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2024-06-27刘雷

今传媒 2024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融入策略

刘雷

摘 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策略,对于推进思政课入脑入心、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学;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01-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深化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特色思政课‘马老师来了为例”(2022JGZ172);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第一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专项):“‘大思政课视域下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研究”(2024SZ034)。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融入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赋予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大学时期,学生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同时,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更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鼓舞人们不断前进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党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继而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报告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三)有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报告彰显出我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使命担当、为民情怀和价值目标,蕴含着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积极做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不断厚植爱国情怀。

(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4]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做新时代的追梦者、实践者。报告描绘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发出了思想冲锋号,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的信仰追求,是对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迎接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鲜明回答,是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鲜活素材,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思政课的作用是政治引导,教师要围绕课程内容要求进行讲授,并结合教材主题开展教学活动。”[5]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本身、认识到课程的学科性,也要着眼全局认识到课程的整体性,处理好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要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施教,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其次,要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做到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最后,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

(一)找准课程融入点,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将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表述融入教材导论及部分章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系列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内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第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做到以史为据、以理服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给大学生讲深讲透“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一重大论断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通过课程教学,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第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把握历史主线和历史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教材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等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系统讲授我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让大学生认识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尤其是新时代十年发生的巨大变革,进而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希望、要求融入教材部分章节的教学设计和案例解析中。报告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高度契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并从教材的不同章节出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具体环节中。

第五,《形势与政策》课要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点聚焦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围绕“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开展专题式教学。

第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此外,由于该课程是新开设的,所以各高校要加强集体备课、强化师资培训,认真组织课程教学活动。

(二)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形式方法创新

第一,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首先,学懂是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把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其次,弄通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重点放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最后,做实是目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效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提升理论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努力让思政课更加可亲可信、温暖鲜活。

第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融入效能。

首先,善用“大思政课”。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对“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邀请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思政“金课”,“大国工匠”“先进榜样”进校园,跨区域开展集体备课等,受到社会各方的一致认可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其次,用好新媒体技术。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空间场域的限制,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云思政”育人优势,努力拓展大学生的学习时空。再次,拓展隐性课堂。隐性课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大力拓展隐性课堂,借助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从红色资源中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汲取奋进力量。最后,转换教学话语。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教学话语向学生传递思想观点、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因此,教学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进行教学话语的转换,多用贴近生活的平实话语进行教学,在深入浅出中把理论讲清楚。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融入实效。

首先,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采用“剥洋葱”式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比如,在讲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内容时,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分组研讨、总结点评与深化拓展等步骤依次展开教学,深入浅出进行讲解,让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等深层次问题产生认识,引导他们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教育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打好知识基础,锻炼本领能力,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其次,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实际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生动教学案例,将宏观的“大背景”与教学设计的“小切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解读报告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具体从三个方面切入:1.通过选取代表性案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比如,以中国空间站为案例,全面讲授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以“枫桥经验”为案例,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部署。2.选取典型案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比如,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广东江苏等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选取生活化案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力,比如,在开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题教育时,让大学生讲述新时代十年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变化,鼓励其参与课堂讨论,深入思考产生深刻变化的领导主体、动力因素、依靠力量等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目的。最后,采取系统性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积极开展集“听、说、读、写、行”为一体的多维度系统性教学,让他们自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1.听与说。课堂中大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勤于思考教学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在师生互动中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思想。2.读与写。引导大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深研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3.行。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他们把报告中提出的美好愿景和目标任务转化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内在动力,坚守初心、勇于挑战,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道德品质,铸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决心。

三、结 语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3][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333.

[5] 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N].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责任编辑:宋嘉乐]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融入策略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营养健康教育
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思结合的融入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