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024-06-27周燕慕永红王萌那永光
周燕 慕永红 王萌 那永光
摘 要: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1725为试验材料,设置干籽125 g/盘(S1)、干籽70 g/盘(S2)两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和25 cm×10 cm(P4)四个水平,分析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下寒地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量下,S2处理秧苗素质高于S1处理。播量与插秧密度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播量70 g/盘、行株距30 cm×10 cm(S2P2)处理产量最好,产量达748.62 kg/667 m2。在同一密度下,S2处理产量高于S1处理。在同一播量下,稀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2P2处理,密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1P3处理。综合分析表明,种植垦稻1725稀播育壮秧,稀播建议30 cm×10 cm插秧密度,提高后期分蘖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如是密播弱苗,建议25 cm×12 cm插秧密度,增加平方米基本苗数,提高产量。
关键词:寒地水稻;播量;插秧密度;产量
The Effect of Sowing Amount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Rice in Cold Area
ZHOU Yan , MU Yong-hong , WANG Meng , NA Yong-gua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Sciences,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China)
Abstrac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Kendao-1725 was used as test material. Two levels of 125 g/plate of dry seeds(S1) and 70 g/plate of dry seeds(S2) were set, and the row spacing was 30 cm×12 cm(P1), 30 cm×10 cm(P2), 25 cm×12 cm(P3) and 25 cm×10 cm(P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of seedling quality, tiller dynamic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rice in lower cold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edling quality of S2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S1 treatment under different sowing amount.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sowing amount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the effects of each treatment combination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obvious or significant, and the best yield was 748.62 kg/667 m2 under sowing amount of 70 g/plate and row spacing of 30 cm×10 cm(S2P2). At the same density, the yield of S2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S1 treatment. Under the same sowing amount, the best yield of thin sowing treatment was S2P2, and the best yield of close sowing treatment was S1P3.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arse sowing of Kendao-1725 was recommended to increase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30 cm×10 cm, improve the tillering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the later stage, and increase the yield. If
the weak seedlings are densely plante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25 cm×12 cm be increased to increase the basic seedling number of square meters to improve the yield.
Key words: Rice in cold region; Seeding rat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总量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种植高产潜力品种和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
水稻生产是群体生产的过程,群体内的个体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为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需要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提高群体的质量。栽培密度影响水稻个体间的竞争关系,从而影响群体结构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并最终影响产量的形成。前人研究认为,适宜插秧密度能缓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栽培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1-2]。通过调整栽培密度来改善群体质量和肥料利用率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栽培方式之一。在水稻的生产实践中,栽培密度的调整是通过改变播种量、每穴插秧苗数、行距和穴距实现的。其中,播种量直接影响水稻的秧苗素质,每穴插秧苗数、行距和穴距决定基本苗数和群体布局。目前关于栽培密度的研究多集中在插秧苗数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的研究[3-4],但是在寒地稻区关于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以垦稻1725为供试品种,按照统一的栽培措施,研究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调控水稻产量形成的机制,明确寒地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适宜播量和插秧密度。为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试验地点: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技园区。
供试品种:垦稻1725(主茎12叶)。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方式,3.1叶龄移栽,每个处理面积40 m2,四周设保护区,插9株/穴。试验设两个因素,即播量和插秧密度。其中,干籽播量设2个水平,即125 g/盘(S1)、70 g/盘(S2);插秧行穴距处理分别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25 cm×10 cm(P4)。
尿素施用方式为基∶蘖∶调∶穗=4∶3∶1∶2。磷酸二铵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硫酸钾施用方式为基∶穗=7∶3。氮、磷、钾肥用量,灌溉和植保等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一致。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插秧前调查各处理的秧苗素质,返青后各个小区选长势一致的连续10穴,对试验区进行茎蘖数、株高调查直至分蘖数稳定,计算平均值,按平均数在水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进行取样分析,调查水稻茎数,依据调查结果取样测定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各处理取样3穴,茎叶分离后在烘箱内105 ℃杀青40 min,之后80 ℃烘干至恒重。于水稻成熟期,把各个小区中用于调查的10穴收割,自然风干后考种。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使用Excel2020进行数据处理,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量秧苗素质分析
