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专题阅读的选题、实践与指向

2024-06-30张安群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6期

张安群?汲安庆

摘 要 张安群老师的《红楼梦》导读教例,对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颇富启示:选题应基于学生阅读之惑,且聚焦篇性揭秘,并与学术前沿保持密切思想呼应。在教学设计与探究过程中,应注意课眼、课脉与课气的统一,使教材层面知识、师生层面知识、文化语境层面知识共生共荣。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则应追求消遣性阅读、功能性阅读、发展性阅读的和谐统一,充分激活学养,为表现与创造蓄势蓄能。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 篇性揭秘 发展性阅读

【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堂,精读故事,提出疑问:绛珠之泪是还泪吗?

师:《红楼梦》里有一位弱柳扶风的泪人儿——林黛玉。小说第一回,就为我们讲述了她为什么会流泪,这就是“绛珠还泪”的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神话故事:先速读,梳理故事内容、人物;再慢读,品味打动你的词或句,或者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自读第一回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生1: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了绛珠仙草,仙草能够久延岁月并幻化成仙子。在侍者要入世为人时,绛珠仙草愿意一同下世为人,将一生所有眼泪还给神瑛侍者。

师:只因你“日以甘露灌溉”,我为酬报“甘露之惠”,才要将“一生所有眼泪”偿还。你们觉得哪些词句很感人?

生2:“日以甘露灌溉”的“日”,每天都灌溉,神瑛侍者的善良是一种习惯。

生3:“一生”强调时间长,“所有”强调泪多,“眼泪”强调情感真挚深沉。

师: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一位《红楼梦》批注者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按照神话故事的寓意,林黛玉一生的宿命,应该就是还泪,黛玉泪尽之时,就是生命消亡之日。但是,有不少同学提出了疑问: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好像都是自伤自怜,哪里是为了还泪呢?

二、梳理章回,品读词句,小组交流:绛珠为何流泪?

师:为了解决这个疑惑,课前,我们自主阅读了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五回,梳理了叙述或描写黛玉流泪的情节或细节,我请两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自己梳理的思维导图。

生4:我主要从描写黛玉流泪的词语开始梳理,比如“洒泪拜别”“掩面自泣”“悲悲戚戚呜咽”“抽抽噎噎哭个不住”等,作者用了“泣”“洒”“呜咽”“哭”“垂”“抹”等词语写了林黛玉不同的流泪;接着我对林黛玉流泪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因爱而泪”“感伤而泣”“孤独而悲”;最后我对黛玉流泪的深意进行了探究,觉得这个故事为后文宝黛爱情作了铺垫。

生5:我是按照情节来进行梳理的,我发现第一回主要交代了林黛玉的“前世泪源”,这泪是因情而流,是先宝玉之忧而忧,后宝玉之乐而乐;而中间的十几个章回,我觉得主要围绕着四大风波——“《西厢记》风波”“闭门羹风波”“金麒麟风波”和“毒打门风波”。这四大风波,我分别从“泪词”“泪因”“泪意”“化泪”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发现林黛玉的眼泪里蕴含的是她的人生追求,而这个追求又感化了贾宝玉。

师:两位同学梳理了这些章回中描写黛玉流泪的词语,整合了黛玉为什么流泪,第一位同学以“因爱而泪”“感伤而泣”“孤独而悲”整合了黛玉为何流泪;第二位同学则发现,这些章回写了林黛玉三十几次流泪,主要围绕着四件事情——“《西厢记》打趣”“闭门羹误会”“金麒麟风波”“毒打门”,不仅深入细致地体味黛玉为什么流泪,还关注了宝玉如何化解黛玉的眼泪。这些梳理,也给我很多启发。但还有更多同学心里的疑惑并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们的读书心得,探究绛珠之泪到底为谁而流。

课前我们分了“《西厢记》打趣”“闭门羹误会”“金麒麟风波”和“毒打门”四个小组进行重点研读,我们请各小组分别就自己领到的任务,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请各组推荐组员交流。

1.欣赏、理解“《西厢记》打趣”中的黛玉之泪

师:先请“西厢记打趣”小组。

生6:黛玉和宝玉一起看《会真记》,也就是《西厢记》的时候,宝玉说了一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就“眼圈儿红了”。

师:这句话对黛玉来说意味着什么?黛玉有表达吗?

