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有声语言 护航家庭教育

2024-06-27车海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8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车海琪

摘要:在亲子沟通中,有的父母用有声语言当作武器,使劲撕裂孩子内心的伤口,还有的父母能用有声语言作为养料,有效滋养孩子健康成长。本文旨在通过巧变有声语言顺序,善控有声语言情绪,确把有声语言方向的方法,帮助父母妙用有声语言,护航孩子身心健康,助力亲子和谐相处。

关键词:家庭教育;有声语言;亲子关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8-0077-04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找我求助,他是一位公务员,穿着挺括得体,说话文质彬彬。然而,这样一位给人以干练、儒雅观感的家长却向我表示:自己快要崩溃了。他说:“我现在简直没办法和孩子沟通。只要我一和他说话,孩子就不愿意听,甚至因此和我产生矛盾。”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孩子面前说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在与这位朋友的进一步交流中,我发现朋友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因为他缺乏对子女的关爱,而是他在孩子面前不会“说话”。也就是说,这位父亲在跟孩子沟通时使用的语言出现了问题。

沟通是艺术,说话有技巧。想要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该如何跟孩子进行言语交流呢?

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又分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声语言是指“有声音”的口头语言,即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在交际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的沟通时常会因有声语言而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此时,妙用有声语言、掌握说话分寸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变有声语言顺序——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在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同样的文字通过不同的排序用语言表达出来,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在跟孩子进行交流时,巧变有声语言顺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孩子愿意听家长说话,从而拉近亲子关系。

(一)变指责为接纳

指责,是很多家长习惯性使用的说话方式。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发现现实和期待有差距时,一些家长就会对孩子横加指责。这种指责一半是表达自己的愤怒,一半是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刺激,使孩子“知耻而后勇”。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指责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在惊慌与害怕中犯更多的错误,从而再遭到更多的指责,陷入走不出来的死循环。

比如,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又不行,平时还不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处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简直没法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试想,如果你作为被指责的孩子,听到这短短17个字组成的有声语言,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是不是很有挫败感,并且感觉自己被贴上了谁都不如的“无用者”标签,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这就是指责性语言造成的结果。

那么,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家长可以改变语言顺序,表达截然不同的意思。“没有谁能像你一样,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听到这样的话,相信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一定觉得自己的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接纳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并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独一无二的。这两句话同样都是17个汉字,但在改变了语言的顺序之后,将指责变为接纳,收获理解与和谐。

(二)变否定为鼓励

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五种否定性有声语言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毁灭性的伤害,这五种否定性有声语言分别是羞辱否定,恐吓否定,揭短否定,性别否定,终极否定。比如:“你连隔壁那个傻小子都不如”“我最大的错误就是生下你”等。再比如,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是很多父母觉得最为头痛且无力“任务”。每到这一时刻,家里“母慈子孝”的温馨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鸡飞狗跳。面对一道难题,在讲解数次之后,孩子还是一头雾水时,家长难免会忍不住说:“这题你不是练过好几遍吗?怎么这么笨?”这就是典型的羞辱否定。家长并不会因为孩子不会做某道题而不爱孩子,但孩子听到这类话语,难免会想:这道题目我练过好几遍了,我怎么还是不会呢?我大概真的很笨,爸爸妈妈肯定很嫌弃我。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种有声语言变得更为温馨,更为善解人意,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呢?家长可以这样来改变自己的语言:“你不笨,是这题确实有难度,得练好几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孩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出这道题目,不是因为孩子比别人笨,而是这道题目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你再多练习几遍之后,就能解答出来。在这种表述方式下,家长在指出孩子问题的同时,还鼓励孩子多加练习,帮助孩子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善控有声语言情绪——化惊涛为细流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我们的每一句有声语言都在无时无处表露着自己的情绪。有声语言的情绪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进行外显。因此,在跟孩子交流时,我们要善控有声语言情绪,化惊涛为细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一)转高音为低音