于水稻插秧前取样调查秧苗素质。于秧盘中心位置取100株,取样时需将带盘土去除,避免幼苗根系受损。清洗秧苗附着泥土后,测量秧苗表型指标,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随着播量的降低,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数量、茎基部宽、充实度随之增加。稀播育壮秧,增加秧苗维管束数,分蘖芽发育良好,根数量多,移栽后返青成活快,因而能分蘖早发,穗多、粒多。
2.2 不同处理间株高与茎蘖动态变化
移栽时,选取长势一致的10穴作为长期定位调查点,用于株高与茎蘖动态调查,用长度为1.2~1.5 m的竹竿插在该10穴两端。于水稻移栽后每7天调查该10穴的茎数和株高,直至齐穗期。
分蘖作为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影响水稻个体健壮程度。如图1所示,各处理分蘖茎数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3日各处理分蘖茎数达到最高值。在同一密度下,稀播壮苗处理分蘖茎数高于密播处理;在同一播量下,密播处理在前期S1P4处理表现最佳,7月18日后S1P3处理表现最佳,稀播处理在前期S2P4处理表现最佳,7月9日后S2P2处理表现最佳。如图2所示,从播量上看,7月3日后,稀播壮苗处理株高高于密播弱苗。
2.3 不同处理间水稻干物质积累特征
图3表明,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作用效果明显,从播量上看,稀播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密播植株。从插秧密度来看,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佳的为S2P4处理,表现为547.73 g/m2,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佳的为S2P2处理,表现为1 468.31 g/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佳的为S2P2处理,表现为2 304.23 g/m2。在同一密度下,稀播在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佳的为S2P2处理,分别表现为1 468.31 g/m2、2 304.23 g/m2;密播在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佳的为S1P3处理,分别表现为1 062.49 g/m2、1 762.6 g/m2。其拔节期后干物质量随密度降低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合理密植增加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从产量上看,产量最高的为S2P2处理,表现为748.62 kg/667 m2,其次是S2P4处理,表现为644.85 kg/667 m2,均为稀播壮苗处理,在同一密度下,S2>S1;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2>P4>P1>P3,密播P3>P2>P1>P4。如图4所示,S1P3处理成穗率最高,同一播量下,密播P3>P1>P4>P2,稀播P2>P1>P4>P3,水稻无效分蘖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等原因造成水稻成穗率降低。由表2还可看出,部分处理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对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谷草比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实粒数表现最佳的处理是S2P2,在同一密度下,S2>S1;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2>P1>P3>P4,密播P1>P2>P3>P4。在结实率方面表现最佳的为S2P1处理,在同一密度下,P1:S2>S1,P2、P3、P4:S1>S2;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1>P2>P3>P4,密播P2>P1>P4>P3。在千粒重方面表现最佳的为S1P4处理,在同一密度下,P3:S2>S1,P1、P2、P4:S1>S2;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1>P4>P3>P2,密播P4>P1>P2=P3。在谷草比方面在同一密度下,P1、P2、P3:S1>S2,P4:S2>S1;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1>P4>P2>P3,密播P1>P2>P3>P4。此外,从分蘖茎数上看(图5),分蘖数表现最佳的为S2P2处理,在同一密度下,S2>S1,P2、P4密度下壮、弱苗分蘖差异显著;在同一播量下,稀播P2>P4>P3>P1,密播P3>P4>P2>P1,分蘖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由于有限的温光条件和独特的品种特性,生产上普遍采取高播量的方式来确保充足的基本苗数。这种栽培方式导致育苗阶段种子浪费、病害频发、秧苗素质普遍较弱,移栽后单株分蘖能力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群体质量下降,进而降低产量潜力,限制了寒地水稻产量进一步增长。研究表明,增加播种量降低水稻秧苗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积累、成苗率、苗基宽、氮含量,且播种量过大会降低秧苗的光合速率、发根能力和根系活性。降低播量可改善这些农艺性状,且提高秧苗整体生长一致性[5]。增加密度可使水稻有效穗增加,每穗实粒数减少,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6],认为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合理密植可提高产量[7-9]。本研究表明,不同播量下,S2处理秧苗素质高于S1处理,随着播量的降低,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数量、茎基部宽、充实度随之增加。播量与插秧密度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在产量上,产量最好的为S2P2处理,其实粒数、平方米茎数、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同一密度下,S2处理产量高于S1处理。在同一播量下,稀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2P2处理,密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1P3处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缩短行距、株距导致实粒数降低,稀播壮苗在30 cm行距下,缩短株距提高实粒数、降低千粒重,在行距25 cm的情况下,缩短株距提高千粒重、降低实粒数。密播弱苗在30 cm行距下,缩短株距降低实粒数、千粒重,在行距25 cm的情况下,缩短株距提高千粒重、降低实粒数。播量决定水稻秧苗素质,行穴距影响水稻基本苗数和群体对光、水和养分资源的利用。建议种植水稻垦稻1725稀播育壮秧,垦稻1725稀播建议30 cm×10 cm插秧密度,提高后期分蘖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如密播弱苗,建议25 cm×12 cm插秧密度,增加平方米基本苗数,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杨波,任万军,杨文钰.密度对优化定抛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21(5):64-68.
[2]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3] 赵黎明.不同密度下寒地水稻龙粳31库源特征及关系[J].北方水稻,2019,49(4):5-11.
[4] 刘文祥,青先国,艾治勇.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水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28(2):114-121.
[5] 李刚华,李德安,宁加朝,等.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8, 22(6):610-616.
[6]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等.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11):1767-1776.
[7]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超级稻产量和抗倒力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19(4):91-93,100.
[8] 张江林,侯文峰,鲁剑巍,等.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2):75-85.
[9] 郎有忠,王美娥,吕川根,等.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