生6:“淫词艳曲”。

师:我发现林黛玉对《西厢记》的感受有点前后矛盾,你们看看黛玉读完《西厢记》的感受是什么?

生:(齐)“有趣”,“辞藻警人,馀香满口”。

师:为什么同一本书在同一场合里,黛玉的评价截然不同?

生7:先前黛玉感觉“辞藻警人,馀香满口”说的是书的语言,“有趣”是说书的内容。但是宝玉说的那句话,应该是张生对莺莺表达感情的句子,用在黛玉身上不适合。

师:想一想,宝玉看这本书,是哪来的?平时放在哪里?被黛玉发现的时候为什么要藏着?然后再说说黛玉为什么要红眼圈。

生7:这本书讲的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是男女私定终身的故事,是不合礼法的,所以宝玉只敢把书藏在床顶上,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看。而宝玉用张生的话说给黛玉听,这就违背了礼法。黛玉红眼圈,是因为宝玉在礼法上冒犯了她。

师:这时候黛玉评价《西厢记》是“淫词艳曲”,是因为她认为这是违背礼法的俗艳的话,她生气,是作为一位贵族小姐对?

生8:对礼法的遵守。

师:在情与礼之间,她选择了“礼”;在俗艳和高雅之间,她选择了雅。其实,黛玉因为《西厢记》的曲词生气,不止这一次。还有一次是?

生8:第二十六回,宝玉到潇湘馆看望黛玉,黛玉午睡刚醒,紫鹃忙着给宝玉倒茶,宝玉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就哭了,说这是“村话”,说《西厢记》是“混帐书”。

师:这次黛玉生气的指数明显升高了。我们当然不能以当下的价值理念来评判林黛玉的“哭”,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林黛玉的时代、身份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理解。谁来说说?

生9:从我们当下来看,《西厢记》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追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故事;但是,从林黛玉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本书却是 “淫词艳曲”,记得薛宝钗就曾说,她小时候还因为看这些书被大人打过。

师:他能联系后面的情节来理解,这很好。大家可以打开第五十四回,看看贾母怎么评价这些书,有谁找到了?

生10:“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贾母狠狠地批评了崔莺莺的行为,认为仕宦书香家的小姐,应该知书识礼。

师:这样我们就清楚地了解了林黛玉哭的导火索,尤其是宝玉说“同鸳帐”,触犯了仕宦书香之家的书礼,也不是林黛玉所向往的清雅脱俗的爱情境界。看起来,黛玉哭,是清洁自守、自尊自重的表现,好像真的不是还泪啊!这些泪对宝玉有什么影响呢?

生11:宝玉一看黛玉哭就认错赌咒,第一次说要变个大王八,替林黛玉将来驮碑,第二次说要长疔烂舌头。

师:宝玉有没有改变呢?我推荐大家读一读第六十四回,宝玉说了半句话“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说到这里,觉得以下的话有些难说,连忙咽住。我们都懂宝玉咽住的是什么,这个“咽住”后面还有一段作者叙述的宝玉的心理活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只因他虽说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只是心中领会,从来未曾当面说出。况黛玉心多,每每说话造次,得罪了他。……

师:我们看,宝玉成长了,他的成长体现在哪里?

