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双音节词语理据研究

2024-06-28刘新茹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刘新茹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发行于1996年,相比于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新增双音节词语7000多条。这些新增双音节词语有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种造词理据,其中显性理据包括词义是语素义的泛化和组合两种,隐性理据又包含语音理据、词源理据、文字理据、修辞理据四个方面。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词语理据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7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也称《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修订本),于1996年7月正式出版,并且修订本距1978年《现汉》(第1版)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汉语词汇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与发展,而双音节词语在第3版《现汉》新增9000多条新词语中占比最大,因此对于《现汉》(第3版)相较于《现汉》(第1版)新增双音节词语构词理据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我们分析考察人类语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词语理据指的是用该词语指称该事物的根据和理由。而词语的语素义在词义的形成与构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曹炜(1994)根据词语的语素义和词义之间联系的强弱将词语的理据分为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种。[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96年《现汉》(第3版)相较于1978年《现汉》(第1版)所增收的双音节词语。通过对比发现,《现汉》(第3版)相较于《现汉》(第1版)共新增9957个词条,其中第3版相较于第1版共新增双音节词语7444条。[2]下面主要从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个方面探讨《现汉》(第3版)相较于《现汉》(第1版)新增双音节词语的词语理据。

一、显性理据

显性理据就是词语的意义可以直接从构成该词语的语素义上推断出来,具有这种关系词语往往是合成词。在《现汉》(第3版)新增7000多条双音节词语中的合成词也是最多的,其显性理据主要有两种。

(一)词义是语素义的泛化

如:“蹦跳”“残缺”等词语。“蹦跳”在《现汉》(第3版)63页中的解释为:跳跃。“蹦”在《现汉》(第3版)63页中的解释为:跳。“蹦”与“跳”意义相同,都是“跳”的意思。“残缺”在《现汉》(第3版)120页中的解释为:缺少一部分。“残”在《现汉》(第3版)199页中的解释为:①不完整,残缺;②剩余的,将尽的;③伤害,毁坏;④凶恶。“缺”在《现汉》(第3版)1052页中的解释为:①缺乏,短少;②残破,残缺;③该到而未到;④旧时指官职的空额,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在“残缺”一词中“残”和“缺”都取“缺少,不完整”一义,并且“残缺”的词义“缺少”也可以从“残”和“缺”的语素义“缺少、不完整”中直接推断出来。在这些词语中,组合的两个语素之间意义相近,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关系也很紧密,其实可以将词语和构成词语的语素视为近义词,词义也就是语素义的泛化与加深。

(二)词义是语素义的组合

如“自残”“败兵”“看客”等词语。“自残”在《现汉》(第3版)1666页中的解释为:自己残害自己。“看客”在《现汉》(第3版)705页中的解释为:观众。“看”表示观看的意思,“客”是客人。“看客”也即观看表演的客人。“败兵”在《现汉》(第3版)30页中的解释为:打了败仗的兵,打败仗溃散的兵。在这些词语中,两个语素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联,其词义就是语素义的简单组合。

二、隐性理据

显性理据指的是词语可以简单明了地从语素义中直接推断出词义,隐性理据则反之。下面主要从语音理据、词源理据、文字理据、修辞理据四个方面分析《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的隐性理据。

(一)语音理据

徐树娟等(2013)提出,词语的语音理据指的是词语是通过模仿声音得来的[3]。段曹林(2009)指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都属于摹声造词,因此通过摹拟声音所创造出来的拟声词、叹词、语气词也都具有语音理据[4]。《现汉》(第3版)新收录的双音节词语中通过模仿声音而产生的词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摹声造词,一类是谐音造词。

1.摹声造词

摹声造词指的是词语是通过模仿声音所创造出的,《现汉》(第3版)中新增双音节词语主要有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模仿外族词语发音两种方式。《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中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创造出来的词语主要有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模仿人类的声音两种。模仿动物声音的词语如“啾唧”。“啾唧”在《现汉》(第3版)674页中的解释为:象声词,形容虫、鸟等细碎的叫声。显而易见,“啾唧”一词是模仿虫、鸟的叫声创造出来的词语。

