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转型时代的民族电影传播与文化认同:以“一带一路”巡展机制下的中国电影为例

2024-06-28朱祉豫石嵩

电影评介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朱祉豫 石嵩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巡展活动在共建国家和地区展示中国电影的独特创意与审美,拓展海外市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巡展机制下的优秀中国电影数不胜数,其在文化互鉴和文化传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巡展机制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舞台提供了重要平台,提升了中国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文化交流,为国家间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将以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转型为背景,以2018年以来“一带一路”巡展机制下①的中国电影为例,探讨如何实现积极开放、多元协作的民族电影传播与文化认同。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一带一路; 跨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与合作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巡展活动,是中国电影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和电影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电影节巡展活动,不仅是在全球化转型的背景下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电影产业的需要;更是坚守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

一、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加强传播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电影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中国电影国际巡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推动了共建国家电影人和电影文化的双向交流互鉴,有力增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中国电影的国际巡展活动通过将外在形式与丰富内涵有机结合,成功打动了国际电影观众的心,传递了中国文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最终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富于中国传统美学韵味与艺术震撼力的中国电影精品展。在文化传播方面,电影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巡展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放映中国电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巡展活动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造本土化电影节展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水平,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让中国电影更积极、更自信地面向世界。“政策语境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脉搏,与国家开放政策同频共振,互相影响,走出了一条新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影节从‘世博会的肇始到‘一带一路的开放多元化,显示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互动,成功走出了自己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一带一路由于自身延续传统、切合现实、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的科学理念必将为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带来新机遇。”[1]“一带一路”电影周通过展映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让观众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深厚历史和风土人情等。在五年的积累中,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等众多“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电影组织与机构都与“一带一路”电影周达成广泛合作,成为“一带一路”电影联盟成员的签约机构。①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放映中国电影,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机构展开合作,中国电影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海外观众,还可以提高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市场占有率,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市场推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巡展机制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更好地将国外优秀影片引入中国。

在全球竞争不断激烈的当下,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在全球赛道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跨文化传播需要在各方协同发力下,积极发挥电影机构在全球交流与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和技术人才等强项,积极构建和拓展国际性的多边电影交流平台。在“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创办以来的六年内,共计有100余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拍摄出品的影片在这一机制的助力下来到中国与中国观众见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位国际知名影人应邀做客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②截至2023年6月13日,《乌海》(周子阳,2020)、《莫尔道嘎》(曹金玲,2020)、《冰下的鱼》(张力,2020)、《风平浪静》(李霄峰,2020)、《日夜江河》(郑培科,2021)、《我的姐姐》(殷若昕,2021)、《雪云》(邬浪,2023)、《交换人生》(苏伦,2023)等40余部中国影片也通过这一机制,在波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爱尔兰、埃及、保加利亚、孟加拉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节与外国观众见面。③同时,国内外影片的交流展映也为各国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促进了各国电影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传递和共享,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

在业界合作方面,中国电影与展出品牌也将继续发挥其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电影机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电影产业合作与发展。自2018年“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6月已推荐30余部中国影片至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波兰华沙电影节、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等多家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①伴随着中国电影出海的还有中国电影人、学者、评论家与电影公司。中国演员、制片人赵涛经由“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担任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而代表作《了凡四训》(2001)、《廉吏于成龙》(2009)、《我本是高山》(2023)的导演郑大圣担任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中国聚本影业在第7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应匈牙利电影公司Focus-Fox的邀请前往匈牙利勘景,并就电影《狼图腾2》(约翰·福斯克/韩景龙,未上映)的合拍制片进行进一步商榷。“匈牙利是欧洲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也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协议”[2],多次举行中国电影周,设立SIFF(即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并且即将与中国正式达成官方合拍电影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电影巡展机制在促进电影业界国际合作方面的强大动能。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制片方式创新与海外业务的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各种巡展活动也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合作方式,为推动全球电影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二、在文化传播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

通过电影巡展机制,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文化和思想,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主动融入这种互鉴融通的关联之中,以电影为媒介深化“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问题在于,在电影巡展机制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怎样更大程度上发挥出国际电影巡展机制的效能,让中国电影通过巡展机制更好地走向国际化舞台,在互联互通中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和世界电影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仍然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来自电影产业弱国的“小众影片”都以国际电影节、电影周等交流活动的巡展机制与更多观众见面,打开了一片新的电影市场,提升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019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合作引进的首部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娜丁·拉巴基,2019),便是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下取得跨文化认同的典范。《何以为家》以12岁男孩赞恩饱尝人间疾苦的经历引发世界对中东国家难民问题的关注。该片开头便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官司:赞恩在法庭上状告父母,他将父母告上法庭的原因竟然是父母生下了自己,而他认为自己本不应该出生。接下来,该片以赞恩的视角展现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在贫民窟中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被抛弃的妹妹、肮脏的居住环境,都不曾改变赞恩的善良与责任心,他甚至为一名被遣回叙利亚的女性抚养她的孩子。该片使观众可以感受到难民主题与儿童题材电影触及的人性光彩,体会到中东艺术家们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不懈的艺术追求。作为一部基本毫无商业宣传的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最终在中国内地取得3.76亿元的高票房,与其中打动中国观众的普遍情感密切相关。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推荐下,该片通过“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入围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借助电影巡展机制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一直以来秉持平等交流与文化包容的思想,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巡展之路中也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多元化的趋势和心态。代表中国电影参加巡展展映的影片《白蛇:缘起》(饺子,2019)、《大学》(张建东,2019)、《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徐峥/宁浩,2019)、《秀美人生》(苗月,2019)、《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爱情神话》(邵艺辉,2021)、《悬崖之上》(张艺谋,2021)、《雄狮少年》(孙海鹏,2021)等8部作品,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到中国观众欢迎的优秀影片,其中的真挚情感不仅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历史和精神内涵,更具有体现人类共同情感的普适性。《白蛇:缘起》以古老传说探讨爱情、牺牲和自我发现的主题,同时借真爱超越种族(人与蛇)的故事强调了跨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和价值观;《你好,李焕英》再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普通人的生活,强调在冲突与矛盾(母亲李焕英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同事之间争强好胜)中人类普遍情感中珍视家庭、无私的母爱和珍惜当下的主题;《悬崖之上》《秀美人生》《我和我的祖国》则在现实主义原则下展示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强调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中不懈奋斗、坚持梦想和献身社会等主题。这些影片以丰富而真实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源于真实故事的力量舒缓如涓涓细流,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观众通过中国电影看到了普通人的努力与力量,收获亲切的感动。“在推动工作时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普通群众在见贤思齐中感悟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进而转化为自身行动的目标,使向上向善的追求成为一种行为自觉。”[3]这些巡展电影在角色塑造上没有选择“高大全”的典范形象和榜样,而是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选择普通、平实、微小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讲述,以亲切、平实的艺术风格凝聚普遍性的情感认同。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的魅力,也增强了国内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在巡展机制下推进对外交流协作