生11:说话不再像《西厢记》打趣中那样“造次”,不敢再拿那些含有庸俗色彩的话来打趣了,怕又惹哭了黛玉。

师:也就是说宝玉懂得了发乎情、止于礼,怕亵渎了林黛玉高雅脱俗的追求。

2.欣赏、理解“闭门羹事件”中的黛玉之泪

师:我们请“闭门羹”事件这一小组分享阅读成果,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

生12:我找的句子是第二十七回:“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感觉林黛玉吃了闭门羹以后深感孤单,她觉得自己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所以她哭了。

师:这可能是一种深入精神底里的孤独,而不仅仅是寄人篱下引起的无依无靠。因为这次闭门羹事件,我们才能读到林黛玉人生最艺术化的一次行为。(生:葬花)吃了一次闭门羹,就促使林黛玉看到花落就想到了自己的消亡,从这里我们看到宝玉对于林黛玉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12:精神的知己,跟伯牙摔琴一样,知音不再,琴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师:我记得第三回,林黛玉父亲劝女儿去外祖母家的时候,说过一段话,这段话里用得最多的字眼是什么?

生(齐):“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无”。

师:林黛玉生命中有许多的“无”,无亲母,无姊妹,无兄弟,后来连父亲也没了。寄居贾府,宝玉就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有”,或者说,宝玉是她精神世界里唯一的“有”。闭门羹事件,让林黛玉误认为宝玉对自己“疏远”“不了解”,这实际是将她生命中唯一的“有”给消解了!没有宝玉这位精神知己的理解和陪伴,她就像风中的花朵,只能飘散零落。

那么同学们说林黛玉的泪只是自伤自怜,有没有同学质疑呢?这次流泪,对宝玉有什么影响呢?或者说,宝玉最终用什么化解了黛玉的眼泪呢?

生13:宝玉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尤其是“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中“独出”,说出了宝玉和黛玉一样在偌大的贾府里深感精神的孤独,“同我的心一样”说出了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的共同点。

师:宝玉在黛玉的眼泪中,确认了和黛玉之间独特的精神契合关系。这不是宝玉第一次谈到两个人的独特关系,大家回忆一下,第二十回,宝玉第一次谈论彼此的关系,和这次有什么不同?

生14:“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这一次宝玉从亲属关系、彼此相处时间长短和空间的角度来比较,这些都是外在的亲疏。

师:两个人在繁盛而热闹的贾府,却同样感受到了精神的孤独。在宝黛关系的认识上,宝玉也有一个跨越,由看重外在亲疏升华到看重彼此精神上的契合。

3.欣赏、理解“金麒麟风波”中的黛玉之泪

师:我们再请研读“金麒麟”风波的小组分享阅读成果,找出点明或暗示黛玉流泪的关键词句,并说说黛玉为什么而流泪。

生15:第二十九回,贾府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为宝玉说亲,且呈上了道士们送的礼物。宝玉看到金麒麟,听大家谈论史湘云也有一个小一些的,就把金麒麟悄悄揣在怀里。第二天林黛玉中了暑,宝玉去探望,两个人因为金麒麟发生了一次大争吵,宝玉摔玉,黛玉伤心大哭。

师:有没有什么词句告诉我们黛玉为什么伤心大哭?

生15:“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师:为什么林黛玉宁愿宝玉砸的是自己,也不愿他砸玉?

生15: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生时就衔在嘴里的,这种神奇的经历,让大家都觉得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宝玉若是砸坏了它,对他可能是不祥的征兆,所以黛玉宁愿砸的是自己。

师:原来,珍惜通灵宝玉实际上是对贾宝玉的爱护。贾宝玉为什么又要砸通灵宝玉呢?

生16:张道士说亲,又送宝玉金麒麟,这金麒麟让我们知道史湘云有一个。这样“金玉之论”忽然有了两种可能,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在人们心中,“金玉”相配,意味着“好姻缘”。所以,黛玉说自己“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又对宝玉说“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这样,通灵宝玉成了婚姻的象征。宝玉砸玉,就是向传统的因为一个小东西联姻的习俗抗议,表达自己对黛玉的真情。

师:因为一个小东西联姻,的确是过去常见的习俗,但这个习俗真的仅仅是因为一个小东西的促进吗?

