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诗歌的特色研究
2024-06-30刘金彩
刘金彩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国宁阳县(今山东宁阳县)人。翻检史料,我们发现其中对刘桢的生年并没有确切记载。据俞绍初所著《建安七子年谱》推测,刘桢的生年大约在公元175年前后。从曹丕《又与吴质书》中可知,刘桢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死于瘟疫。翻阅《后汉书》,得知其祖父刘梁“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1]2639可以看出刘桢生于儒学世家。而从刘桢“少以才学知名,年八九岁能诵《论语》《诗》,赋数万言,警悟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杭世俊《三国志补注》卷三),更能看出刘桢自身的才学功底,为其创作五言诗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刘桢生平与创作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共收录刘桢诗二十六首,其中包括二十四首五言诗。本文将刘桢所写的这些五言诗按照题材内容分为四大类:赠答诗、公宴诗、杂诗和失题诗。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类型,如同书信一般注重诗人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往往有赠有答。刘桢共有九首赠答之作,分别为:《赠五官中郎将》四首、《赠从弟》三首、《赠徐干诗》一首、《又赠徐干诗》一首。九首赠答诗中除《又赠徐干诗》外,其余八首均选入《文选》,可见刘桢赠答诗的斐然成就。公宴诗,即宴会游乐或描绘宴会场景之作。《文选》共收录建安时期公宴诗十四首,刘桢的诗歌亦在其中。建安时期,诗人们创作了大量游乐宴会的诗歌,大多是歌颂游宴盛况和对三曹父子的溢美之词。在这一类诗中,无论是王粲“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2]89,还是应玚的“巍巍主人德,佳会被四方”[2]171,抑或阮瑀所写“阳春和气动,贤主以崇仁”[2]161,均带有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意。与他人不同,刘桢的《公宴诗》既无歌功颂德之意,在描绘宴席之景的同时,又突显其自身气节。杂诗,主要指有感而作、随兴寓言的诗歌。李善注《文选》曰:“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3]1359刘桢志向远大,一腔热血,想要追随曹操建功立业,而在长期从事文墨职事的苦闷中,作出《杂诗》一首,此诗亦被收录在《文选》中。失题诗,即无题或题目在作品流传过程中亡佚的一类诗歌。刘桢还有十四首失题诗,其中三首为咏物,一首“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表达对生命逝去的无奈之感,另有十首为残篇,仅剩只言片语,无法窥其全貌。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的个性也在作品中强烈展现。面对动乱的社会与坎坷的人生遭遇,刘桢作品中总是具有一股慷慨之气,更多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赠答诗中的情真意切、公宴诗中的不羁个性、杂诗中的自我表露、失题诗的人生慨叹,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钟嵘也在《诗品》中称其诗歌“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4]61对刘桢个人的气质、个性及其诗歌清刚劲健、富有风骨的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二、刘桢诗歌的情感表达
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也是建安诗歌的一大主题。年华易逝、命运无常的现实引发汉末魏初文人群体性的思考,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和差异中,文人逐渐觉醒个体生命意识,并迸发出人生转瞬即逝的惆怅之感。袁行霈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将建安诗人面对人生短促的态度归为三类:第一种是对于短促人生的单纯哀叹;第二种是对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哀叹,但仍表现出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第三种是想要突破天命限制,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更高的价值。