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
2024-06-29吴君琪
吴君琪
摘要:目前,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存在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体系、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聚焦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分析音乐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小学音乐与思政学科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音乐课程思政思政教育融合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基本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且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着契合之处。而且,音乐课程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都在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可见,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整合重构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意味着教育不是只注重分数,而是强调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相辅相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一直以来,小学音乐课程都是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程不说教,而是通过流动的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引导学生塑造人格,培育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年龄都有着特殊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生动性、具体性,难以让他们产生深刻的感受。但是音乐课程承载下的艺术形式,却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整合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以美术与音乐为主线,形成了更加综合的学校美育课程框架;在课程内容方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活动,凸显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学科间的关联性。这一变化凸显了艺术与多门学科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新型课程模式。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价值引领应融在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课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教育顺应新课标的变革与发展。音乐课程能够在与思政等众多学科的融合中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助推小学生夯实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解决“两张皮”问题
“课程思政”政策落地后,学校便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工作,但也导致了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两者的融合十分牵强。一种是偏向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了音乐,对音乐有了审美判断,但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种是偏向思政性,思政教育很容易“生硬”,不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音乐课程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学生创造力,是德育和美育实施的主阵地。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和音乐思政结合“两张皮”的现象,音乐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必要且重要。
二、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
目前,小学教师整体上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学校也通过党课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以艺术节等多元化的形式开展,这些举措很好地诠释了音乐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学音乐课程思政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在融合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障碍。
(一)形式:“两张皮”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的理念融入音乐课程当中,提升音乐课程的美育价值。但是在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差异和教材限制,出现了二者硬融的情况。从音乐教材来看,笔者所在的小学使用的教材是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以四年级教材为例,我们的《国歌》这一章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码头工人歌》这两首歌曲,可以很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但是其他章节,或是与季节有关,或是与乡音有关,或是与动漫有关,与“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关联性较少,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很难与思政内容关联起来。从音乐教学来看,开展音乐课程思政的方式有很多,如学校有校园艺术节、合唱团,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可让师生唱红歌,加强思政教育。除此之外就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渗透,空间与实施途径都受局限。另外,音乐课程需要在一定的专业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开展才能达到一定的情感境界,而思政教育往往需要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容易导致两者脱节,难以完美融合。
(二)本质:“障碍多”
音乐课程思政在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体系、教师素养方面的缺陷,是实施过程中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教学理念看,在很多教师看来,音乐课是一门传授技能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讲授,如《浏阳河》,不仅是一首著名的湖南民歌,还是典型的爱国题材钢琴作品,如果教师偏重知识技能传授,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上就会强调旋律线条、触键技巧、手指的灵活性、力度的掌握、断音、泛音等。如此,学生也沉溺于知识和技能的“角逐”,就忽略了对老一辈革命精神的领悟和对红色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利于小学生精神的洗礼和提升,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培养。在家长看来,音乐课程是传授音乐技巧的课程,思政教育是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事,与音乐课关联不大。教学理念的保守,成了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一大“障碍”。
从教材内容看,通常来说,很多教师会将“课程思政”片面地界定为“爱国主义思想”“革命精神”,实则不然,“课程思政”所涵盖的不仅是这些方面,所有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其中,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等。如此看来,上述提到的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与季节有关、与乡音有关、与动漫有关的歌曲中,都有很多思政教育内容有待于挖掘。如果停留在音乐艺术的层面开展课程教学,势必会造成缺憾。
从教学体系看,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本土资源,还需要有完善的音乐课程思政教育指导方案和教学方法,并辅以相应的评价标准衡量思政教育效果。但是,无据可依导致了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处于“散乱”状态,这还需要从资源开发、内容规划、方法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
从教师素养看,音乐教师有着系统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思政知识的储备量欠缺,且在国家、省、市、县、校的五级培训体系中,思政教育培训很少将音乐教师纳入其中,所以音乐教师的思政理念很难与时俱进,对思政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其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不系统,在音乐课程思政过程中,很难自如地将思政内容灵活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形成教育合力。如在主题公开课中,关于“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内容,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着“不敢讲”“不会讲”的尴尬情况,即便是在音乐课程思政中很努力地融入思政元素,也显得比较牵强。所以,系统性培训就更为迫切。
三、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小学音乐课程思政不是苍白的技术技巧传授,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课程中,深挖音乐课程思政元素,丰富音乐课程思政形式,加强音乐教师思政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以音乐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内容,丰富以音乐为线索的课程思政呈现形式,完善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施“有血有肉”的音乐教育。
(一)拓展课程思政内容
拓展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内容,需要深挖本土资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如对教材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情怀、情感表达等进行挖掘,将音乐与其中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渗透思政教育,激发小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另外延展音乐课堂,包括第二课堂、音乐思政活动、红歌传唱会、音乐剧等。在延展的各类活动中,既要加强音乐专业素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发掘音乐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尝试用音乐表达情感,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音乐教育为主体,不能为了思政而过于强调思政,将思政元素深耕于音乐课程,既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二)丰富课程呈现形式
音乐是开放性学科,所以教师可以以音乐为线索,丰富课程思政的呈现方式。以往的思政教育正式且严肃,甚至一些内容有严格的标准。但是音乐不同,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同的人对同一段音乐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人处于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鉴于音乐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教师可以将正式授课方式与非正式授课方式相结合,利用音乐游戏、音乐活动、音乐话剧等非正式的授课方式使小学生处在自主、轻松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陶冶品德。教师还可以将“读思达”的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音乐课程思政中。“读”是“学科阅读”,“思”是“学科思考”,“达”是“学科表达”,这一教学法的明线分别对应着“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暗线则分别对应着“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现欲望”。在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读”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情怀、乐谱,让“读懂”奠定“会听”的基础;然后“思”考音乐背后的历史底蕴、人文情怀、情感价值观,“思”考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伴随着音乐的欣赏达到思维发散、情感共鸣的效果;最后表“达”出音乐作品、思想情感,采用演奏、歌唱、编创等方式进行音乐表达。另外,还可以采用“混动学习”的方式,构建多渠道、多途径的联动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素材,拓展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线上进行“预学”,通过微视频提前了解知识难点,与已有知识接轨,自主搜索音乐背后的革命历史,在线下进行音乐作品演绎,或编排成舞台剧和舞蹈等其他形式的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驱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自评、教师互评、教研组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学生自评,可以助推学生感受,输出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例如花城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曲目《在那遥远的地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感受到青海地区原版民歌的韵味,感受草原民歌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青海的热爱之情。通过学生们的音乐输出,判断学生对经典音乐的理解程度,为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教师互评,则是通过听评课的方式对音乐思政课的同课异构情况、主题课程展示进行评价,不断推动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教研组评价是由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师、音乐教师,还有其他科目的学科带头人一起组成教研组进行评课。“众人拾柴火焰高”,音乐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多学科协同。
参考文献:
[1]吴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240226(1).
[2]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