模仿人类声音创造出来的词语如“啊呀”“啊哟”等。“啊呀”“啊哟”这两个词语都是叹词,都是模仿人类在惊讶状态下发出的声音所创造出的词语。

模仿外族词汇发音的词语如“巴士”“巴松”等。“巴士”表示大巴车,是模仿英语词汇“bus”的读音造出的新词语,其词义也是由英语“bus”的词义“公共汽车”演变而来的。“巴松”是木管乐器,模仿英语词汇“bassoon”的读音而造出的新词语,其词义也和“bassoon”一样,表示木管乐器。

2.谐音造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谐音所创造的词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如我们现在经常用“蓝瘦香菇”代表“难受想哭”,用“宣”代表“喜欢”等,这些都是通过谐音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新词语。1996年出版的《现汉》第3版中也收录了不少通过谐音创造出来的词语,如“仔猪”和“子猪”。“仔猪”和“子猪”都表示初生的小猪的意思。“仔”的本义是幼小的,“子”是一个象形字,本义为婴儿,甲骨文字形像是婴儿刚出生时包在襁褓中的样子。《诗·大雅·生民》:“居然生子。”《广韵》:“子,子息。”“子”在这些句子里的解释都是“婴儿”的意思。“子”与“仔”同音,后来“子”又引申为“小、幼小”的意思,如《四时食制》中:“郫县子鱼,黄磷赤尾。”“子鱼”就表示刚出生的小鱼。“子”因为与“仔”谐音而引申出幼小之义,因此“仔猪”与“子猪”都表示刚出生的小猪。

(二)词源理据

词源即词语的来源、出处。于雪棠(2022)提出,在同源词发展的过程中,语素会给同族词的构词带来理据,同源词也会给派生词带来构词理据,这个就是词语的词源意义。[5]因此考察词语的词源理据需要从语素和同源词入手。

《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如“智龄”。

“智龄”在《现汉》(第3版)1625页中的解释为:智力年龄。“智”在《现汉》(第3版)1624页中的解释为:①有智慧;聪明。②智慧;见识。③姓。“智”的本义是智力高。《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在这些句子中,“智”都是聪明、智力高的意思,后来词性发展变化,出现了名词性的“智”,表示智慧、智谋。如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是说人的智慧表示可以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是说顺应时令变化,这就叫做智慧。在这两句话中,“智”都是名词性的,表示智慧。

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中记载,“智”与“识”同源,“智”有智慧、知晓事理的意思,其字亦作“   ”。《说文·白部》:“   ,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朱骏声《通训定声》:“从于、从知,会意。按,知亦声……字亦作‘智。《荀子》注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是本字。”《墨子·经说上》:“    也者,以其知论物。”清顾广圻校:“    ,即智字。”“识”有知晓,了解的意思,《说文·言部》:“识,知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诗·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周礼·司刺》:‘一宥曰不识。《文选·〈五君咏〉》:‘识密鉴亦洞。”[6]在这两句话中,“识”都有知晓的含义。而“智”的聪明、智力强之义也正是从知晓义发展而来的,聪明即知晓的多,由此可见,“智”的核心义一直有“知”义。

在《现汉》(第3版)中由“智”做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还有“智慧”“智力”“智略”“智谋”等词语。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略:智谋和才略。

智谋:智慧和计谋。

在这些词语中“智”都不能用“知”替换。通过考察其词源可以发现,“智”虽有知义,但是“智”表示知识量丰富,知晓的多,相对于“知”有程度上的加深。而“知”仅表示知晓义,没有程度上的加深。《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如“智龄”“智略”“智谋”等在词义上都含有智力高的意思。

