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仿写”教学探究
2024-06-29谭希
谭希
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核心素材及载体,教师在进行随文仿写教学时应以其为基础,同时辅以课外的优质文章。此外,小学生对文字的处理能力及相关的逻辑思维尚处于发展初期,但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教师若能适当引导,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一、深入解析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思考
要提升随文写作能力,首先要带领学生深入解析教材内容,并充分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在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理解并记忆这些知识点。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颗豆荚里的五粒豆》,除了让学生组成小组回答课后的问题,还需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如解答第三个问题:掉进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每个豆子的遭遇来思考其存在的意义。结合文章来看,有三粒豌豆被鸽子吃了,“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而没被吃掉的两粒豌豆中,一粒在水沟中泡得发胀,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一粒却发芽开花,为生病的小女孩带去希望。由此得出结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通过帮助他人丰盈自己的生命。此时教师便可布置一道随文仿写的题目,要求学生仿照原文的立意与部分对话的句式,写一段小女孩与豌豆的对话。教师也可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进行引导:“小女孩对豌豆充满感激,为什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那豌豆会对谁感到感激吗?”因为第五粒豌豆落到了较为适宜生长的裂缝中,而女孩的母亲支起小木棍与绳子供其攀爬,豌豆是否应该感激小女孩的母亲呢?通过小女孩、母亲以及豌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是只鸽子,我有没有应该感激的对象”“如果我是小女孩的母亲,我有没有应该感激的对象”,并以“如果我是……那我应当感激谁”为题,让学生尝试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由其他学生回答。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感激”与自身成长关联起来,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自己应当感激的人、事、物,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受到感恩教育的同时,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在这一部分的随文仿写中,主要练习的是学生对文章情感表达方式的模仿,因而并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原文的段落布局进行仿写。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选用都有其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在结合课文引导小学生进行随文仿写时,还应引导学生对教材文章的主旨、立意进行深入解析,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并指导其将这部分的知识融汇于后续的写作中。
二、合理谋篇布局,优化行文结构
在随文仿写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与参考文章的谋篇布局,并仿写其中的句式,以帮助其逐步熟悉写作所需的并列、递进、承接或转折等常用的复合句式,进而在写作时规划文章的起承转合。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优化作文的细节。如学习名家名作中如何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比喻对象等。
例如,在统编教材第三单元中,《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这三首古诗描写了秋日夕阳照水、横看侧看下的庐山姿态,以及冬天白雪与白梅的特点。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在描写事物时,既可平铺直叙,也可运用比喻、夸张或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而在后续的《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名家是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的、是从事物的哪些方面观察与描写的、是以怎样的顺序观察事物的,以及其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是在日常的学习与写作中能化用的。在课文后的“资料袋”部分,教师便可让学生仿照文章的段落布局对校园内或家附近的植物或昆虫进行细致观察,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自己所观察的对象的某一特征描写清楚,并形成一篇观察日记,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细微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学会写观察日记。而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一文后,学生便可仿照文后“阅读链接”部分的观察示范日记进行随文仿写,描述事物的多项特征,锻炼连续观察的能力。教师还可在单元末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版块,引导学生分享观察日记,同时对其行文布局安排合理的学生,以及灵活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学生予以肯定。本单元文章顺序的编排设置本就是一次较为完整且充分的小学写作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断强化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模仿与学习段落布局及遣词造句,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随文仿写能力。
教学文章的谋篇布局时,教师需充分讲解各类文章布局的优势,并引导学生对每种布局样式都进行仿写练习,以便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此外,在随文仿写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注意关注细节,因为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还取决于细节安排是否合理。
三、增加素材储备,积累优美词句
以单独某一篇文章作为随文仿写模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样的教学形式意在采用单独的阅读材料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文章构思以及谋篇布局等,试图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就能发散写作思维,从长远看这会限制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可适当引入群文阅读与仿写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仿写素材储备量,并增加其优美词句的积累量。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需要学生掌握借由某一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在明确课程单元的主题后,可精心挑选同一主题的散文片段或短文组成美文群组,让学生学习、积累,模仿写作。在本单元的文章中,《白鹭》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形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落花生》借“花生”喻人,其中传递出的亲情令人感叹;而在《桂花雨》中,作者借由“桂花”引出对故乡与童年的追思,极易触动人心;在《珍珠鸟》中,“我”与“珍珠鸟”之间从陌生到信赖的转变,也能让人感悟到生命与生命之间互动的奇妙与美好。此外,随文仿写时,教师还可收集诸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以及老舍的《我们家的猫》等名篇佳作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其中传达的感情,以及作者使用的词句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摘抄与化用其中的优美词句,模仿写作。写作对象可以是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如某一晚的月色,某天看到的花朵或心爱的玩具等。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大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并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这样的仿写方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使其能接触更多的写作技巧,如对同一事物描写的不同角度、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不同的文章体裁等,在有效拓宽学生的随文仿写视野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经验相结合,进而使其在诸多的写作材料中快速定位材料的核心,并掌握写作方式与行文技巧。
选择课外素材时,教师应充分评估学生对素材的解读能力,选择与之适配的文章材料,且尽量选择情感色彩偏于正向的素材,避免选择的素材过于深奥或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同时教师也需简短地介绍素材的大致背景,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解读与仿写。
四、提升学生写作想象能力水平,丰富随文仿写形式
在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以意犹未尽、回味悠长的留白作为结尾,而这在为读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拓展写作思维、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契机。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推断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如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描写毛主席的心理活动,毛主席的想法一开始是“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但在思考后,又变为“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毛主席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冲突进行随文仿写,并交流点评,看看谁写的内容最能承接毛主席前后的思想转变。文章末尾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说的便是包括毛岸英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此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视频。然后,教师可要求以某一位志愿军为主角,仿写其随自己的遗骸回到祖国后,看到如今国泰民安的情形,心中会有怎样的想法。仿写完成,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将文章“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体会人物在何种心态与情绪下会做出何种的动作与神情。此外,结合图片进行随文仿写也更易使学生对人物的神情、动作及心理描写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细节,而后告知学生,这幅图画的便是“阅读链接”里的《丰碑》,再让学生对照文章与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想象能力。之后教师可再找一些类似题材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尊重原文立意的基础上看图仿写。
教师应结合文章留白、视频及图片等,引导学生随文仿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随文仿写不仅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再次得到锻炼与强化。因此教师可积极利用这一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师指导学生随文仿写时,首先应引导学生详细学习与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等,再有效结合随文仿写的形式引导学生模仿与实践,并通过日常训练不断夯实作文基础。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方向及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内容丰富的随文仿写练习,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其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