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思创融合的实践探究

2024-06-29何军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课程教学实践

何军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实践探索中,打造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创业课程,实现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要素的融通;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开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实践活动,强化课堂的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思创融合;实践

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高职院校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聚焦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引发的职业场景不确定性等问题,强化持续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行业职业任务变化新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赋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长期的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引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人才内驱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是其优势所在。

(一)专题化教学 打造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创业课程

《青年群体职业规划数据分析报告(2023)》显示,93.77%的受访青年希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90.27%的受访青年希望提升沟通表达能力,84.29%的受访青年希望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都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在高等教育阶段,要重点培养专业型职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反省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决策、问题解决和迁移技能。为此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中,需要打造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创业课程。

以往的创业课程注重创业能力的工具性获得,侧重于创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学习,实际上创业课程是集人文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课程,青年学生通过在创业课程的学习中体验、感悟,提升创业认知,坚定创业理想,激发创业热情,实现创业价值和情感的认同[1]。

遵循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创业教育实际的原则,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专题化重构,按照“基础—技能—实践”三阶段构建“公共课+理论课+实操课”为一体的创业课程。其中基础阶段侧重于就业教育法律法规、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生命健康知识、当前创业形势与政策等内容的教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意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基础。技能阶段强化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1)整合经济学基础、市场分析、企业管理等管理学知识,形成课程基础理论模块[2];(2)加强对求职技巧、创业技巧、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实操课程阶段重点进行实习、实践等活动,通过实际场域的体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职业素养的固化。

(二)精准对标  融通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要素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提升的知识传授过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显性教育”。思政教育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的教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隐性教育”。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需要解决好“为什么融”“融什么”“在哪里融”“怎么融”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知,吸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改善现有经济生活条件、能自由支配时间等,个性化因素较强,创业价值理想模糊。能普遍认识到创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如何正确应对创业中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如何面对“网红”效应带来的冲击,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未知数,都需要正确的引导,规范的约束。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人的能力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创业是职业选择的一种,是创业者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过程,个体在整合资源、有效解决社会某种需求和问题的同时,磨炼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完成自己的某种追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坚持以良好的“德行”创业,健康的价值取向创业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青年学生创业教育具有激励、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面对“为什么创业?”的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样也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价值导向和人生方向。人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青年学生通过选择创业达成个人财富积累、能力提高的意愿,同时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展现了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而创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培育个体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将“企业家精神”渗透在创业教育中,引领青年学生传承爱国精神,砥砺爱国之志,修炼报国行为。通过讲述企业家故事、参观场馆故居、走访调研、义务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传播精神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内心成就感,助力大学生创业、成业、兴业。

“创业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给出了答案。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这是国家治理转型的价值追求,是现代国家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创业者应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契约精神,自觉履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和规范约束。同时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不断优化提升创业生态,规范市场秩序,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完善的服务和支持,降低创业者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坚持正义、维护公平、倡导自由,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坚守创业的社会价值底线,为创业梦想的实现注入新的动力。

面对一些欺诈行为、网络诱惑等不诚信行为,如何为青年学生提供创业行为的规范指导即“创业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讲述大学生创业的案例故事,使学生明白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牢记诚信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业之基。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准则,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底线,坚持合法经营,坚决抵制造假贩假、偷税漏税、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务实进取,以良好的行动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为此在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中,明确了创业教育中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3个层次的育人目标和要素。按照企业创办的步骤将创业培训内容整合为六大专题,确立“敢闯会创追梦圆梦”的思政总目标,以激发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创业能力为主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重点培养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着力塑造家国情怀的职业理想、法治公平的竞争原则、敬业诚信的行为准则以及务实进取的精神品质。实践证明,思创融合让创业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更有获得感。

二、“敢闯会创”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创业培训课程通常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获得感。为此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强化课堂的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按照问题探究、学习思考、交流分享、学以致用4个环节优化课堂设计,构建“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也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现实中高职院校愿意问问题、会问问题的学生占比极少,究其原因:(1)学习主动性不足,“懒”的问题;(2)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到位,外延知识不足,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3)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加之互联网的信息冲击,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精准的问题引导、层层递进的追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产生提问的欲望。面对内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教学群体,完成任务就成为有效的外力驱动。课前在学习平台上发布任务,了解学情提供指导。课中合作学习、交流分享,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在对问题的剖析中产生思维碰撞、实现互动答疑。课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针对专业补充案例、视频,依据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学以致用。打通线上线下的学习场域,学生在“不想学—被迫学—主动学”的转变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设计思政课实践活动,与时代同频共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通过体验式、情景式、沉浸式学习,引导学生聊形势、说政策、议热点、悟道理。其中“青春底色—记录校园中那些事”实践调查、“红色足迹百年传承—打卡红色教育基地”网上参观、“石榴花开共话家国情”微故事、“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微视频等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调研反馈这样的学习有意思、有兴趣,更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协调组织能力、提升了理论素养。同时聚焦时政热点、学生关注点、行业产业动态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将历史故事、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元素贯穿其中,打造学校特色思政课程,构建学院“大思政课”格局,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三、思创融合实践研究的思考

(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培养思维能力

建设性和批判性都归属思维能力的范畴,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明理思辨、正确判断的能力。思维能力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人生方向,能够有效防止将疑问想法转向不智行为,甚至超越了创新能力。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就是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在创业培训课程中以“三个‘斑竹的创业故事”为导引案例,步步跟进贯穿始终。通过深入分析3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选择朋辈创业的典型,通过汲取身边榜样的示范力量,激发创业的意愿,推动创业行为的效仿,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达成创业精神的塑造,实现个体创业热情和动机的生成。通过对典型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判,明确创业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理性对待创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中吸取教训,规避创业中相应的风险。

在创业实训课程中,项目驱动、游戏模拟、各类创业综合模拟软件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基本企业周期”“供给和需求”游戏模块,不仅让学生了解基本企业周期、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创业成功的快乐,感悟失败后反思的重要性,以期提升青年学生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会理性思考和客观面对得失,强化课程的“够用适用”,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拓宽网络自我教育路径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好的教育就是唤醒自我、完善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的内化教育,是一个能力素质提升、自我反思内化的过程。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强化问题意识,聚焦“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实现创业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析创业故事、课堂分享总结、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完成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坚定参与创业行动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政课中强化实践意识,通过“三下乡”志愿实践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体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实现从零散到系统、从片面到全面的自我成长过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对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量个性化、碎片化信息的“投喂”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满足自身的价值取舍成为首选,对教育权威、教育的说服力产生质疑。虽然有部分学生在开设网络店铺、网络直销中提升了沟通能力、营销运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但总体反思能力还不足。直面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拓展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达到开拓视野、提升素养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模拟企业创办、团队竞赛、轮值班长等形式,帮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中提高自我认同与管理能力,提升数字化素养。

(三)重视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创业教育是塑造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的教化活动,是知识技能、方法技巧的传授和创业文化传承的综合统一。因此重视文化熏陶是提升创业教育实效的应有之义。

守正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借助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将创新创业文化引入学生社区、班级文化,提倡自立、鼓励创业和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潜移默化感受精神鼓舞、文化熏陶、灵魂净化,从而促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常态发展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体验,在创业中成长。支持、帮助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创客空间、公益创业团队等社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周、创业大赛等,通过“红色逐梦之旅”创业实践活动的申报、路演等环节,共同营造“协同联动”“共创共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专项任务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新疆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GZYB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东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唐彤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21.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课程教学实践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