雪成长,记录着她蜕变的历程,香雪此刻更加坚定、从容。
所以“铁轨”的重复出现与主人公从头到尾的情感变化紧密相连。
(二)铅笔盒
“铅笔盒”是探查主人公幽微内心世界的关键物象。它在文中重复出现高达8次,是主人公后续一系列行为和情感变化的原因。
一开始(60—62自然段),“铅笔盒”以插叙的叙事方式入场,围绕“铅笔盒”,展开了同学对香雪的问话,对比其他同学的学习条件使得香雪产生了心理落差。这段插叙可以说是一道明显的分割线,在这种心理落差产生前,文中多次提到香雪是胆小的,不爱说话的,而在此后(66—71自然段)便出现了香雪跑去车厢用鸡蛋换铅笔盒的情节,这样的香雪无疑是大胆的,初步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后面再出现“铅笔盒”这一物象是香雪身处困境、无助、犹疑之时(75和79自然段),这里的“铅笔盒”被作者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被描述为“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在香雪眼里,这已经不只是一个来自城市的稀有文具,它象征着香雪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第81自然段。)这是“铅笔盒”最后出现的位置,“举”和“跑”这些动作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态度更加坚定的香雪。所以,通过作者对“铅笔盒”的“重复叙事”,我们明晰了香雪每次情感变化的缘由,也因“铅笔盒”的出现让读者对香雪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展望。
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不论是“铁轨”还是“铅笔盒”,作者都是通过“重复叙事”,在相同的物象中暗自传达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从而构成了隐藏的情感脉络。这种叙事方式带给读者含蓄化、朦胧化的美感,留下了意蕴无穷的审美空间。
二、情节的结构化重复
为实现某种写作意图,作者往往会在小说中设置大量的重复情节。在《哦,香雪》中,作者主要利用三次火车停站“一分钟”的重复情节达到了铺垫渲染、暗含主旨和调控叙事节奏的效果。
(一)铺垫渲染
在火车的第一次停站里,作者对台儿沟姑娘的动作语言,包括车厢的状况进行了群体性刻画,在这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凤娇等人的活泼和娇嗔,关于香雪作者着笔不多;等到作者再次刻画这“一分钟”,香雪才渐渐突显出来,作者对其他姑娘一笔带过,但详细说明了香雪的言行,让我们看到她身上有别于其他姑娘的“傻劲”;文中第三次刻画“一分钟”情节时猛然一个突转,因为香雪上火车交换铅笔盒的大胆行为,让香雪无意乘着火车离开了“台儿沟”,而这一次情节的突变,正是香雪改变的契机。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先用心塑造了活泼的凤娇,有意削弱“香雪”的存在,但细读后面两次情节的重复,我们发现相比每次都找“普通话”的一成不变的凤娇,我们更对每次都有新变化的香雪感兴趣。由此,作者前面重复写情节、重复表达其他人物的言行,就是为情节的变化做铺垫,在其他人的“不变”中体现香雪的“变”,从而为香雪的成长制造合理的契机。
(二)暗含主旨
文章因时而作,任何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铁凝创作这篇文章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这篇文章便也烙上了启蒙性质的现代性印记。在前两次“一分钟”的情节重复后,第三次,香雪踏上火车换铅笔盒的行为打破了这循规蹈矩的“一分钟”。列车带着她驶离了台儿沟,她这一次的选择背后折射出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主动追求,也正是这次勇敢追求让她克服了生存空间闭塞带给她的性格上的怯懦。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香雪这次对台儿沟的短暂远离,是否也隐喻着香雪对未来的选择?所以作者通过三次情节的重复设置,赞美了香雪身上勇敢追求现代文明的品质,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希冀。
(三)调控节奏
文章前期的叙事节奏较慢。首先,前两次火车停站“一分钟”的情节相对一成不变,其目的是引出主要人物,如“香雪”“普通话”“凤娇”等;其次,前两次的“一分钟”故事情节性也不强,大多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展开,情节发展松散自然;再次,在第二次描写火车停站的“一分钟”后,作者还插入了一段香雪与公社同学的故事,转换了人物所处的空间场景,有效地调节了文本的时距,使得视角再次转换时已是深秋,由此才展开火车第三次停站“一分钟”的描写。
所以,作者有意通过情节的重复把控叙事节奏,从而为后面情节的突转造势。在读者习以为常时,她突然宕开一笔,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冲击感,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富有张力和弹性。
三、人物的聚焦化重复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和灵魂。当对小说的情节做淡化处理时,人物的一举一动便更脱颖而出。笔者从“人物性格的重复干预”和“人物行为的重复描述”两个角度分别说明“重复叙事”对前后期主人公性格塑造的不同效果。
(一)人物性格的重复干预
在塑造香雪前期的性格特征时,作者主要采用了重复的叙事干预手法。关于叙事干预,谭君强先生认为它是叙述者对文本里的各要素,如故事、人物等或是文章本身进行一个评论。所以,我们可以将叙事干预理解成作者站出来发表评论的话。在《哦,香雪》的前文中,作者反复三次站出来对香雪的性格进行了评论,具体如下:
①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第6自然段)
②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第48自然段)
③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第58自然段)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样的重复叙事干预中直接点明了香雪本来的性格,即胆小、沉默寡言。这样的叙事干预,作者反复运用了三次,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让我们直接看到了一个普通、平凡人物性格上的弱点,对这样一个有弱点的小人物角色的塑造直接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二)人物行为的重复描述
在塑造香雪后期的性格特征时,作者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将香雪性格的成长蕴含在人物心理的变化中。这样的心理变化,我们从细节入手,聚焦到香雪对待围巾的做法上可窥见一二。作者对香雪对待围巾的做法重复聚焦了三次,具体如下:
①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第66自然段)
②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第73自然段)
③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第80自然段)
在①②句中,关于香雪对待围巾的做法,文中用了两个动词:“系紧”“紧裹”。从这两个动词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香雪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慌乱的状态。
除此之外,我们更能察觉到香雪细微的心理变化。王德春认为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其言语事件涉及的时间、地点、交际对象和所谈论的话题,交际双方的关系、文化教育背景、所处政治立场、所持观点和当时的情感因素,都会作用于语言,从而使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意义渗入众多的因素。因此,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认知词语的意义时都要考虑到语境的作用。①句中“系紧”一词放置在香雪追火车的语境中,向我们传达了香雪面对未知的恐惧时敢于去追求愿望的勇气;②句中“裹紧”一词放置在火车呼啸而去、香雪独自面对黑夜的语境中,体现了香雪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相比前文的香雪,作者形容她“简直像一棵没根的小草”。通过前后对比发现,香雪从一个被“摧残”的形象转换成了一个具有热烈情感和主动行为的形象。因此,在这两次的重复描写围巾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一个稚嫩却缓慢成长的香雪。
第③句中,香雪终于解下了围巾。这一行为发生在她冲出隧道后,这暗示着香雪已经迈过了心里最后一道坎。解下围巾这一动作直接让我们看到一个轻松自在的香雪,同时,这一细微的动作也暗示着她实现了完美的蜕变。所以在作者三次重复聚焦香雪对待围巾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香雪心灵的成长历程。
正如赵毅衡所言:“意义的形成本身,是靠重复奠定的。”重复的过程是强调,是变化也是核心意义的生成。《哦,香雪》正是在不断地重复中展现了文明与原始交汇的质朴美,让我们感受到香雪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精神成长,给了我们以生命美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