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
2024-06-29周秀珍
周秀珍
摘要: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校企协同育人则是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的一种有效模式。鉴于此,文章先分析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包括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旨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就业能力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各类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校企协同作为新型的一种育人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实践。它强调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使学生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许多行业都需求优秀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传统行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作为输送优质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其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些行业能否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故此做好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输送的技能人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职场,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在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更加注重发展实践技能、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职场环境,提高个人职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全面发展的学生也更容易在职场上获得认可和晋升机会,为个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这要求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更新。通过这种优化,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职场需求,从而推动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1]。这种转变不仅可以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更契合社会发展所需,使学校在社会上产生更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虽然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不少学生在进入高职之前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且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并未能显著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会显得偏弱[2]。特别是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不足,无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
2.学生就业定位模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不应该从事一线工作。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即使勉强就业,也往往因为心态不平衡而无法安心工作,最终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同时,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过于追求热门专业,对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落差。
3.就业知识匮乏和心理准备不足。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市场的动态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容易陷入被动。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场心理准备,很多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导致离职率较高,就业稳定性差。
4.落后的就业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仍然抱着过时的就业观念,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轻松体面的白领工作[3]。这种观念既偏离了高职教育目标,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下,缺乏竞争意识和主动择业意识的学生,自然会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二)客观因素
1.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态度冷淡。虽然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由于实习就业学生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问题,许多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对此类合作缺乏热情。这种情况下,即便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投入大量精力,也难以实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质性参与,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脱节[4]。同时,部分院校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性和实用性,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改革滞后于时代需求。这种脱节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都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校企协同共育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1.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携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以使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得到良好提升。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共享企业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5]。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20年11月28日他们达成共同建设吉利汽车产业学院的协议,将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探索产业学院共建的新思路,合力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该校选送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1+N”模式协同育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建设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此种模式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良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共赢。
2.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可以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经验。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聚焦产业需求,无锡正在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无锡样板。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合作企业近6000家,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近百家,建立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工程硕士纵向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创新之路。在此背景下双高A档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智能制造闻名,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生产制造、设计、维修等方面的人才,还根据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侧重方向,形成了良性教育发展循环。无锡职院通过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目前该校围绕为地方中小企业做技术改造及开发,近5年共成交了800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合同额已经达到1.8个亿。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需求
1.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6]。例如,针对机械制造专业,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与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等相关的专业方向,以满足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在课程体系方面,应引入先进的CAD/CAM技术、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机械制造技术。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原理及维修技术。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包含电池管理、电机控制、充电技术等核心课程,以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能够更精准地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而言,实践教学可聚焦于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维修与检测技术。高职院校可以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或维修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维修场景和实践机会。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或维修项目,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蓝图,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借此调动起学生对职业的兴趣,从而清楚自身职业目标与发展路径[7]。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校友分享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追求。
2.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兴趣和专业背景,因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就业指导服务。这包括但不限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指导,还可以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评估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推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1.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通过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全国“双高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6.07%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在引进教师方面,学院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从行业和企业中挖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注重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在国内知名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专业教师定期进站进行企业实践工作或兼职兼薪,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素质要求。该校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成为立足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学校未来继续政策支持,以期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据统计近5年期赴企业实践累计3个月以上的专任教师达400人。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不仅保证了理论教学的深度,也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加强教师交流学习
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性,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例如,希望教育集团旗下分布全国的20多所高职院校,经常组织集团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交流与学习,教师们不仅了解了行业前沿动态,还吸收了其他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又或是集团与泰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接收留学生和举办师资培训班等方式,加强了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建立深度合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策略,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9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丹.就业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就业,2024,(02):102-103.
[2]薛祎.校企合作导向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J].科技风,2024,(04):85-87.
[3]李欣妤.校企合作背景下农林类院校做好就业工作的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3,(12):106-107.
[4]郭加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3,(12):202-204.
[5]陈意新.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3,23(04):51-55.
[6]庞怡.广西高职“慢就业”现象下校企合作促就业策略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3,(12):103-106.
[7]刘全新.深化校企融合,就业指导如何走深走实[J].人力资源,2023,(22):4-5.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