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目标、道路的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向“科学”之飞跃

2024-06-29秦婷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科学

秦婷

摘 要:空想社会主义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否定形式,表达了早期无产者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憧憬,但社会主义要褪去“空想”实现向“科学”的飞跃,必然要具备实践与理论条件。从问题、目标、道路的三维视角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向“科学”的飞跃得以发现,注重“现实”是飞跃的关键,“两个伟大发现”是飞跃的基础,进而从中探究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进路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飞跃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形式,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病的暴露而出现的,最初是以一种思潮和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

资本主义的历史有多长,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有多长。16世纪至17世纪,资本主义处于由萌芽到简单协作阶段;18世纪,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分工和工场手工业阶段;19世纪,资本主义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在这一进程中,资本主义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疯狂掠夺农民土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力量的增强,资产阶级又加重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这一历程以血腥与暴力的方式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源的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试图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应运而生,但由于阶级关系和时代条件的不成熟,社会主义只能以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形式存在。比如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让·梅叶、马布利、克劳德·昂利·圣西门、查尔斯·傅立叶、罗伯特·欧文等一大批思想家为当时处境悲惨的农民和城市无产者发声。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属性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财富的巨大能力,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资本主义还开辟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但是,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战争、瘟疫、环境污染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等也作为资本主义的巨大成就的“衍生品”而一直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扩展是以血腥、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原动力的,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血腥的奴隶贸易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为其做了标注,并且“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

(三)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对早期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的回应,表达了“早期无产者群众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憧憬”[3]。换言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同时,各种控诉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了,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每向前迈进一步,也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发展。

“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4]从虚幻的文学性表达到用法律条文进行制度化的理性阐述,再到小规模的示范性试验,可以看到,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和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也不断摆脱文学化的色彩而日渐接近科学的形态。这是一个逐渐洗却空想色彩的过程,一个不断增强现实主义精神的过程,一个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积累基础材料的过程。

二、从问题、目标、道路考察空想社会主义

(一)“问题、目标、道路”中的进步性审视

“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5]从马克思“从后思索”的意义上来看,空想社会主义者建构了一套关于“问题、目标、道路”的社会主义框架。问题,即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工人阶级开展了自发性的小规模破坏活动;目标,即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后,分别设计出一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太阳城”“和谐社会”等;道路,即通过小规模的宣传或示范性试验去构建他们的理想社会,

比如莫尔的“乌托邦”、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法郎吉”、欧文的“劳动公社”等。这些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也不乏科学的成分,极大地启发了工人。

资本主义幻想通过打造“资本主义精神”来掩盖原始积累下劳动者的累累白骨:圈地运动被其描绘成盗匪横行的结果,政府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反倒成了整饬社会风化。而莫尔通过《乌托邦》让我们看到,这些所谓的“盗匪”是失去土地、被迫流浪的破产农民。当资本家幻想通过所谓“正史”来掩盖其现代化的原罪时,空想社会主义300多年的文字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后代子孙面前,告诉人们历史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掩盖。这就是那些思想家贡献给人类宝贵的文献史料,“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6]。

(二)“问题、目标、道路”中的局限性考察

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模糊它的局限性,甚至正是要从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中探索其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19世纪末期逐渐“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7],而其局限性恰恰是社会主义得以向“科学”飞跃的突破口。

首先,从“问题”来看,到19世纪初期,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均为资本主义原始阶段。这一时期基本覆盖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全程,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还未鼎盛,自由竞争的特点尚不明显。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但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未找到根本原因,仅仅归结为资本家的道德问题。其次,从“目标”来看,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从唯心史观出发,将无产阶级看作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把两大阶级的冲突仅仅归因于资本家的道德问题,想要设计一个普遍的道德标准。再次,从“道路”来看,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设计出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并尽可能全面地描绘这个社会的种种细节。这样一来,尽管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无产阶级报以无比的同情,却还是找不到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和正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8]

(三)“问题、目标、道路”中的双重性结论

目前从“空想”二字的译法来看,人们对空想社会主义意义的认识贬大于褒。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只能回答当时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具备一定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既包括时代局限性,又包括时代超越性。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9],最终“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10]。另一方面,“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11]。

三、从问题、目标、道路考察科学社会主义

(一)“问题”中的现实性关键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2]对“现实”二字的深刻认识和剖析是飞跃的关键。理论创新的界定与标的的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以及如何解决时代之问。马克思说过:“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之飞跃,无非是满足了这两个要求:一是理论是否对时代之问做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合乎规律的解答;二是理论是否扭转了“身陷囹圄”的困局,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

从“问题”来看,新涌现的时代问题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资本主义逐步向自由竞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较之以前有了更充分的展现,“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14]。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他们明白通过破坏机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们迫切需要新思想和理论的指导。这些都是呼唤新理论的时代之问。

(二)“目标”中的飞跃性基础

“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工具。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看不到导致社会中两大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仅仅从“应然”出发,企图设计出一个只存在于道德中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不能对这种生产方式进行说明,故而只能简单地把其当作“坏的东西”抛弃掉——“空想”由此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出工人阶级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因此,从“目标”来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性基础。这样一来,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导致阶级斗争的关键因素,即两大阶级之间存在着物质利益冲突。“这两个伟大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并由此敲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理论主题,无产阶级也因此“具备了从逻辑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从实质上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科学依据”[15]。

(三)“道路”中的理论性逻辑

从“道路”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在已有的现实的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一系列理论思考,产生一定的理论成果,并将这种理论性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转化为工具以指导现实性的工人运动,使后者发展成为能够彻底推翻资产阶级性质的无产阶级革命。

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不是从理论转向革命,而是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使工人运动成为具有思想高度的革命;共产党人的重要性也并不在于理论,而是从理论出发把握现实的工人运动。换言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促进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合流,既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物质载体,又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16],实现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问题、目标、道路的统一。

四、结语

理论的成熟程度是与阶级的成熟程度相适应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阶级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并且后者逐渐成为学说意义体现的主要形式。由此,工人阶级将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展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的这种飞跃是从思维到现实的飞跃,是从抽象阶段向理论阶段的飞跃,是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飞跃,为下一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1.

[3][16]蒲国良.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1516—1848)[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594.

[4][5][1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7,280,780-781,789.

[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8,64.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8.

[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0-431,43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4]林建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代走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4):90-99.

[15]陶文昭,王坤丽.从低潮走向复兴:世界社会主义第四大发展阶段的辩证把握[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1):104-112.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科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