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4-06-27贾小玲
贾小玲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数学中的“认识图形(一)”这一单元内容不仅是学生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图形(一)”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图形知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并组织高效的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一)”课堂。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图形的奥秘,发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础。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运用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真实生活场景或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去探寻数学的奥秘。
以“认识图形(一)”为例,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准确辨认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同时,学生还应学会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几何体拼组,并能够对立体图形或实物图片进行分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充满各种立体图形的房间的图片。图上有各种形状的家具、玩具和装饰品图形,如长方体的桌子、正方体的储物柜、圆柱体的花瓶和球形的装饰灯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在这个房间里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物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不同物品的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接着,教师再讲述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个好朋友决定举办一个派对。他们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参加。但是,在派对开始前,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和朋友们分别是什么形状,以便更好地安排座位。你们能帮助他们吗?”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分别长什么样吗?你们能区分它们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帮助他们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通过故事情境,教师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学会区分它们,并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几何体拼组,你们准备好了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形结合,直观感知
在情境导入完成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物展示的教学方法,使数与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数学概念息息相关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物体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用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实物和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概念的应用场景和变化规律。
在讲授“认识图形(一)”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后,拿出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立体图形模型,摆放在讲台上或传递给学生观察。这些模型应该足够大,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形状和细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模型,并让他们用手触摸,感受其形状。
学生A拿起正方体,分享:“这个模型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摸起来平平的。”
学生B拿起球体,分享:“这个模型圆圆的,没有棱角,可以往任何方向滚动。”
学生C拿起圆柱体,分享:“这个模型有一个平平的底面和一个圆圆的顶面,它们之间连接着一个曲面。它也可以滚动,但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滚动。”
为了强化数形结合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精确测量每个模型的边长、高度等,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这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图形的直观印象与具体的数值联系起来,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然后,教师利用电脑、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一个正方体通过叠加变成长方体的动画。教师提问:“大家看这个动画,正方体是怎么变成长方体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观察动画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看结果。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由多种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建筑模型,如一个小房子模型,并提问:“这个房子中有哪些立体图形?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类似的物体吗?”学生观察模型后,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物体。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在“数形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三、实践操作,探索求真
在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后,为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提升数学素养,教师应积极为他们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四种基础立体图形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确保每组学生的整体能力相当,以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协作。接着,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足够的彩色橡皮泥、切割工具、尺子、展示板以及立体图形参考图片。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来介绍如何使用彩色橡皮泥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同学们,这是正方体,它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是长方体,它有六个面,可能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是球体,它是圆润的,没有棱角;这是圆柱体,它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圆形的顶面,中间是曲面。
接下来,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和指导,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和互助,完成制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有学生制作的球体不够圆润,教师可以教他如何用手指轻轻按压,使其更加完美。如果有学生制作的圆柱体不够直,教师可以教他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进行调整。
当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立体图形的制作后,教师提出一个创意挑战:让学生用制作的立体图形组合成一个有趣的场景或物体,如动物、建筑、机器人等。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讨论并设计组合方案。例如,有的小组可以组合一个动物园,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小组可以组合一个城市,包括高楼大厦、车辆和行人;还有的小组可以组合一个机器人,具有动态、行走和跳跃的功能。
最后,每个小组都将自己的组合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对基础立体图形的认识,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归纳总结,内化知识
归纳总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更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认识图形(一)”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并将它们组合成有趣的场景或物体,有效地深化了对基础立体图形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总结并内化这些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你们刚才都做了哪些立体图形?在制作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为后续的总结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各种立体图形的独特之处。“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圆柱体和球体在形状上又有怎样的不同?”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梳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加深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享收获:“通过这次活动,你对立体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制作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新技能?”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地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基本的思维导图框架,包括各种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制作方法等。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在这个框架上添加和扩展内容。通过共同构建和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脉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优化。
五、拓展延伸,创新应用
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拓展延伸和创新应用,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为了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如开放性问题或综合性应用题,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引入创新性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有趣的探究。
在学生学习“认识图形(一)”内容之后,为了深化学生的图形认知并拓展其视野,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屏幕展示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立体图形图片。展示这些多角度立体图形图片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他们通过观察与分析,还原出原始立体图形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训练,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这三个基本方向所呈现的形状。这种想象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对立体图形结构的理解,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另外,教师针对本节内容还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布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负责设计一座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你会选择哪些图形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请说明你的选择理由,并描述这些图形如何使建筑更加稳固、美观和功能性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回顾和应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还能促使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
除了课堂拓展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请大家在家里寻找一些日常用品,如盒子、罐子、球等,观察它们的形状,并尝试用这些物品进行一个简单的图形变换实验。你可以尝试将一个正方体的盒子通过添加或移除部分材料变成一个长方体,或者将一个球体放在一个圆柱体里,观察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形状变化。请记录下你的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思考实验如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这样的拓展延伸活动不仅能够拓展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深化他们的空间观念,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构建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注重数形结合,直观呈现数学知识,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索数学规律。另外,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关小学)
编辑:孙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