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6-29吴雯轩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吴雯轩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苏州作为古丝路的起点、中国丝绸的故乡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龙头城市之一,将苏州丝绸这一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等都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基于苏州大学留学生苏绣课程的开展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开设、师资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探索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可行性路径,不仅扩充了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内容,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范式。

关键词:苏州丝绸文化;苏绣文化;一带一路;国际中文教育

引言

“一带一路”的开展对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格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沿线国家往来更为紧密,中文在沿线国家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024年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1个年头,苏州作为历史上“一带一路”的起点,新一轮高质量开放的龙头,“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历史文化影响力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作为丝绸的故乡,丝绸文化作为兼具苏州地域特色和历史地位的文化符号,具备巨大的发掘潜力,将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可以开拓国际中文教育地域特色文化教学内容,助推苏州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为苏州“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一、绚烂多彩、与时俱进的苏州丝绸文化

(一)底蕴深厚的苏州丝绸文化

作为丝绸的故乡,苏州的发展随着丝绸业的兴盛而兴盛,从新旧石器遗址,到中国最早的织造官署吴王宫的织里,直至汉代“丝绸之路”开辟,苏州丝绸源源不断输往中西亚地区和欧洲。隋唐江南东道“吴蚕万机”饱富盛名;经济中心南移后,苏州锦织院闻名全国;清代设苏州织造局,为“江南三织造”之一。建国后我国创建了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教育单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90年代建立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丝绸是苏州的城市名片,留存至今的丝绸遗迹是苏州不可磨灭的辉煌荣耀,苏州丝绸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璀璨的“东方明珠”——苏绣

苏绣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四大名绣”。江苏人杰地灵、桑蚕业发达,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苏绣的分类、针法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图案绮丽、色调和谐、针法精细的地方风格。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苏绣一直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在苏绣作品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而精巧的针法、复杂的工艺也为苏绣作品增添了巨大的艺术收藏价值,正因此,苏绣也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的明珠”。我国十分重视对苏绣的传承保护,先后建立了苏绣博物馆、苏绣基地等,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学习苏绣、传承苏绣。

(三)创新融合、崇文致远的城市内涵

苏州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中国丝绸的故乡,以丝织品为代表的精工苏作一直作为古丝路上极为畅销的“中国制造”蜚声海外。苏州丝绸历久弥新,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制品、更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着苏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展现了苏州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1周年,苏州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凭借“苏州制造”与丝路伙伴分享着高质量发展的硕果。从古丝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从底蕴深厚的苏州丝绸到开放先进的“苏州制造”,无一不诠释着苏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内涵。

二、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

(一)推动苏州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

不同地域文化表现出的内涵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性,因此高校间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地域文化发展理念方向性也不同,应当针对不同地域文化中所呈现出的文化价值,从客观发展角度升华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在品质,并全面打造国际中文教育所具备的文化传播与推广功能。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一方面要以苏州丝绸文化蕴含巨大价值赋予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深厚的内核力,同时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本地高校亦可凭借地域特色文化教学升华国际中文教学的内在品质。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对丝绸文化的内涵以及苏州的人文底蕴进行解读,丰富教学内容。再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中文学习者对苏州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认识,实现由语言教学到文化传播,进而提升苏州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特色与教学品质兼顾了,教学吸引力必然能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吸引更多的中文学习者来苏学习中文,扩大国际中文教学的规模,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进入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中文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据教育部2020年的报道,全球已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同时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外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工作相关的社会人士以及热衷我国文化的国外人士,在这些人的汉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学习往往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1]。通过宣传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以及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将提高中文学习者对“一带一路”精神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以语言学习带动文化传播最后助力国际交流,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联结和贸易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三、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融入苏州丝绸文化进行语言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苏州丝绸文化

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语言教学,语言依附于文化而存在,对目标语的文化阐释,既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强化语言教学的效果[2]。词汇是中文学习的基础,基于此文化教学也可从词汇教学展开,结合苏州丝绸文化对词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阐释。例如,遇到和“丝绸”“刺绣”相关的词汇时可以延伸介绍苏州悠久的丝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同时展示绣娘刺绣的场景,讲到“博物馆”时可以展示苏绣博物馆。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实际含义,增强对词汇的形象记忆,促进文本和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教学中实现了文化教学。再而就是针对现居苏州的国际中文学习者,教师在初次授课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地域文化导入,为学生介绍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丝绸、苏绣等城市文化符号,让学生感受到苏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但需要注意的是,地域文化学习不是脱离语言学习而独立存在的,其具有一定的附属性,故应当遵循适度教学原则,将内容控制在学生可接受、可消化的范围内。