而刘桢的诗歌既有“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的哀叹,又有“何时当来仪,将须圣名君”的政治热情,蕴含其深沉真挚的情感。《赠徐干》这首诗创作于刘桢“平视甄氏”事件后被刑禁期间,从昔日春风得意的伴君文臣沦落为如今的阶下囚,万般滋味无人可诉,也使得诗歌《赠徐干》中的情感复杂浓郁: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矜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憾,不得与比焉。[2]185
诗中多个动词连用,将诗人有口难言、不知所为、坐立难安的情态描写得生动鲜活,内心的焦躁苦闷和深切思念也显而易见,在诗歌开篇就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
笔锋一转,诗人“遥望西苑园”,看到了“细柳夹道”“方塘清源”“轻叶随风”“飞鸟翻翻”的勃勃景象。而自己却被拘禁在此,无法深入其中感受这样的美好与生命力,于是又勾起了诗人满腹的委屈绝望,不由得泪落沾衣,万分感慨。诗中深刻地将拘禁之严、诉情之阻、遥望之切、深感之痛表现出来。
这首《赠徐干》还有答诗,徐干在收到刘桢诗后,作《答刘桢诗》回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2]64
由诗中“所经未一旬”,可以看出两人分别还不到十天,而徐干也深深感受到“其愁如三春”的思念,二人不约而同地抒思讲愁,同有近在咫尺、不能相聚的无奈。《赠徐干》以乐景写哀情更衬其情之哀,通过明媚景物的反衬将情感程度再次加深。用诗歌讲述自己内心的情感,纯粹自然且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此外,除了对人生短促的慨叹,刘桢诗歌中也不乏豪迈慷慨之气,如其《公宴诗》: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旁。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报翰常叹息,绮丽不可忘。[2]185
李善注本诗时云,“永日”“翱翔”“菡萏”等出自《毛诗》,在诗中又以“灵”来形容“鸟”,用“仁”来表现“兽”。这首诗是刘桢在共宴邺宫与曹氏兄弟等人所作的同题诗,诗歌主要记录了宴游时人们的欢乐场景。相比于其他宴游诗,在这首诗中,刘桢将目光聚焦于西园的清丽景象之上,摒弃了一般公宴诗对曹氏父子的阿谀奉承之意,表现出对自然之美、君臣相得氛围的一种赞叹与欢喜。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盛赞刘桢的气节,认为其诗“通章只言游从之盛、景物之美,曾无一颂德语,又贤于仲宣‘克配周公远矣。此应付诗中之有品者”。[5]138酣畅宴饮、浮华奢靡的景象并没有使诗人迷失,诗歌结尾处的清醒之语,恰恰是诗人坚持本真的体现,这种“真”在宴酣场景下显得更为可贵。王夫之更是在《古诗评选》中赞叹道:“《公宴》诸诗如无公干,则当日群饮,酒肉气深、文章韵短矣。”[6]153称赞刘桢的游宴诗既无酒肉之气,也无奢靡生活的颓废之感,欣赏他能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在酒酣之时也有着功未满业未成的清醒,宴游诗中不乏气概,更将其豪迈的气概展示在世人面前。
三、刘桢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意象选取
刘桢的诗歌在“建安七子”中个性鲜明,主要体现在其意象的选取和创作风格上。首先,刘桢常选取高洁之物作为诗歌意象,如松柏、凤凰等。早在先秦时期,《诗经》的《郑风·山有扶苏》中将松树游龙一同作为起兴之物,《商颂·殷武》中赞美松树的高大适用,《小雅·天保》中借松祝君主如松柏常青华茂。再如《论语·子罕》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是将松树的自然特征比拟为君子的品行操守。松树树姿优美、四季苍翠、经冬不凋的品质令刘桢赏识,在《赠从弟》其二中也引入松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185