说话声音高就一定有道理吗?说话声音高就代表能掌控对话中的优势吗?答案是:未必。试想,在近距离处,总有个人用很大的音量说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反感。有时,在对话中忽然提高声音,往往只能体现出一种想要控制局势的企图,这有时是色厉内荏的一表现,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还会使对方心生抵抗,使得问题激化。而如果适时放低音量,则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磨磨蹭蹭,叫苦连天,在玩手机时手指灵敏,喜上眉梢,他的妈妈每天下班回到家都会看到孩“贪玩”的场景。对此,妈妈每天都苦口婆心,试图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在言语规训的过程中,妈妈的情绪会随着有声语言展现出来,她会提高分贝,怒声制止孩子玩手机,催促他留在书桌前做作业。刚开始,这种大声吼叫确实有威慑作用,孩子爱玩手机的情况有所好转。可是随着“女高音”出现次数增多,任凭她声音再大,孩子也慢慢变得无动于衷,甚至唱起了反调。后来,这位妈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控制了有声语言的情绪,从“女高音”转为“女中音”,甚至“女低音”。孩子听到了妈妈在音量和情绪方面的改变,经历了惊讶(“妈妈怎么突然间说话这么轻柔了呢?”),疑惑(“妈妈这样做是有什么目的,她还会吼我吗?”),得意(“我看妈妈能这样‘伪装多久,我看没几天她又要河东狮吼了!”),忐忑(“妈妈居然坚持了这么久,她到底想干什么?真让我觉得有些不确定。”),接受(“妈妈一直这么做,看来妈妈以后都想这么跟我说话了。”),喜悦(“我妈妈太好了,既然你对我这么温柔,那我也改变自己,让你觉得开心。”)的心路历程。

在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中针对家长大声吼叫的效果研究中,实验者把妈妈们的吼叫声音分贝提高到85分贝以上,播放给十名7~10岁的孩子,然后让这些孩子写下刚才听到的内容,结果只有两名孩子写对了家长大声说的话。由此可见,提高有声语言的音量不等同于提升有声语言的效果。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声调有着不同的效果。当你频繁试图大声威慑孩子的时候,教育效果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而降低音量等于降低反抗,能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家长使用较低的语调冷静沟通,受到感染的孩子也更可能会变得冷静。这样,在低声教育过程里,家长把孩子带入理性的范畴,引导他一步步进行心理思考,最终以认知促进行为的改变。

(二)转降调为升调

有声语言会通过语调呈现情绪。所谓语调,是指说话时语句中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变化。不同的感情可以在语调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当我们寻求他人意见,好言商量时,语调基本为升调,带有诸如“吧”“吗”“呀”等语气助词。而在我们埋怨他人时,出言的基本为降调,且重音都在话的末尾。

比如,当孩子迟迟不愿自己整理书包时,家长或许会说:“还不快去!”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时,家长或许会说:“你不写作业是想干什么?”当孩子考试考砸的时候,家长或许会说:“每次都考这么差,肯定是有原因的,快去反思!”相信大家都会发现,这些语句的语调基本为降调。而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话语,只要变换语调,改之为升调,语气大不相同,语意也大相径庭。例如:“能马上去整理吗?”“你不写作业,是还有其他事情要去做吗?”“每次都考这么差,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反思一下吧。”改成上扬的语气,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三、确把有声语言方向——化干戈为玉帛

语言是有能量、有方向性的。负面的语言会令听者有被侮辱、自己不够好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听者往往会启动防御意识;而如果接受到连续多个负面的语言,听者会有自己被多加指责的感觉,可能会产生与对方“大动干戈”的想法。因此,与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要减少“唠叨”,多说积极、正向、鼓励性的语言,这样会令孩子如沐春风,防御、逆反就会变成认可、接纳、欣赏。

