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载体 落实口头表达
2024-06-27孙继婷
孙继婷
《女娲补天》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四篇课文分属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本文阅读提示为“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意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讲述故事大意并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故事讲述手卡“挑战一”(见表1),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通过“厘清顺序”“概括命名”的方法,把故事的经过部分说清楚。
3.借助版本对比、思维表格、教师示范等支架,领会把故事经过说生动的方法;通过说“难度之大”和“逐步克服”,把拣石过程的创意想象说生动。
4.借助故事讲述手卡“挑战二”(见表1),感受中国神话的神奇,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入情入境,巩固方法,说清起因与结果
(一)导入
根据年级听众问卷调查,“中华神话传诵人”应当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还可以查找资料、发挥想象,把故事说生动。课前,大家自主完成了故事讲述手卡的挑战一,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梳理内容,准备如何讲述呢?
(二)反馈,巩固方法,互评互助
预设一:运用“圈关键词”,找到女娲补天的原因
1.对比思考:比较学生间手卡的“起因”部分,想一想记录哪些内容有助于把故事说清楚?
2.引导学生找全“大变动、大窟窿、深沟、洪水、野兽”等关键词,交流发现“大窟窿”等事件都是源于“大变动”。并借助手卡上记录的关键信息,把故事起因部分说清楚。
预设二:巩固迁移方法,找准女娲补天结果
1.交流完善:全班学生交流手卡“结果”部分,运用“圈关键词”的方法,看看手卡上“结果”部分的内容是否简洁、完整。
2.师生对话:“世代传颂”是否需要讲述?学生讨论发现神话的流传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口口相传,从而把结果部分说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呼应单元整组学习的任务情境,学生在“中华神话传诵人”的单元大任务中,立足真实的调查数据展开学习。首先,学生借助手卡、运用所学方法自行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其次,教师基于学情,通过出示典型作业和回顾“圈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故事起因与结果的关键信息找完整。)二、直击难点,妙招破局,把故事的经过说清楚
(一)梳理层次,厘清顺序
1.教师出示不同手卡,学生对比思考:“经过”部分的内容这么丰富,该怎样把它说清楚呢?默读3~4自然段,圈画表示顺序的关键词,找一找女娲为拯救人类做了几件事?
2.全班学生交流发现:文中用“先、又、接着、最后”四个顺序词写明了四件事,从而把握“经过”部分的结构层次,为说清楚做好准备。
(二)合学共思,共议命名
1.合作命名:教师出示匹配四件事的四幅图,示范以“炼石补天”为题目概括女娲拯救人类的第一件事。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幅图进行命名,将题目写在词卡上。
2.交流词卡: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各小组的命名中,哪个题目能将这件事说清楚?
①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再没有了坍塌的危险。
预设词卡:“杀死巨龟、斩下龟足、杀龟撑天”
◎代入角色,换位思考:当你讲述这件事时,听众也许会问,女娲为什么要杀死大乌龟呢?学生发现应将一件事完整地概括出来,不能遗漏故事的重要信息,从而确定第二件事题目为“杀龟撑天”。
②接着,她奋勇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其他野兽见此情景,吓得纷纷逃回山林,再不敢到处流窜残害人类了。
预设词卡“除掉黑龙、杀死黑龙、驱赶野兽”
◎前后照应,合并信息:各位讲述者,仔细阅读这个故事,想想在第二件事中,女娲有哪些拯救人类的举动?学生对比文本与词卡,发现需要把“斩龙”和“赶兽”合并成一个题目,从而说清第三件事。
③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苇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
预设词卡:“芦苇烧灰、撒灰堵缝、烧灰堵缝”
◎运用方法,比较完善:通过前两个题目的比较与修改,想一想,第四件事的题目该怎样确定?学生将题目确定为“烧芦苇堵缝”。
(三)小试牛刀
我们为了将故事的经过说清楚,不仅使用了“圈关键词”的方法,还学习用“概括提炼”的新方法将丰富的内容简洁地记录在手卡上。请你借助手卡,把整个故事清楚地说给同桌听听吧!