刘桢在此诗中以松柏不畏严寒、常年端正的本性比喻人刚强坚贞的品德。诗中前四句以“亭亭山上松”起兴,将松树的姿态与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亭亭山上松”从形象上说,松树在高大的山岭之上,枝叶繁茂,姿态优美;从品格上说,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四季常青,不畏严寒,常在山上生长。“亭亭山上松”的“亭亭”二字,既有“亭亭玉立”之意,又有“亭亭山上”之意。“亭亭玉立”形容松树枝叶茂盛、姿态美好。而“山上”则表其高洁独立的品格。这一句以具体的描写来衬托出松树的美好形象。“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中“瑟瑟”“盛”“劲”描绘出松柏深处在极恶环境中仍长盛不衰、屹立不倒的美好品质,寄予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此外,刘桢还在诗歌中使用凤凰作为意象。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7]79。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的凤凰,绝云霓,负苍天,刘桢以它喻从弟的高远志向,寄托了自己对从弟的期待。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2]185
正如《赠从弟》其三开头所言,诗人之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此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于心有不厌”中,“不厌”道出凤凰有鄙弃“鸟为食亡”之俗的高远之志;“奋翅凌紫氛”又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有阳刚之美。无论是凤凰还是松柏,诗歌意象的选择,突显了刘桢自身的个性,这些意象也是刘桢自我的人生态度和刘桢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的写照。
(二)遣词造句
刘桢的诗作富于文采,体现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他在诗歌中十分注重炼字,即打磨锤炼诗词中的个别字词而达到情与意表达的精准深刻效果。刘桢非常讲究用单字来概括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公宴诗》中的珍木、清川、流波、金塘、灵鸟、水裔、仁兽、飞梁、华馆;《斗鸡诗》中的丹鸡、华采、双距、锋芒、利爪、玉除、瞋目、劲翮;《赠五官中郎将其一》中的明灯、炎光、清歌、妙声、金罄、甘醴、羽觞。这些都是由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共同构成的定语词组,用单个字来表现不同事物在语境差异的情况下,自身拥有和展现的特点。公宴时奢靡华丽的场景,斗鸡时呈现出的凶悍外貌,均以一个字进行了准确概括。
刘桢也常在诗歌中运用叠词:《赠从弟》组诗“泛泛东流水”中“泛泛”一词既说出了水流的清澈,又将流水的声音模拟出来;“瑟瑟谷中风”中“瑟瑟”显示出山谷中大风袭来的萧条景象;《赠五官中郎将》其四“霜气何皑皑”中“皑皑”的寒霜将战场的恶劣环境呈现在人们眼前;《赠徐干》“飞鸟何翻翻”中“翻翻”展现了富有生命力与活力的飞鸟,是那样地轻盈灵动,活泼舒展;《失题诗》其十二“素盖何翩翩”中“翩翩”则展现出车盖在行驶中自然飞动的状态。这些叠字的运用,使描写场景变得更加栩栩如生。
刘桢诗歌中还常有四个仄声字连用的情况:“步出北寺门”(《赠徐干》)、“细柳夹道生”(《赠徐干》)、“四牡向路驰”(《赠五官中郎将》其一)、“不复见故人”(《赠五官中郎将》其二)、“明月照缇幕”(《赠五官中郎将》其四)、“利爪探玉除”(《斗鸡诗》)、“绮丽不可忘”(《公宴诗》)。
仄声为浊声,声音低沉,在诗歌中加入仄声使得诗歌短促有力,连用仄声则会显得语气紧迫,读来抑扬顿挫有强调突出之感。“步出北寺门”一句是诗人被拘禁时内心愁苦遥望园林的无奈之举,四字仄声连用能更浓烈地抒发诗人被刑拘后的不甘与愤懑;“细柳夹道生”是诗人看到勃勃景象内心的激动与自身被拘束的惋惜,既有对生命的赞美也暗含着对年华易逝的悲伤;“不复见故人”是诗人对于曹丕的思念及对患病哀叹的体现;“绮丽不可忘”一句是在沉迷浮华时诗人发出的警示,有了这样的语势更能展现诗人的刚直。
建安是纷乱的时代,也是文人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感悟到个体生的意义和价值,注意到山川河流的魅力与清丽,也意识到人生短暂生命不再的现实。建安文学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也展现着对生命短暂的伤悲,刘桢的诗歌亦是如此。通过分析刘桢的诗歌创作,让我们看到一位富有“骨气”的诗人对生命的感叹与对情谊的珍视,看到诗人对用词用韵的考究与融汇。不论是处事的态度还是创作的匠心,都值得后世学习。
注释: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诗选定论[M].扬州:广陵书社,2009.
〔6〕王夫之著,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