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译诗哲学观: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的转变与跨越

2024-06-28郝宁花

今古文创 2024年24期
关键词:哲学观文学翻译许渊冲

郝宁花

【摘要】中国典籍对外译介工程承载着接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回顾中国翻译研究史,国内翻译理论尚不能较好地指导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助力中国古典诗词典籍翻译发展。研究主要从古典诗词为主的文学翻译出发,分析探讨许渊冲先生如何围绕“翻译中的矛盾”建构翻译哲学观而划分的“译诗八论”,方法论大道至简,认识论悟在天成,目的论不忘译心,进而实现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的转变与跨越,肯定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文学翻译;哲学观;译诗八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36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典籍对外译介工程备受重视,但不免遇到瓶颈期。其一,以诗词典籍为主翻译数量激增,出版书籍出现同质化,跨文化传播效果不佳。其二,中西有别,国外翻译理论基于西方翻译实践而生,故不足以较好地指导中国典籍翻译实践。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将中国文化的美传递给世界。从译诗立论著书中不难看出,许渊冲的理论建构更新与翻译实践是成正比的,故研究价值颇丰。他大胆实践创新,推陈出新,提出了发挥译语优势论、竞赛论、克隆论、超导论等翻译理论。本着热忱之心,他频频探索中西语言细微之别,建立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其中,许渊冲开拓性地以翻译“哲学观”立论著书,始终以哲学视角看待翻译事业的变化与发展,而翻译界能够如此明确建构的却寥寥几人。“译诗八论”依中国典籍《易经》而创,本文试从方法论、认识论和目的论三个层面分析许渊冲经典古诗词文学翻译效果,凝练为译诗哲学观“译诗八论”。

一、译诗矛盾论述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其中,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许渊冲深刻认识到翻译中存在的矛盾。一是,理解与表达的矛盾。许渊冲谈到翻译的定义为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已经表达的内容的艺术,主要是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翻译时既反对硬译,也反对滥译。二是忠实与通顺的矛盾,阐释为忠实于原文为首,通顺的译文形式为次,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为末。三是直译和意译的矛盾,视原文与译文形式是否一致而定。可见,许渊冲先生始终以哲学视角看待翻译事业的变化与发展,融通古今,理明中国翻译界现存问题,大量实践与创新,从而建立惠及中国文学翻译界的“译诗哲学观”。

二、译诗哲学观

中国传统译论的方法论研究就作者和原作、译者和译文以及读者关系在本体论、认识论、主体性、可译性几个方面展开,进而体悟翻译效果,发现翻译问题,解读翻译问题。译诗,许渊冲首要考虑译者、作者还有读者三者关系,其次力争优译与创译,将中国诗词的深层文化译出,达到“一、依、异、易、意、艺、益、怡”的艺术翻译。“译诗八论”为许渊冲经过大量翻译实践,推敲、感悟翻译效果,进而对翻译问题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的进一步阐释。

(一)译诗方法论“大道至简”

“一、依、异”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为出发点,追求译文在字里行间、段落篇章以及文化底蕴上和原语一致。在难“一”顺“依”时,可将文学翻译与创作挂钩,创译是最好的选择。经典翻译例句:“不爱红装爱武装”译为“To be battle-dressed and not rosy-gowned”。“rosy”与“red”两词尤为醒目。随着对翻译体系的认知加深,他的翻译更加形象美,超越了自己,也胜于原文,润笔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er the face”。许渊冲亲身印证了翻译是再创作,而好的翻译等于甚至超过原作,翻译效果显著,也印证了许渊冲所说的“我没有用西方的翻译,字对字翻译”的理念。在此,“一、依、异”是许渊冲先生基于本体论“三美”对方法论“三化”的提炼与升华,是翻译后期“大道至简”的译诗方法论。古典诗词亦完成了简单的文字翻译向体现质与美的文学艺术翻译的一次转变。

(二)译诗认识论“悟在天成”

“易、意、艺”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移易经文句,力争挖掘深层文化底蕴,传言内之情,达言外之意,达到译诗艺术之美,而非科学之美,这与林语堂的典籍翻译理念不谋而合。林语堂通过典籍外译重塑中国以及中国人形象,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求典籍翻译之精之美,以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念是继往,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翻译的开来。古人有言:“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好的诗词外译从诗名到末句,字字珠玑,令人啧啧称赞。好的诗名翻译开篇点题,具有传情达意之味,可谓旗开得胜。正如王宏印所说的,文章如若是大厦,那么文章的标题则是门楣上金碧辉煌的匾额;文章如若是一件崭新上衣,那么标题则是剪裁新颖的衣领和袖口。因此,标题好坏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反映文章的风度神韵。标题译得贴切而艺术,要仰仗基于原文标题之上译者的概括功底与写意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比如中国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英译名“A Bite of China”,追求动态美,平添风韵,修辞上乘,有种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滋味。许渊冲(X.Y.Z)在译诗名时,如《中诗英韵探胜》中带有时代色彩或者文化符号的诗名,力求内涵文化底蕴,不失意,不失美。示例如下:

(1)《孔雀东南飞》

a.The Bride of Jiao Zhongqing (Eirc Edney)

b.A Pair of Peacocks Southeast Fly (X.Y.Z.)

(2)《归园田居》

a.Once More Fields and Gardening (Amy Lowell)

b.Back to the Gardens and Fields (Roland C.Fang)

c.Return to Nature (X.Y.Z.)

(3)《滕王阁序》

a.ICHABOD (Herbert A.Giles)

b.The Pavilion of the King of Teng (Henry H.Hart)

c.Price Tengs Pavilion (X.Y.Z.)