生16:迷信思想吧,癞头和尚说宝钗的金锁要碰到有玉的才可以。

生17:我觉得是家长的干预吧?看有没有“金玉”,实际上是家长们的理念。

师:也就是说,宝玉砸玉,砸的不仅仅是“玉”,而是一种传统习俗或者理念或者一种封建的婚姻制度,他用力地砸这块大家视作命根子的玉,实际是表达自己对情的态度?

在这一回,作者分笔叙述了宝黛各自的心思,让我们理解了,宝黛的每次争吵,实际是真心真情的试探,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淬炼,除去纷繁的杂质,留下真诚的情感。听大家分享到这里,我感觉,黛玉的眼泪,有一种超拔的力量,一步步地引领着宝玉挣脱着传统理念或体制的壳,这种感觉不知大家有没有。“金麒麟”事件说到底隐含着黛玉对未来的担忧,这个事件是怎么平息的?怎么彻底化解的?

生18:因为袭人的劝解,这个事才平息了下来。

师:但是袭人劝解后,两个人也并没有见面,可见事情还没有真正化解,金麒麟事件还有后续情节,我想解铃还须系铃人,宝玉是因为史湘云有一个才把麒麟揣在怀里的。

生19: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来看宝玉,宝玉发现麒麟丢了,湘云说“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引起了宝玉的不满;后来湘云又责怪宝玉不应酬世务,宝玉当时就让湘云到别的屋里去坐,还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帐话”,若是林妹妹也说这样的话,早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到了,深感宝玉是自己的知己。

师:争吵本来是为了试探真心,黛玉听到宝玉对自己的理解,听到宝玉对自己的称扬,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灵是完全契合的,这才放下了担忧。在这个章回里,宝玉为了让黛玉消除担忧,还说了很动听的三个字——

生19:“你放心”。

师:我们现在听到的感情表白的动人字眼是“我爱你”,但是宝玉却说“你放心”,这三个字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生19:“我爱你”,可能更倾向于表达“我”的情感需要;“你放心”更看重对方的感受,更有承担一切、让对方放心的责任感。

师:“你放心”,让宝玉和身边的贾珍、贾琏等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玉更多的是对黛玉的体贴、承诺和担当,而贾珍、贾琏却把身边的女性当做取悦自己的对象。黛玉的一次次争吵,一次次眼泪,让宝玉在情感的追求和理解上,也脱离了自身阶层的习气,逐渐成为一个重情不重物的人。

4.欣赏、理解“毒打门”中黛玉之泪

师:我们再来看看叙述“毒打门”的情节,宝玉挨打,黛玉哭得眼睛肿成了桃儿。这次是为什么哭泣?也请这一小组分享一下,哪些词句点明或暗示了黛玉流泪的原因。

生20:心疼宝玉。

师:来看望宝玉的林黛玉哭得满面泪光,为什么眼睛会肿成桃儿了?

生20:哭了很久,担心了很久。

师:宝钗来看望宝玉,有什么不同?

生20:“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觉宝钗也担忧宝玉被打惨了,但是两个人情感的深度不同。

师:林黛玉说了什么?有没有说“心里也疼”?情感深的人不是更应该说这句话吗?

生20:林黛玉没有说自己“心里也疼”,但她哭得气噎喉堵,是疼到深处了。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师:林黛玉不是宝玉的精神同盟吗?为什么她会说这句话?

生20:她怕宝玉再挨打,这次打得这么惨,下次还不知会怎样。

师:宝玉为什么会挨打?

生(齐):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师:这几个原因中,最让贾政恼火的是哪件事?

生21: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因为这个牵动了忠顺亲王府来找贾府要人。

师:“流荡优伶”这个评语是处在封建家长的站位的表述,如果换一个角度,例如站在我们现在来看,应该怎么说?

生21:真诚对待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优伶,赠送礼物表示结交为友。

师:也就是在宝玉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宝玉怎么回答林黛玉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生21:“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为了朋友,连生命也不在乎了。

师:封建家长的毒打,没有让宝玉屈服,反而坚定了宝玉的人生态度。尽管林黛玉满怀担忧地劝他“改了”,但宝玉却又一次说“你放心”,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担当,对家长权威的挑战,对世俗等级观念的否定。

三、联读体悟,回读故事,思辨探究:绛珠之泪是还泪吗?