(一)化反向为正向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镜像自我。指孩子们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评价自己,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作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以及评估自己情况。比如: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其中,父母和老师的看法对孩子更为重要。而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在很多时候就通过家长的有声语言得以体现。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不少孩子沉迷于手机,不管家人如何训斥都无法“戒瘾”。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必定会批评教育。如果能使用“正向的”语言,将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位家长向我分享,某次周末时,一位阿姨刚好来家里拜访,看到孩子正在沙发上玩手机,这位阿姨想建议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以免上瘾,这位妈妈却笑着说:“我们家小慧能管住自己,她说玩一会就一会,我相信她。”过了片刻,小慧痛痛快快地主动退出了游戏。这位妈妈把反面的批评性语言变为引导性的正面语言,给予小慧充分的信任,让她对自己有了责任心,能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显示正向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性。一位妈妈正在和来做客的亲戚聊天时,听到房间里传来“二宝”的哭声,这位妈妈急匆匆进房间查看后,发现“大宝”把奶嘴硬塞到弟弟嘴里,才导致弟弟哭泣。如果这位母亲横加指责,说类似“怎么让你照顾一下弟弟都不会”的消极语言,那么不仅对孩子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但这位妈妈对“大宝”说“宝贝长大了,可以帮妈妈照顾弟弟了,真是妈妈的好帮手。但是,我们不能硬往弟弟嘴里送奶嘴,我们可以这样哄着他吃,这样弟弟就不会哭了”,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大宝看自己是怎么做的。这种说话方式不仅从正面表扬了孩子,还让孩子学会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化唠叨为简洁

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有这样一句:“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思是真正厉害的人,说话谨慎,懂得沉默。而不少父母却总觉得,说得多才能起到强调的效果,才能让孩子记住自己说的话。殊不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有声语言越多,就如同道路的分叉小路越多,孩子越可能对父母的嘱咐麻木、“听而不闻”。

在学校的一次调查中我发现,参与调查的2762名学生中有60%(1657名)的学生认为:最让自己受不了的就是父母的唠叨。学生们表示:“他们一唠叨就把交流的方向给‘带偏了。”比如:明明在说没有完成作业的事情,可父母的唠叨把话题带到了不会感恩上,说:“你说说你,到现在作业都还没做好,我们每天上班赚钱容易吗?你就不能懂得我们工作的不容易,懂得感恩,用好成绩来报答我们吗?”明明是玩手机的问题,父母们却把话题带到了人品问题上,说:“我们从小把你拉扯大,喂你吃,供你穿,有钱随你花,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你,现在叫你少玩会手机,你还跟我们蹬鼻子上脸,你说你眼里还有我们父母吗”……类似的连环式、“翻账本式”、跑偏式的唠叨让孩子感到如坐针毡,烦躁无奈。

曾经有位四年级学生家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天,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对她说:“妈妈,我们班的涵涵很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我要娶她做老婆。”听着这天真而又带有懵懂之意的话语,这位妈妈觉得好笑,又有些担心。她自述自己当时忍不住长篇大论:“你还这么小,怎么就想着娶老婆了。你知道吗,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都搞不好,你就想着早恋了。再说,就算你喜欢涵涵,涵涵也是不会喜欢你的,你看看自己,现在学习比不上她,还经常不讲卫生……”这位母亲在事后表示,她觉得自己当时有些唠叨了,但那些话她确实想借机向孩子说。对此,我建议她精减自己的话语,用问题引导孩子得出结论。比如,这位母亲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与孩子交流:“这件事涵涵同意吗?”“你知道结婚需要达成什么条件,准备什么东西吗?”“那你觉得,你需要做出什么努力,具体要怎么办?”以问题引导孩子明白:现在谈论这一话题还为时尚早,不过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这样摒弃“裹脚布”似的长篇大论,选择减少有声语言的数量,少而精地用问题引发孩子自己思考,让孩子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懂得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既达成教育目的,也加深亲子关系,一举数得。

“口乃心之门户”,口是心灵的窗户,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来出入。我们要把守好这个门户,让有声语言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剂良药,护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助力亲子和谐相处。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