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问题构建教学活动

2024-06-27祁中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0期
关键词:老舍循证北京

祁中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可助力学生精准把握语言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后,并未考虑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问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下面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对问题进行灵活设计,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促进学生边学边思,从而切实达到借助问题构建教学活动的目标。

一、透过“问题”目标,强调和而不同

教师透过“问题”目标进行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深层次剖析文本,实现高效学习语文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中心。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以时间为序,用朴实、简练、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把老北京人民过年的喜庆、热闹、温暖和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把握关键语句,并且感受春节的气氛,将自己的阅读观点表达出来,在阅读中深入理解文本,培养想象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多层面阅读理解与独立协作学习,可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色,领会其丰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并在课堂上体验到“详”与“略”的表述方式。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写较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全文大意。教师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全文要点,从而突破文本重点和难点。同时,文本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观察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科书与阅读之间的衔接,以与斯妤的《除夕》为对照,在教师提出和学生回答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比较老舍笔下的新年和斯妤笔下新年的“和而不同”。(见表1)通过对“年”的了解,学生进一步感受各地的“年”文化和“年”的风俗习惯,以及“年”在各个时期的习俗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由于在教学本节课时,正值春节刚过,学生对自己和家乡新年的风俗仍然记得清楚。因此,在课上教师就可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春节的感想,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整节课学生都很感兴趣,课堂氛围相当热烈。这样设计教学,既能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增长知识,从而使其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二、建立“问题”循证,形散而神不散

“问题”循证是教师借助问题构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整体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可避免学生在分析及内化文本知识时出现“碎片化”现象。老舍于1951年创作《北京的春节》,其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将老北京人的除夕习俗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示北京的民俗风情,将除夕的喜庆气氛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文共14个自然段,作者主要集中在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五个日子,其他日子则是简略地叙述,这样既详又略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文章的主次特征。

在教学这节课时,为建立“问题”循证,教师可先把文章中各个时间节点的民俗活动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梳理。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段落,区分“哪几天写得细致,哪几天写得简单”,从而了解作者对哪一段进行了细致描写,着重突出了哪一种民间活动特征,真正感受到作家的“京味儿”语言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真正发挥“问题”循证效果,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问题1:北京的春节有怎样的风味?作者在描写北京春节时,是按怎样的次序进行写作的?主要描写了哪些风俗习惯?

问题2: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征?作者对此展开了怎样的详细描写?

问题3:不同的地域,我国春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4:请你说明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这五个日子?他是怎么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的呢?都体现了哪些习俗?

在“问题”循证过程中,可发现问题1针对文章先后次序进行提问,学生按照要求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整理文本内容,就具体细节和简略内容进行交流。问题2要求学生掌握文章要点,并把文章特征写出来,让学生感知文本所传达的信息,体会老舍的“京味儿”语言特征。问题3旨在让学生将生活现实与阅读链接相结合,就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风俗习惯区别进行分析,并且研究目前春节风俗习惯与以往有何区别。丰富并扩大学生对春节的认知。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4时,会走进文本,仔细阅读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循证,将不同时间节点习俗都写出来,填写如下表格(见表2),并和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即可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文章的详略得当和表达顺序。可见,“问题”循证是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内容的法宝,对强化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意义重大。

三、构筑“问题”共享,多触角探本质

(一)通过“问题”共享感触详略得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更具指导性的学习问题,学生即可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深入剖析学习内容,逐步提升语文知识学习及应用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凸显问题,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些学生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出现松懈情况。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灵活设计问题,并且促使“问题”共享,才能真正起到引导语文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探究文本本质。

《北京的春节》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民活动为纬线,对各个时期人物活动进行详细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在文本中的诸多时间点内,你最喜欢哪一个时间点及相关活动?”这一主线问题进行阅读和学习,深入分析如下子问题,让学生切实开启文本探索之路,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了解文本的本质,掌握文章中的详略得当写法。

子问题1:你对北京的春节有什么感受?

子问题2: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春节大约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为止。你能迅速阅读文章,找出老舍先生所选的时间节点吗?

子问题3:文章的结构是什么?这篇文章哪一段描写得很详尽?哪一段是简略写作的?那么多的时间节点,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时刻?请将这部分内容画出来,说明对应的习俗。

子问题4:除夕的火、元宵的灯,老舍先生将元宵节的美与魅写得淋漓尽致,你从哪些词语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呢?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以及让学生分析诸多子问题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文本学习的情境中,使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去赏析文本,这样则可让其真正感受老舍先生通俗的语言特色,并且在总结文章中诸多重要节点及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切实掌握文本详略得当的写作本质。

(二)通过“问题”共享感触文本民俗

中国人的节日和文化密不可分,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其文化底蕴无与伦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此种浓厚的“中国味儿”,实际上体现着对乡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讲解《北京的春节》时,北京的“年文化”不但深深地印入学生心田,也传递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北京的春节不只是老舍先生心中的“结”,更是中国人心中的“烙印”。北京的春节既有民俗味道,也有“北京味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法,可让学生真正浸入民间气息中,接触到浓郁的语言气息。

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老舍的作品如此大众化,却不乏生动,极具“京味儿”,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北京的春节》如此有“京味儿”吗?教师通过播放影片,带领学生了解老舍的一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老舍的基础上,深入地阅读课本。《北京的春节》在内容上表现出浓厚的北京风情,在语言方面则具有较强的“京味儿”特征,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语言特征,作者为何要这么写?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联系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则能意识到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作者的根与灵魂栖息地。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但也因此很容易被自己的经历所“束缚”。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往往会凭借“惯性”去猜测作者的意图,从而使自己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肤浅认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纵向深度势必得不到提高,阅读水平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可促使学生对“京味儿”习俗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加强对“京味儿”语言的体味,从而与作家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能通过文本触摸到作者生活,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建构“问题”情境,突出情感共鸣

相比其他教学方法,建构“问题”情境是教师构建教学活动的有力举措。“问题”教学法相对复杂,教师应重视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掌握问题的关键与难点,充分理解“问题”的艺术性与针对性,逐步与学生学习兴趣相融合,立足整体教学流程,加强对各类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综合应用,使学生能自主感知问题。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让学生产生消极情感,让学生通过独立回答问题,能逐步培养语用能力,积累更多语言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建构语文情境,可切实让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问题1:找到课文中描述孩子们过年的段落,将这些内容画出来,与自己在春节时的活动及心境进行比较,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再想一想,假如让你用自己的视角来写下故乡的春节,你的文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问题2:阅读链接中的《除夕》片段,分析斯妤所选取的特定描写内容,与老舍作品中的春节相比有何异同。

问题3:同样是除夕,为何斯妤作品中的除夕与老舍作品中的除夕差别如此之大?

问题4:说说在过年时,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尝试着把它写下来。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外写下自己在家乡过年的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科学设计问题,可使学生的同理心、兴趣和激情得到快速提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新年情境,将现实生活情境和文本中的情境加以融合,并且对比分析,便能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去分析和看待文本。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且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延伸与迁移语文知识,提升语言应用与建构能力。

(作者单位:银川市金凤区第九小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老舍循证北京
北平的秋
《循证护理》稿约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北京,北京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