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策略分析

2024-06-27刘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爱国精神榜样德育

刘芳

摘 要:德育渗透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点,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此,教师与学校应分析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的价值与意义,从而用多种策略来强化德育,以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爱国精神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56

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具备极高的现实意义。新《课标》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若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层面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小学是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从而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对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价值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向。

1.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重点在于“德”,无“德”不足以成人。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自古敬佩德才兼备之人,称其为“君子”。《资治通鉴》曰:“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感易受左右,性格反复无常,注意不能集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缺乏社会与生活经验的阶段,需要教师给予充分引导。学生在德育教师引导下逐渐建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正面案例和正能量的内容作为榜样,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2.立足传统文化来进行德育

德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传承与发扬中,积淀了尊老爱幼、爱国爱民、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互助,关爱他人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大局观,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注他人、关心社会的品质,能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栋梁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若想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有能够承担起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栋梁之材。国家的繁荣发展与长治久安,需要具备优秀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更要求他们具备爱国精神。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需要热爱祖国和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很多赞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通过学习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爱国英雄的事迹,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通过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感受文化习俗,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未来,学生将秉持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学生需要具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影响。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自豪和自信心。在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时,学生需要具备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影响。通过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届时,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

正确的“三观”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时表现出的态度。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正确“三观”,可以尽早认识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以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生“三观”的确立,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和熏陶。除父母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师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大人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也会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三观”,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眼中言行一致的榜样。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难免会显得枯燥,让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吸引无数人喜爱,互联网平台上热播的古装剧和兴起的国风都可以佐证这点。教师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石开展德育,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的策略

1.加强课堂教学,打造传承基石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都需要学习者熟练掌握汉语。小学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其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教学,也是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的学科。此外,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堂乃至其他小学课堂中时,良好的能力也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在这方面,学校要做好统筹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比重,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实现教育与德育的双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做好备课工作,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并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正确的人生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观沧海》《过零丁洋》《登飞来峰》《石灰吟》等古典诗词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诗词歌赋的熏陶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诵读和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美,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在遇到生僻字时,教师可以问其发音和意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创作诗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加强汉语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陶冶自身情操。

2.丰富教学形式,开展文化活动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让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每逢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化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址、非遗传承地等地,让学生亲身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实际呈现形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化之旅,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深入了解其历史和背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讲座,讲述我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智慧。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展示和比赛,如国风服饰秀、书法比赛、诗歌朗诵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教师在科普我国的传统节日时,可以询问学生了解过哪些中华传统节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回答,如果回答人数过少则点名提问,并鼓励回答学生。其次,开始进阶提问,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学生猜它与什么传统节日有关,比如展示挂彩灯、吃元宵、舞狮子和耍龙灯等元宵节的习俗图片。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并用ppt分享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知识。最后,教师可以选择课堂中提到过的、临近的合适节日举办活动,给学生惊喜,把握学生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培养文化自信,传承爱国精神

培养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都是德育的一环,而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价值观。爱国精神本身就是对自身民族、国家与文化的归属感的体现,古人云:“夷入华则华之,华入夷则夷之。”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影响。文化自信是爱国精神的土壤,所以若要传承爱国精神,必先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爱国精神也是其之所以能够五千年不断绝的主要原因。文化自信让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爱国英雄,这些英雄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们讲述爱国英雄的事迹,在课下,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在为低年级小学生选取教学案例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避免出现血腥、暴力的画面与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德育目标添加到课程设置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添加到德育中,并和多个学科结合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带学生们领略其作品《离骚》《九歌》的文化魅力,并在其后播放讲述屈原生平事迹的纪录片《屈原》,感叹其命运无常以及爱国精神的崇高。教师还可以讲述屈原的成就,让学生们了解其“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历史地位,随后教师按照历史长河的流向,讲述诗词歌赋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进度分享历朝历代爱国文人的生平及其作品。比如,唐代杜甫的《春望》、宋代陆游的《示儿》等,当讲述宋代岳飞的代表作《满江红》时,教师可着重讲述其文武双全的能力以及爱国精神。让学生在感受中华诗词之美,提高文化自信的同时,领悟爱国英雄们的精神,培养自身的爱国热情。

4.注重榜样力量,提高道德修养

学生可以感受到优秀人物的品德,将其作为榜样,从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品格。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学生的榜样,在学校里,教师和优秀的同学就是学生的榜样;在历史中,英雄人物就是学生的榜样。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提高学生内在的自驱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与榜样的对比,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历史人物、诗人、古代科学家等作为榜样,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品德和成就。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榜样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榜样人物的影视资料、朗读他们的自传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榜样力量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苏轼和韩愈的故事,苏轼把韩愈当作榜样来激励自己,并夸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以此展示偶像的力量,让学生明白古代名人也有自己的榜样。随后,教师询问学生他们的榜样是谁,并让其介绍自己的榜样,让学生自己讲述榜样的故事和行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榜样的价值,让其主动向榜样学习,并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5.深挖历史故事,养成环保观念

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全球各国都在宣传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也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目标。同时,保护地球生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天人合一”。很多小学生不知道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中的相关故事,防止学生养成攀比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认识到资源的珍贵性和有限性,培养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让学生通过教材文本的历史背景,了解过去社会资源的匮乏和古人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价值和节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例如,德育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古代人民节约资源、艰苦奋斗的诗句作为教学材料,如朱用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得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让学生接受古代人民对勤俭节约的劝诫,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约观念和行为习惯,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可以写一首关于勤俭节约的诗,从而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继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对学生能够起到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正确“三观”、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统筹兼顾,加强传统文化和德育内容的融合,同时尽量协商解决德育中的现实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扩展教学形式和活动,培养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树立榜样提高道德修养,深挖历史养成艰苦奋斗精神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浸润作用发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41期。

[2] 贾佳《继承民族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析》,《教育界》2021年第44期。

[3] 黄淑玲《小学德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途径》,《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7期。

[4] 徐国栋《基于文化自信背景的中小学德育模式建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爱国精神榜样德育
弘扬爱国精神 凝聚侨心侨力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