师:分享了上面四大情节的绛珠之泪,再联系第一回里的“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说说,你认为绛珠之泪对贾宝玉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22:第一回说通灵宝玉还是石头的时候,动了凡心,想去凡间享受荣华富贵,“绛珠还泪”的故事里也说神瑛侍者下凡是因为“凡心偶炽”,我猜,林黛玉是仙子,饮甘露、灌愁海水,吃的是果子,超凡脱俗,所以她的泪就像是净水洗尘一样,洗掉了贾宝玉的凡心。

生23:贾宝玉爱吃胭脂,有爱红的毛病,看到薛宝钗的雪白的手臂,还发呆,这说明,他自己确实有很多毛病,但是林黛玉的眼泪,让他洗掉了这些毛病。

生24:从刚才的几个情节中,我们看到贾宝玉懂得尊重林黛玉的高雅的追求了,在精神上逐渐远离了贾府其他的兄弟。

师:贾宝玉逐渐从一个世家子弟多物欲享受的大环境中脱离出来了,懂得了向着精神高雅的境界成长。我想,林黛玉的眼泪,当然有自伤自怜的成分,但也有一种促人精神成长的作用。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黛玉是世外仙子,是众女儿的典型代表,她的泪是自己高洁品格的写照,她至真至纯的眼泪也成为贾宝玉洗净铅华、脱却凡俗的重要因缘。

四、运用方法,阅读品味,撰写心得:从

“         之泪”中解人情

师:《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女孩的眼泪。在众多姐妹中,宝钗涵容大度,熙凤满面春风,探春精明聪敏,她们三位是很少流泪的,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也能找到她们的眼泪。请从中选择一位人物形象,梳理描写其流泪的细节或词语,想一想她们为什么流泪,以“从         之泪中解人情”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研习】

张安群老师的这则教例,至少有三大亮点,对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颇富启示。

首先,选题非常独到。

基于学生的阅读之惑——林黛玉流泪似乎并不像第一回故事中说的那样是“还”泪,倒像是给贾宝玉平添了很多麻烦,为什么?趁势将之转化为整本书阅读的选题,进行专题探究,颇有道家“顺势而化”的思维智慧,顺“心”之天,以致其性。

直逼文本的篇性——绛珠之泪是小说的草蛇灰线,宝黛情感深化的见证,也体现了宝玉由欲到情,由情到灵的精神发展历程——张老师称之为“有一种超拔的力量,一步步地引领着宝玉挣脱着传统理念或体制的壳”,还与作者“观止”“迷觉”哲思的艺术表现匠心暗合——贾宝玉形象始于痴,止于觉,最终“走求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大彻大悟而解脱。张老师抓住“《西厢记》打趣” “金麒麟风波”事件,引导学生体味宝玉形象——由看重外在亲疏升华到看重彼此精神上的契合、是一个重情不重物的人,显然抵达了文本哲理品格的核心。

与学术前沿保持了密切地互动——张老师选择“绛珠之泪”意象,借贾宝玉的形象分析,上升到有无、心物、迷觉等人生哲学思考,与刘再复先生强调的《红楼梦》哲学是“心灵学”“其基本哲学语言是意象”说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在张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我们还能一窥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等理论的面影。绝非外铄型的硬灌,而是基于学生思维之势的内生型建构,这使他的教学自具诗与哲理交相辉映的风采。

当然,顺势过程中,也有克势——比如解读“闭门羹事件”中的黛玉之泪,学生认为是寄人篱下的孤独所致,教者及时指出:“这可能是一种深入精神底里的孤独,而不仅仅是寄人篱下引起的无依无靠。因为这次闭门羹事件,我们才能读到林黛玉人生最艺术化的一次行为(葬花)。”从而实现了顺势、克势与化势的谐和,巧妙地将课题研究引向了深入。相较于套路成风的踩点回答,这样及时将前沿学术成果融化为语文知识的专题阅读,确是一个令人仰之弥高的存在。

