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路径优化

2024-06-29丁驰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立德树人

丁驰

摘 要:当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世纪疫情阴影犹在,地区冲突硝烟又起,“两个大局”纵横交织,这对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提出既有高校对过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充分判断,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高校应当立足时代背景,充分解读“大思政课”的善用路径,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新的探索,帮助当代大学生在新思潮新技术新需求的冲击下武装思想、拨开迷雾、凝聚共识,在从“小课堂”走进“大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从“小我”走向“大我”,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突出、意识独立自主,而“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课堂思政教育,已经逐渐难以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大思政课”是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拓展思政课的格局,以更加多元的维度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途径。

“大思政课”的立足点必须是立德树人,所以其工作思路围绕“立德”,而工作目标就是“树人”。将思政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对接,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创新课堂与实践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贴合、与民族复兴大任同频共振,才能推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发挥铸魂育人的核心作用。

一、实践育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不断深化实践育人认识,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地位,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践育人是开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实践育人是培养大学生科学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认知的过程,也是让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不断内化和外化的转变中建立基础与提炼升华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实践与应用。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相结合,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提升育人层次,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4]

(二)实践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校实践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据,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5]当前,各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情况不均衡,有的路径比较单一,内容也以传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形式和社会影响,忽视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忽略了实践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育人效果不佳;有特色的高质量实践育人品牌缺乏,实践育人项目的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的内容存在较大的扩展空间。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持续推动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走深走实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大思政课”对高校实践育人提出新要求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各种信息浪潮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不断刺激他们的头脑。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必须开辟全新的思路,探索构建新型思政课教学体系,从而应对网络时代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一)突出政治导向,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思想引领作用

当前,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一些高校长期将实践育人工作理解为在课后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停留在知识应用层面和社会体验层面,从而造成实践育人效果的虚化和思想引领的匮乏。实践育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工作全过程,立足国情、服务社会,以丰富的、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兼顾知识理性、生活理性与实践理性,增强大学生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时代变革中服务。

(二)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深化实践育人的系统性全局性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建立全方位、系统化、重协同的工作思路。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打破狭隘的传统教学思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广泛调动学校内外、社会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一切育人主体,有效整合育人资源。二是要敢于突破创新,在继承传统实践教育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6]的方法,打通内外、协同整合,在重视全局发展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穿透业务领域、建立任务群,真正有效建立新的实践育人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规划实践育人的先导性前瞻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7]“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当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强化统筹、谋划全局,聚焦思政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大学生成长路上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前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可能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预判。因此,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一定要对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精准定位,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度,提升解决问题的先导性和前瞻性。

三、大思政背景下实践育人路径优化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悄然兴起,高校是引领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为高校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开展实践育人提供了根本依托。唯有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土壤,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重视实践教学阵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以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输出为检验标准。根据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仍然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对其的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8]国内的一些高校率先提出符合学校特色和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从强化“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大类培养模式到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制订人才自主培养计划;2019年南京大学提出“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意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行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土壤,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提升和强化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是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迫切需要。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引进、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因此,高校实践育人应当牢牢守住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一是高校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完善科教融合、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注重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内在关联,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提升实践育人的科技效能。二是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育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建跨学科、跨领域、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大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发明创造。三是高校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设计,积极探索尝试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实践是创新的条件,高校实践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员机制,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同时为大学生自由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环境。

(二)开拓社会实践资源,保障协同育人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9]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空间范围已经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实践内容也实现了从相对单调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到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融合的转变。扎根中国大地,把握“大思政课”凝心聚力的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高校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构建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有效整合校内资源,搭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变,积极扩充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形成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大思政课”背景下的社会实践要求将高校思政课堂从校园领域拓展到社会全域,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二是积极对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中心等,结合课程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有层次地设立校地、校企合作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尤其要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地区实际,组织开展例如“一带一路”调研、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项实践活动,[10]真正引导大学生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实践中养成能吃苦、肯奋斗的意志品质。三是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导向作用,积极优化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中的路径和抓手,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内生动力转换。

(三)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发挥传统载体优势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五育并举”的工作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抓手,两者拥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劳动实践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有力途径。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技能的培育、劳动情感的涵养、劳动观念的树立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具有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与“大思政课”背景下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劳动实践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等,弥补了当前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

开展劳动教育是高校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是相对薄弱的,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校园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较普遍,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在“大思政课”框架下,想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首先要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时代机遇,社会“大课堂”本身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高校应当充分做好劳动教育的统筹安排,最大程度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大课堂”效应。其一,高校亟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11]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多呈碎片化存在,劳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要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优势,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其二,高校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场域。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依托实践育人工作,从而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才培育的强大支撑。高校应当走在时代前沿,结合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全面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可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优势,搭建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以专题式劳动实践培养品德、以沉浸式劳动实践涵养情怀、以常态化的劳动活动健全身心,使得劳动教育的传统载体优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四、结语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挑战。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2],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实践育人的成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至关重要。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让当代大学生亲眼见证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亲身体会广阔浩瀚的社会变迁,最终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利军.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原则:历史·逻辑·现实——基于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10):14-19,49.

[2]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6-38.

[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4]于洋,周洪宇.习近平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与鲜明特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1-17.

[5]王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11):13-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8]杨灿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3-7.

[9]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10]李金桥,李育.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论析[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3(5):8-15.

[11]张志元,李玥.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5):72-79.

[12]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8-05.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立德树人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