2.在教材编写中渗透苏州丝绸文化

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学,最迫切的是编写融入地方文化的教材。而教材的编写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可以根据授课所使用的主流教材,归纳总结出一个阶段教材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以相关的文化专题引入。而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教学界可以选取适当的文本编写苏州地域性的国际中文教材,从简单、零碎的知识拓展到以正规的教材文本进行授课。以郑铁生编撰的《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中国文化》为例,该书选用的文化选题都是传统意义上应该学习或者必备的知识,逃不开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这也是许多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存在的问题,开拓地域文化专题或许可以打破这种困境。苏州作为吴文化的中心城市,拥有丝绸、刺绣、园林、昆曲等许多文化符号,包括《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都刻画了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图景。苏州也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其丝绸文化、刺绣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该文化符号的教授可作为教学重点。但选取或编撰什么文本、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教好汉语知识”需要学界结合具体实践进一步探究。

(二)开设苏绣等特色实践课程

现今的国际中文教学形式,多以课堂文本授课为主,然而要将文化真正融入教学,则不能局限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增加能让学习者切实接触、体验文化的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将校内课堂转到校外,在实践活动中展开语言文化的教学[3],如实地参观考察“苏州丝绸博物馆”“苏绣基地”,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文化内容的讲解,让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文字、图片。

此外,在现有的汉语教学的课堂模式上,适当增加一些以民间才艺、文化习俗教学为主的课程内容,进行语言知识与地域文化的教学。在此,笔者以母校苏州大学开设的留学生苏绣课程为例,苏州大学邀请到了苏绣非遗传承人张黎星进行授课,课堂上张老师除了教授苏绣的基本技法如铺针、抢针等,还为学生讲解了苏绣、苏州丝绸文化以及中国的刺绣文化、丝绸文化。该课程的反馈情况很好,数据表明,大部分留学生选择该门课程是出于对苏绣文化的兴趣,而结课后对该课程的平均满意程度也达到了9分以上(满分10分)。留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是出人意料,几名老挝女同学和一名韩国男同学每次课后的苏绣作业都有较高的完成度,受到了张老师的肯定。同时该课程通过苏绣这一文化教学形式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感悟苏州的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同时在刺绣的过程中体会到绣娘们的韧性、耐心、有定力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千百年来吴地人民传承至今的美好品质。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对苏州丝绸文化国际化宣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也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进一步创新发展。该课程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中地域特色文化课程提供了范式,各地高校乃至中文学习机构也可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相关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处城市的人文风俗、历史底蕴。

(三)培养讲好苏州丝绸故事的师资人才

留学生文化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但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才是重点。然而,以苏州大学为留学生开设的苏绣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聘请的教师并非专业的国际中文教师,而是苏绣教学方面的专业老师,中文教学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据数据显示,学生在这节课也主要是在“学技法、文化”而非“学语言”,但该课程为选修课程,故对学生的中文学习也并无明显影响。然而,国际中文教育文化课程应更注重“文化”还是“语言”?能否在此间寻找一种平衡?需要学界进一步探究。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为国内外的汉语教育培育了大量的国际中文教师。苏州大学等许多高校还为该类专业学生开设了“中华才艺”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学习剪纸、书法、太极拳等中华才艺,这或许是培养兼顾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师资的突破口。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际中文专职教师队伍,需要通过培训、实践等多环节,丰富和完善其知识结构及文化素养,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其地域文化专长,直至促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而通过中华才艺课程,可以培养国际中文教师一项或多项文化技能,各地高校可根据所在地的地域特色确定中华才艺课的教学内容,聘请专业的才艺老师进行教授。例如,苏州大学就可为中华才艺课程增加苏绣这一技能学习,同时辅以苏州丝绸文化、苏绣文化的学习。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文化以及技能,基于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结合专业知识,逐步将中文教学融入文化教学之中,这样的构想也可解决上文提到的“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难以平衡的问题。这样“双师型”优质师资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苏州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品质,也能推动苏州丝绸文化、苏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借助网络等多平台提高丝绸文化宣传力度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总是离不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话题。苏州丝绸文化也可以借此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中文学习者来苏学习中文[4]。例如,充分利用年轻群体中最流行的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上传苏州丝绸文化、苏绣文化的相关视频;可以利用一些影视剧,例如,2017年大爆的电视剧《因为遇见你》就是基于一个著名苏绣工坊的背景展开的,该部电视剧不仅是国内同时段收视第一,还成功走向国外,深受泰国剧迷的喜爱;近年来《国家宝藏》《新丝绸之路》等讲述丝路文化的纪录片深受国内年轻人喜爱,也应大力推动该类纪录片走向国际。

校内宣传方面,可以利用慕课平台上传课程介绍视频,此外可以制作一些课程宣传海报和图册,收集一些苏州丝绸制品和苏绣工艺品,在校园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摆摊宣传;可以组织来华留学生到丝绸博物馆、苏绣工坊内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机会。

只有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才能达到宣传的最好效果,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苏州丝绸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以促进苏州丝绸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推动苏州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进而助推苏州地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苏州丝绸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丝绸文化的现代诠释,更是增进国际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本文基于苏州大学留学生苏绣课程浅谈地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路径,以期丰富拓展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内涵,同时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代丽.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220-221.

[2]张勇.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以齐鲁文化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75-77.

[3]林文月.云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5,(14):29-30.

[4]李亦然,黄薇.“一带一路”背景下泉州海丝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路径探究[J].南方论刊,2022,(10):102-103+106.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