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象”统计和分析看王昌龄诗的风格

2024-06-27刘鑫雨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闺怨王昌龄意象

刘鑫雨

按照《文心雕龙·神思》的说法,“意象”是构思过程中搭建起来的形象,需要对其继续地进行加工改造,最终才能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诗歌意象主要是指自然景象,也就是将内心情感、所思所想寄托在特定物象中,从古代诗歌层面来说,“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诗歌创作离不开观察、感受、酝酿、表达,只有如此才能通过遣词造句客观再现实际生活,生动地塑造人物、描绘生活场景、铺陈社会生活情节等,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其中。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极具盛名的边塞诗人,被人们赞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擅长应用意象,并且会将多种意象进行巧妙组合,为诗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氛围,赋予了诗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让读者阅读后回味无穷。本文首先分析王昌龄诗歌的艺术特点,其次从“月”意象、“秋”意象、“云”意象、“雨”意象等方面深入探究王昌龄诗的意象体现,以期深入全面地解读诗歌,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一、王昌龄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融情于景

情感与景色巧妙融合是王昌龄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将所思所想、深刻情感蕴含在景色中,以个别体现一般,赋予诗作深刻思想内涵,再加上明快的节奏、自然的格调,堪称艺术珍品。以《从军行七首》其一为例,诗人在前两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进行环境描写,通过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创作手法,不仅介绍了背景,同时也营造出寂寥荒芜、四顾苍茫的沙场氛围,为后面情感表达奠定基础,确保抒情句更具力量。在正值深秋的季节,战士在黄昏之时独自伫立在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苍茫原野,迎面吹来阵阵寒冷的秋风,让怀乡思亲之情变得更甚,侧面反映出出征战士的不易。王昌龄曾经去过边塞,亲眼看到过沙漠、孤城、烽火、雪山、雄关等景象,所以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他也非常擅长将这些景象融入诗歌之中,绘制一幅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观图景,并把边塞将士的情与意寄托在特定景物中,化抽象为具体,并经过艺术加工,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气韵生动的意境美,赋予诗句“言外之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二)简洁含蓄

委婉含蓄是王昌龄诗歌的又一艺术特点,他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应用比兴、寄托、暗示、用典等手法,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达自身观点,而且一字一句都是经过审慎思考的,遣词造句十分恰当准确,诗歌语言没有过多赘述,再加上大量短句的应用,让诗歌的语言变得更加简洁,呈现出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以《出塞二首》其一为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是对边疆战乱不断且缺少良将这一现状发出的无尽感慨,王昌龄采用了平凡的语言营造出雄浑豁达的意境,将景、事、情、论进行了深度结合,虽然仅有短短四句,却融入了诸多情感,不仅让人读来内心激动,又发人深省、值得琢磨。诗歌第二句提到“万里长征人未还”,读者一定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具体是何种原因?接下来的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以委婉的方式对上述疑问做了解释,强调是因为当前国家缺少如汉朝飞将军李广那般有能力的将领。诗人在此处还巧妙地应用了假设性词汇,比如“但使”和“不教”,并没有对朝中用人不当,将帅不得其人这一现象进行批判,而是歌颂了李广将军的骁勇善战和足智多谋,用于准确地抒发边防将士守护边防、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结尾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如同誓言一般,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三)以小见大

除了边塞诗之外,王昌龄还非常擅长创作闺怨题材诗,但是他并没有如常规闺怨诗一般描写闺中少妇对远游在外、戍守边疆的爱人思念之情,而是另辟蹊径,借由相思闺怨之情的表达,侧面反映国家之繁荣强盛,把时代特征寄寓于小题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就是《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首句便写出闺中少妇悠闲装扮自己的场景,之后走上翠楼将春日美景尽收眼底,第三句开始正式进入“闺怨”这一主题,王昌龄在此处用到一个“忽”字,用于表现变化之快速,虽然看起来比较突兀,但是却表达出少妇看到春色美景时瞬间勾起的内心联想,想到夫婿远征是因为自己的劝诫,于是心情变得低落,并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慨。整首诗的闺怨形象塑造得十分生动,侧重于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同时细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活动,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没有一丝对戍边之苦、战争残酷的感慨,反而借由闺中妇女的行为和心情展现出唐朝的强盛国力,再加上情与景的巧妙交融,让情感表达十分真实细腻。

二、王昌龄诗的意象体现

(一)“月”意象

月色原本是象征着美好,而月色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时,月色将会变得复杂而有深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倾向于描写月色,其中既有怜月自怜、爱月自爱,也包括托月言志、惜月解忧,将内心深处所思所想尽数隐藏在月中。根据笔者的统计,王昌龄的一百八十一首诗作中,与月相关的诗作大约占比三分之一,诗中的月亮已经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而是根据创作处境的不同,赋予了月独特的情感内涵。