(设计意图:依据讲述手卡的预习反馈,学生面对内容最丰富的“经过”部分,梳理讲述存在的困难。因此本环节教师聚焦“说经过”的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圈画顺序词”,厘清经过层级;通过“合作命名图画”,学习“提炼概括”的讲述新方法,从而达成把故事讲清楚的学习目标。)
三、巧设支架,深度品悟,把内容说生动
(一)善用学材,点亮想象创意
1.比较阅读:同学们,怎样把女娲拣石的过程说生动呢?比较课文与另一版本,发现讲述妙招。
课文原文: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其他版本: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预设一:可以像其他版本讲述女娲找了“几天几夜”的时间。
◆预设二:可以像其他版本中具体讲述某块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
◆预设三:可以增加女娲寻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教师小结:从“花费时间”“寻找地点”“克服困难”三个讲述小锦囊,丰富女娲拣石的过程,把故事说生动。
2.汇聚创意:教师出示思维表格(如表2,见文末),学生小组合作,从“花费时间”“寻找地点”“克服困难”三个角度想象拣某块石头的过程。
◆预设学生创意:如“赤色石头——找了一天一夜,在火山口,击败火龙”。
(二)领悟构思,说生动片段
1.品味语言:怎样把创意转化成生动的故事?请听教师讲述故事片段,想一想你是否发现了把创意说清楚、说生动的好方法。教师示范讲述“拣青色石头”的片段。
女娲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发现了纯青石。但泉水旁竟有一条水蛇把守着!那水蛇身形巨大,通体覆盖着坚硬的深绿色鳞片,大嘴一张就吐出有毒的绿色雾气,周围寸草不生。女娲先用神力变出一头麋鹿的幻影,接着操纵幻影在水蛇前方蹦跳。饥饿的水蛇被幻影吸引,爬行着离开了泉水。女娲立刻从半空中落下、潜入泉水,终于将纯青石紧紧握在了手中!
◆预设一:从片段中的“水蛇身形巨大……寸草不生”可以具体想象女娲遇到的困难十分艰巨。
◆预设二:从片段中的“女娲先变出……接着操纵……落下、潜入……终于……”发现,可以借助“顺序词”和“动词”讲述女娲如何克服困难。
教师小结:从“难度之大”和“逐步克服”两个角度,把想象的创意说清楚、说生动。
2.丰满创意:小组合作,丰富原有的想象创意,把女娲克服困难的动作与步骤说清楚、说生动。
学生1试说“拣赤色石头”:
女娲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在一座终年喷射滚烫岩浆的火山口发现了赤色石头,可是边上有一条巨大凶猛的火龙盘旋,它喷出的火焰能将一切化成水蒸气。于是女娲先用神力变出一个空间囊,接着将大地上的洪水都引进去,最后猛地向火龙砸去,火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火山也熄灭了,女娲终于拿到了赤色石头。
3.生生互评:学生从“难度之大”和“逐步克服”两个角度进行点评、互提建议,教师主要进行引导、激励。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地引入其他版本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从“花费时间”“寻找地点”“克服困难”三个角度把故事说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准备示范片段,引导学生领悟从“难度之大”和“逐步克服”两个角度展开想象,从而把“克服困难”的过程说生动。)
四、回扣情境,迭代评价,秀出讲述风采
1.完善评价:本次“中华神话传诵人”的主题学习中,你认为怎样讲述故事能获得听众的喜爱?生生交流中完善“传诵人”的三星级评价要求。
★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精彩部分说生动
★声音响亮、仪态大方
2.真情展示:学生参照完善后的评价要求、运用所学方法,借助讲述手卡“挑战二”记录关键词,在班级里向大家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述后生生互评,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勇于展示。
3.精神传承:课堂展示后,教师对本次学习进行小结,并以此次主题式学习任务群活动激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借助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但面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经过”部分仍然缺少条理;而发挥想象说拣石过程更是一大挑战。因此,教师首先创设“故事讲述手卡”这一载体,把划分故事结构与初步把握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准引入典型学生作业,触发全班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巩固“圈关键词”“合作命名”等共学环节突破“把经过说清楚”这一难点。最后,教师巧设“示范片段”“思维表格”等学习支架,助力学生在品悟语言神奇、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把发挥想象与口头表达自然融合,扎实高效地突破“把拣石过程说生动”的学习难点。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