张老师坦呈:“在实际导读中,我发现还是有近一半学生处于‘听的状态,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和本专题设计偏难有密切关系。”但是从学生的言说质量来看,“听”的状态或许是思维、想象颇为高光的时刻,毕竟评价宝玉“看到薛宝钗的雪白的手臂,还发呆,这说明,他自己确实有很多毛病,但是林黛玉的眼泪,让他洗掉了这些毛病”,神奇暗合宝玉由欲升华到情到灵的过程,这种高质量的思维结晶,并非常人所能言。说其达致“量智”与“性智”融合的境界(熊十力先生将智慧分为“量智”与“性智”,前者可以实证,后者只能悟证),亦不为过。

其次,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精致。

集中表现为课眼、课脉与课气的统一。师生对话看似精骛八极,汪洋恣肆,但因为以“绛珠还泪”为课眼,又按“绛珠之泪是还泪吗(整体把握)——绛珠为何流泪(细节玩绎)——绛珠之泪是还泪吗(哲思升华)——从‘         之泪中解人情(写作深化)”这条课脉经纬教学,教学整体上的精致感非常鲜明。小组交流,围绕“《西厢记》打趣”中的黛玉之泪→“闭门羹事件”中的黛玉之泪→“金麒麟风波”中的黛玉之泪→“毒打门”中黛玉之泪的顺序渐次展开,让课脉的局部也呈现出一种精致之美。对黛玉眼泪艺术表现功能的认知:有自伤自怜的成分,也有一种促人精神成长的作用,则使教学从形式的精致走向了思维内质上的精致。加上环节之间不少高质量的追问——如“流荡优伶”这个评语是处在封建家长站位的表述,如果换一个角度,例如站在我们现在来看,应该怎么说?也就是在宝玉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宝玉怎么回答林黛玉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使得声气课气强旺而流畅。

精致,还体现为三个层面语文知识的统一。教材层面的知识:紧扣课标要求,从绛珠之泪切入,梳理小说内容,洞达人物形象,体悟哲理品格及篇性特征。师生层面的知识:在课脉的流转中结晶而出,紧扣文本细节呈示各自的体悟,形成思维的相互触发、相互补充之势,让人看到了思想对话,生命融合的景深。比如生5聚焦“泪词”“泪因”“泪意”“化泪”四个层面梳理内容,发现黛玉的眼泪里蕴含的是她的人生追求,而这个追求又感化了贾宝玉,自然实现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机融合。尤为可贵的是,师生对话还触及更为深层的文化语境层面的知识:教者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林黛玉的时代、身份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理解她对《西厢记》评价的自相矛盾,触及了仕宦书香之家“发乎情、止于礼”的文化信条。三个层面的知识相融相生,让教学不仅精致,而且走向了饱满和深刻。

另外,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圆融与博大。

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取向,有的人偏嗜消遣性阅读,怡情养性,葆有阅读的兴趣即可;有的人热衷于功能性阅读,获得相关知识,达成各种实用性的学习目标即可;有的人崇尚发展性阅读,激活学养,为言语生命蓄势蓄能。张老师追求的是三者的融合: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探究的展开,结论的形成,均着眼于学生的趣点、疑点、盲点,甚至精神生命的痛点,所以于无声处将兴趣激发、知识建构、情意熏陶有机统一了起来。

或许是囿于学情或时间,张老师本则教例中,基于篇性揭秘的群文阅读并未积极展开,哲思品格的感悟也未明确上升到“欲、情、灵、空”的四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空”的真谛——是欲、情、灵的形上化,或者说是对三者的哲学把握。终极的真实是空,本体是空。欲、情、灵“在场”,空“不在场”,四者构成的“整体”,便形成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

但因为始终聚焦绛珠之泪,会通过情节营构、形象塑造、哲理品格等方面的篇性,不断让自我与学生相见,在当时的审美语境中产生了颇有质量的思维触发,使学养、学识、言语表现很自然地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