王昌龄是陕西西安人,其祖先在南朝时拥有显赫社会地位,直到王昌龄这代家道渐渐走向中落,生活十分拮据困苦,于是王昌龄决定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去改变这种局面,他漫游西北、奔赴边塞,期望有一天可以立马横刀、建立功勋,只不过理想与现实终究存在差距,他并没有建立功勋,却在途中相继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诗歌。比如,他在《出塞二首》其二中写道:“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诗中的“月”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诗人在诗中利用简洁的笔触把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残酷战争记录下来,充分展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豪迈情怀,同时也营造出了清冷寂寥的沙场氛围。再如,他在《从军行七首》其二中写道:“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月有阴晴圆缺,就好比事物有消有长,人有悲欢离合一般,月色既见证着残酷战争,又承载着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也正是这种交织的情感,将诗歌的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虽然言已尽,却情无尽、意无穷。又如,他在《从军行七首》其六中写道:“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在将士们眼中,月色照耀着自己远方的故乡,自然也承载着自己浓浓的乡愁和亲人爱人的无尽思念,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远离家乡奔赴战场,全都是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此刻皎洁的月亮又成为他们继续征战的力量源泉。

总结来说,王昌龄诗歌中的“月”意象,充满了人文关怀,基于深层视角对悲苦根源进行了剖析,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歌颂、对和平的期望、对亲人的思念,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秋”意象

王昌龄诗歌中的“秋”意象主要起到奠定悲凉情感基调的作用。边塞诗中关于“秋”意象的运用非常多,除了王维《观猎》中提及的“秋草”用于指代时间,剩余“秋”意象均流露出伤感、低落、寂寥的情感。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很多青年都渴望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武将也希望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抛洒在沙场之上,诗人则用自己手中的笔杆谱写磅礴壮丽的诗篇,王昌龄亦是如此,并且将“秋”意象巧妙融入其中,如《从军行七首》其一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塞上曲》中的“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从军行七首》其二中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等。这些诗句中关于“秋”意象的应用,主要起到修饰、烘托作用,与风、草等意象进行有机组合,不仅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意蕴,同时也将诗人当下的心情化抽象为具体。闺怨诗中“秋”意象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此诗原本是要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但是诗人却没有选择直接抒情,而是借由深秋季节在战场上听到的羌笛声,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以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为载体,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活动,让抒情更加自然。再如,《西宫秋怨》中的“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王昌龄此处引用了“秋扇”这一典故,从“秋”的角度,对失宠嫔妃内心因秋扇见捐所感到的愁思展开层层递进的描写。

(三)“云”意象

天空中的云是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忽隐忽现的,所以多用于表现隐逸、悠闲、神秘、愁苦等。在王昌龄诗作中,“云”意象的应用,经常与友人离别关联起来。以《送柴侍御》为例,王昌龄被贬谪龙标期间,为了给柴侍御将送行写下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词内容十分豁达开朗,王昌龄期望能够有效地缓解柴侍御对离别的愁苦之情,但王昌龄在创作时内心感到非常伤感,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离开深深的不舍,相比于一览无余的直叙,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表现手法更加耐人寻味。再如,他在《巴陵送李十二》中写道:“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王昌龄被贬谪龙标的次年便遇赦得以北还,在巴陵遇到了李白,他们二人一个无奈离开长安,一个对长安心驰神往。王昌龄则巧妙地借助这首诗歌,委婉地告诉李白,长安并非如想象般美好,用“空水云”来表现长安的一切是虚无缥缈的,同时也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即将分别的黯然神伤,营造出伤感苍茫的意境。低回婉转的语句抒发出诗人对未来的惆怅、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荒蛮之地的畏惧。

(四)“雨”意象

在古诗词中,雨既用于代表气象变化,同时还用于指代春雨、雅雨、愁雨等意象,将作者内心的思绪和情感客观地呈现出来,赋予诗词深刻的人文内涵。以《送柴侍御》为例,其中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从文字表面看,王昌龄是在宽慰友人,即使我们相隔甚远,但是依旧可以同临一片云雨,仿佛从未有所分离一般。但事实上,同临一片云雨哪儿能抵得上朝夕相处,特别是在青山云雨、月明之夜,王昌龄对友人的思念瞬间涌上心头,漫天风雨好比巨大的离愁,就快要把他淹没了,透露出无言可说的悲凉。再如,他在《送姚司法归吴》中写道:“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王昌龄本就多愁善感,特别是面对这种离别场面,激动和惆怅的心情会更甚,而这种伤感悲泣之情自然也会渗透到诗句中。首句“楚郡心”介绍朋友从楚地前往吴地这一背景,含蓄地说明对方内心依然在牵挂着亲朋好友。次句主要描写了洞庭湖秋雨绵绵的场景,于是猜想目的地海门此刻应该也是乌云密布、阴雨不止的天气。王昌龄此处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既介绍了天气、表达了想象,同时也很好地渲染了氛围,有效地抒发了自己抽象悲凉的内心情感。

综上所述,诗歌意境塑造、氛围渲染与意象应用有着密切关联。而王昌龄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会认真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对其进行情志渲染,赋予意象一定的情感元素,以此来表达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其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既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也不乏亭台楼阁、舟车人马等人文景观,这些意象的巧妙融入,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让情感表达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赋予诗歌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物与象的连接、情与象的融合,绘制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卷。也正因为如此,王昌龄的诗歌作品才具有丰富多样、深刻隽永、简练明快的鲜明风格,成为余味无穷、千古流传的佳作,也让读者跟着诗句一同展开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

闺怨王昌龄意象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抚远意象等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新闺怨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