(三)文字理据

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紧密相连。在中国原始社会人类造字之初,就是依靠描摹事物的形状来创造汉字。比如“火”,甲骨文中“火”字形像火焰上升的样子。“日”,甲骨文中“日”字形外缘像太阳的边缘,内部像精光。“月”,甲骨文中“月”字形外缘像月亮的边缘,内像阴影等等。在《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中如“玉带”“玉雕”“玉佩”等,其字形与词义之间关系紧密,通过考察其文字理据,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考察词语理据。在甲骨文中,“玉”像用绳子串起玉石的样子,其本义为美石。《说文·玉部》:“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从“玉”的字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玉石在造字之初应该是用绳子串起来的,是作为装饰物佩戴在人的身上。而被选中作为装饰物的玉石都应该是美的,因此“玉”的本义为美石。《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有“玉带”“玉佩”。“玉带”指的是古代的官员用的玉饰腰带,“玉佩”是用玉和丝线制作而成的配饰物。不管是“玉带”还是“玉佩”都是需要用绳子把玉石串联起来,因此这两个词语都与“玉”的甲骨文字形相关联。

(四)修辞理据

我们在写文章或说话时,修辞手法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样,在造词时,修辞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词语的修辞理据可以分为比喻理据、借代理据、节缩理据三类。

1.比喻理据

徐树娟、姚春林(2013)提出,比喻是创造新词和词汇获得新义的重要修辞手段[3],《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中通过比喻创造的词语如“猫眼”“水眼”“靶心”等。“猫眼”在《现汉》(第3版)854页的解释为:门镜的俗称。门镜之所以被称为猫眼,是因为其形状与猫的眼睛相似,所以才取名为猫眼。“水眼”指泉眼,即流出泉水的窟窿,因其形状与眼睛相似,就将流出泉水的口称之为“水眼”。“靶心”在《现汉》第3版20页中的解释为:靶子中心的位置。“心”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心的形状,本义指的是心脏。《说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心”主要指的是人的心脏。由于心脏在人体中心的位置,后来“心”也逐渐引申出“中心”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心”就表示中心的意思,“江心”就是指河水的中心。正是由于中心的位置与心脏在人体的位置相似,因此“心”才有了中心义,“靶心”也就表示靶子的中心。

2.借代理据

由于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我们往往习惯于用相关事物来代指要说明的事物,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新词语就称之为借代造词。《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中通过借代的方法所创造的新词语如“白领”“蓝领”等。“白领”在《现汉》(第3版)24页中的解释为: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蓝领”在《现汉》(第3版)750页中的解释为: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由于“白领”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办公室等较为干净整洁的场所,且白领在工作时往往对形象外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工作时往往要求穿白色衣服,其衣领也是白色的。“蓝领”在工作时往往穿蓝色的衣服,其衣领也是蓝色的。“白领”“蓝领”都是借所穿的衣服来指称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

3.节缩理据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加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不断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使语言更加简练,我们在创造新词语的过程中也会将过长的词语节缩,这种就称之为节缩造词。如“财经”“二老”“三北”等词语。“财经”指的是财政和经济。“二老”指父母两人。“三北”指我国东北、西北、华北。

三、小结

《现汉》(第3版)相较于《现汉》(第1版)新增的双音节词语共有7444条,其造词理据可以分为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种。《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中具有显性理据的词往往是合成词,词义可以直接从语素义中引申出来,包括词义是语素义的泛化和词义是语素义的组合两种。《现汉》(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语的隐性理据可以从词语的语音、词源、文字、修辞四个方面分析出来,语音理据主要有摹声造词和谐音造词两种;词源理据主要指的是词语的来源,需要从语素和同源词入手;文字理据主要考查词义与字形之间的联系;修辞理据主要有比喻理据、借代理据和节缩理据三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曹炜.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68-71.

[2]李学慧.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渤海大学,2020.

[3]徐树娟,姚春林.现代汉语新词语构词理据[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4):82-84+96.

[4]段曹林.论拟声词、叹词、语气词皆“摹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06):7-10.

[5]于雪棠.词源学视角下“真”“真人”“真知”意蕴发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01):178-186+217-218.

[6]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

[9]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张竞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12]刘欣.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3]康健,刘柏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考察[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1):31-38.

[14]宋彦云.汉语新词语理据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52-54.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日语外来语知晓与使用情况调查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性标注失当问题举隅
《现代汉语词典》抽象名词语义韵的定量、定性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部分若干问题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与配例的关联性与认知效果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同义对释研究
异式状态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谈谈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