例子分析:《孔雀东南飞》这种长篇叙事诗名较之于直接译出主人公名字,许渊冲更忠实于原标题,保留原汁原味以求朦胧凄凉美,传播了中国传统中“Peacocks”爱情意象表达,富有艺术性,更胜一筹。例(2)《归园田居》标题,相比于“Fields and Gardening”“the Gardens and Fields”来说,“Nature”这一上义词更言简意赅,传诗内之情,达诗外之意。例(3)《滕王阁序》标题,结合朝代与制度建构,“King”是唯一的,是万人之上的,在汉语言体系中与“皇帝”相符。“Price”一词,取义“王子”比“King”更准确恰当,精益求精。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a.A Winter Scene (W.J.B.Fletcher),

b.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 (Dell R.Hale)

c.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X.Y.Z)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The White Snow Song;A Farewell to Wu Pan-Kuan on His Return Home (C.Gaunt)

b.Song of White Snow in Farewell to Secretary Wu, Going back to the capital (X.Y.Z)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a.Demoted I Arrive at Lan-Tien Pass and Show This Poem to My Brothers Grandson Han Hsiang (Charles Hartman)

b.Written for My Grandnephew at the Blue Pass (X.Y.Z)

例子分析:例(4)中,W.J.B.Fletcher所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标题表意不全,效果平平,没有诗韵。Dell R.Hale所译字对字悉数译出,意全却失美感。许渊冲借Robert Frost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译为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文句精炼,不失意,又寻得结构上的吻合,外译艺术效果更佳。例(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判官”为中国独有官僚体制中的官职,“京”朝廷所在的地方。许渊冲认识到译者、作品与读者之间译介关系,表意需准,分别译为“secretary”“capital”。例(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时,许渊冲丝毫不费笔墨,语言简明干练,用“written for”替代双宾语结构,不失意,不失美。

由此观之,文化术语翻译需精准,文句形式翻译要善于易,文化意蕴翻译需兼言内之情和言外之意,方才能呈现艺术之文。“易、意、艺”是许渊冲基于本体论“三美”对认识论“优势论”“竞赛论”的凝练表达,是翻译后期“悟在天成”的译诗认识论。此理念使得古典诗词翻译完成了字对字的文字翻译向深藏底蕴的文学翻译的又一次转变。

(三)译诗目的论“不忘译心”

“益、怡”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时,力争兼顾译者、作者以及读者的主体间关系;译者与原作、译文之间关系;兼容并蓄,再现美,创作美,展现美,进而读者这一受众群体要能知之所以然,开卷有益。上文中提到的有意义和品味的诗名,在一定程度上是考虑到译文读者接受习惯和心理效应的产物。好的文学翻译从开篇到结尾要使人能倾心、精神愉悦,也就是说读者能明原文,喜译文,陶怡情。《中诗英韵探胜》中第二十六首《饮酒》(While Drinking)许渊冲译文如下:

Among the haunts of men I build my cot,

Theres noise of wheels and hoofs,but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upon my mind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

I pick fence-side chrysanthemums at will

And leisurely I see the southern hill,

Where mountain air is fresh both day and night

And where I find home-going birds in flight.

What is the revelation at this view?

Words fail me een if I try to tell you.

此诗借饮酒抒情言志,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原诗有韵,译文相随,韵脚得当,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音美”,因此也就随之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心远地自偏”相比于“distant”,取词“seclude”更为符合陶渊明当时的避世心境。在此,许译为“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同时,他保留形式,基本传达了原诗“形美”,这既使人知之,也容易使人好之。此诗语言朴素自然,许渊冲先生也译得自然,不是为了创而译,而是为了传而译,能“益”读者。与此同时,读者能够在译文中体会到原作的思想感情以及译者的推敲乐趣,水到渠成般达到了“怡”的境地。

“益、怡”是许渊冲先生基于本体论“三美”对目的论“三之”的精炼解读,是翻译后期“不忘译心”的译诗目的论。许渊冲的理念使得古典诗词翻译完成了文字翻译向文学翻译的跨越。然而他本人却不止于此,仍作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进阶者,笔耕不辍着。译文的打磨仍随着翻译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地涨工、精进。

三、结语

我国典籍文化译出进程加快,重视程度增大,其翻译作品质量也应精进。理论发展也足以较好地指导中国典籍翻译实践。许渊冲先生一生在翻译领域融贯古今,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与创新理论学说,笔耕不辍,外译中国古典诗词等典籍,使得中国文化瑰宝熠熠生辉。局限性固然存在,但不破不立。他勇于探索,视野前瞻,依翻译中的“矛盾”进一步建构了独属于自己的翻译哲学观,尤其是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译诗八论——一、依、异、易、意、艺、益、怡,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充满哲学色彩的翻译理念,实现着由文字翻译向着文学翻译的转变与跨越,成为许渊冲先生继“三美”“三似”“三之”以及“优势论”“竞赛论”等翻译理论的又一集大成之作,丰盈了自己的“译诗哲学观”,由此助力着中国古典诗词典籍翻译发展,推动着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接续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金涛.把中国智慧翻译到西方——访著名翻译家许渊冲[N].中国艺术报,2011-9-21.

[4]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许渊冲,赵凤兰.人生处处皆翻译——许渊冲访谈[J].名作欣赏,2021,(7):25-37.

[8]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中国外语,2014,

(5):1+12-18.

[9]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01):9.

[10]张智中.谈许渊冲翻译实践与理论:贡献与局限[J].中国翻译,2022,(04).

猜你喜欢

哲学观文学翻译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