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促进中国电影的全球传播,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内多家文化机构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道路上,率先通过举办中国电影国际巡展等活动,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中国价值通过促进中外文化和电影领域交流的巡展平台推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同时也让中国观众了解世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其中,中国电影博物馆在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和俄罗斯、白俄罗斯、塞尔维亚、加拿大、匈牙利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举办“中国电影国际展”与“中国电影节”,与国内外电影博物馆与电影研究机构互通有无,“在优秀国产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形象,扩大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4]。中国电影通过巡展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中外电影产业的深入交流与协作,共同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作为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外电影信息共享平台,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便利。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票房规模持续扩大,观众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中外电影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对方市场的最新动态、观众喜好、票房表现等信息,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中国电影机构可以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调整影片的选题、制作和发行策略,提高影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而外国电影机构则可以借助平台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借助中国电影国际巡展,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履行着推广中国电影、加强中外文化和电影领域交流的使命,在实际行动中通过电影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外交流,深化民心相通;而国际巡展则作为特殊的“国家名片”,顺应中外交流的大局,帮助各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有效推广了中国优秀影片、电影人与相关产业机构。

电影巡展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电影巡展不仅是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契机,也是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观众展示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一带一路”巡展机制,可以将中国电影作品推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风貌,也可以通过观看其他区域的电影作品,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电影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充分贯彻中国“一带一路”的多边机制理念,在巡展活动中就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围绕中国电影的主题,对展出的影片、历史展品与内容进行精心分类与展览。丰富多元的内容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专业性,也对中外友好交流过程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2015年举办的“中国电影国际巡展——纪念中国电影10周年赴俄展”中,中国电影博物馆以馆藏的中国《百年历程世纪辉煌》展览为基本框架,通过图片、实物展示,中国电影片段集萃视频播放、中国影片展出、海报展出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的崛起、发展和强盛,以及中国电影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和杰出影人;展出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周恩来》(丁荫楠,1991)、《焦裕禄》(古月/李克俭,1992)、《凤凰琴》(张子扬,1992)等经典影片海报、中国电影历史作品展览、电影学术讲座、中俄电影知识乐园、国际电影展映等。中俄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亲密战友,该次展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还特别放映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咆哮无声》(萧锋,2012)和《风声》(陈国富/高群书,2009);映后,《咆哮无声》的主创人员还与当地俄罗斯观众见面,回答了观众关心的问题,引发俄罗斯观众对和平的共鸣。2017年的“中国电影走进塞尔维亚”巡展活动也从中塞两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形成过程、观念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对两国电影的产业发展。

尤其对于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电影巡展机制可以推动中国的跨地域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一带一路”巡展机制推动中国电影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机构、从业者等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电影制作、发行、推广等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电影产业的共同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网络。“通过电影巡展机制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关系格局,这种格局兼顾历史交往与现实合作,不仅延续历史,更面向未来。”[5]中国与塞尔维亚在电影交流方面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塞尔维亚电影《桥》(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196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1972)、《游击飞行中队》(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1979)通过外交部官方引入在中国上映,以战争和英雄主义的红色主题引起中国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在当下,中国电影作品凭借巡展机制再次进入塞尔维亚电影人视野。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影展单元中,中国与塞尔维亚的首部合拍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陈丹燕,2023)首次公开,这部电影以充满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视角,呈现了前南斯拉夫经历的社会变迁,并通过中国人在塞尔维亚的亲身经历呈现出当前塞尔维亚人的日常生活。在战乱远去之后,塞尔维亚人民仍然选择热爱生活的积极面貌与中国创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2023年末《萨瓦流淌的方向》已经完成后期制作并在上海院线正式展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电影巡展活动充分发挥推动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作用,为塞尔维亚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良好机会。在通过电影巡展机制方式构建的区域大合作新关系格局下,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交流协作既兼顾历史交往又面向现实合作。中国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利用历史资源,推动跨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同时也要关注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发挥大国优势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在平等友爱的国际关系中为全球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而通过巡展机制走向世界的中国影片则是展现中国形象最亮丽的名片。[6]通过积极策划电影国际巡展活动,中国电影机构与节展活动在推广自身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行业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国际电影巡展活动通过电影艺术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展,也为中国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电影巡展平台的搭建不仅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和思路,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文化交流领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文化电影人在共同体建设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①2018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机制建设和统筹谋划,实施“一带一路”合作行动计划。

【作者简介】  朱祉豫,女,贵州贵阳人,英国利兹大学TESOL硕士生;

石 嵩,男,山东济南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批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译制艺术与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19BC03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