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老王》中的“反复”
2024-06-27赵雯胡洪强
赵雯 胡洪强
散文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体裁,不仅记录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也反映社会的现实和时代的风貌。与诗歌的凝练、戏剧的冲突、小说的虚构不同,散文更注重于现实生活的细节描写和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反复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涉及在文本中多次使用相同相似的词组、短语、句子或段落,以此来突出特定的思想或情感。这种技巧在散文和诗歌中普遍采用,能够增强语气,让表达显得更为强烈;能凸显作品中心主题,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清晰;能构建起节奏感,增添艺术的魅力;还能深刻地印在记忆中,激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曾言:“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在散文创作中,“反复”的手法如同钥匙能够解锁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杨绛的《老王》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情节蕴含着深意,“反复”体现在次数的频繁、情节的重复、情感的复沓三个方面,揣摩分析《老王》中的“反复”手法,对深入解读《老王》至关重要。
一、次数的频繁
在《老王》这篇作品中,杨绛与老王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二人往来的密切。文中提到的“常常坐车”“每天送冰”以及“开始几个月……以后……”等细节,都能看出老王与杨绛一家的交往次数的频繁。这些琐碎的日常交往,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构成了二人关系的基础。
在文章的开头,杨绛用平缓的笔法勾勒出一幅朴实无华的日常场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常坐”二字简洁却意味深长,不仅揭示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频繁接触,更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和理解。这种频繁的光顾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一种长期的、有意识的支持。频繁的次数背后隐含着杨绛对老王生计的关注以及对老王微薄收入的同情。这样的场景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却是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社会纹理的缩影,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关照和温情流动。杨绛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她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也传达了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每天”不仅指出老王工作服务上的持续性,还强调时间上的频繁性和事件上的重复性,暗示了老王与杨绛一家关系的日常化和亲密化。在特殊时期,杨绛家面临着诸多不便,老王的帮助更显得尤为宝贵。不管风雨无阻,老王总是准时出现,将重重的冰块扛上三楼,小心翼翼地放入冰箱。老王的贴心周到减轻了杨绛一家生活上的负担,也在无形中给予杨绛一家精神上的慰藉。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进一步揭示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互动次数的频繁。在最初几个月里,尽管身体状况不佳,老王依然坚持来到杨绛家提供帮助,显露出他对杨绛一家的深厚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王的身体状况不再允许他继续前来,不得不委托住在同院的老李来传递消息。这一转变无声地传递了老王的身体大不如前的状况,但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关怀依旧未变,即便不能亲自出现,他还是通过别的方式维持着与杨绛一家的联系,以确保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
杨绛与老王之间的互动,虽然局限于日常小事,却在这个特殊时期显得尤为珍贵。无论是杨绛常常搭乘老王的三轮车,还是老王每天清晨准时送来冰块,抑或老王不定期地上门提供各种帮助,这些频繁的交往互动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困难的特殊年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构成了最宝贵的人文关怀。老王的帮助为杨绛一家的生活增添了慰藉和希望,让他们在艰难的岁月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二、情节的重复
文章在“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交往片段背后反复出现的“给钱”情节并非简单地呈现,重复的情节构筑了贯穿全文的暗线,成为解读杨绛与老王之间情感深度和情感错位的关键线索。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杨绛一家并没有接受老王的好意,他们坚持不同意减半收费。这里的“当然”两个字,用来强调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纯粹的善意和诚意,他们并不期待老王在送冰上给予任何形式的回报。这种态度反映出杨绛一家无私的心态,他们没有利用自己可能具有的优势地位去占老王的便宜,从侧面展现了知识分子不欺负弱势群体的品质,他们发自内心尊重老王的劳动,而不是表面的礼貌或是权宜之计。“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大一倍”“冰价相等”,不仅表明了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感激之情,也表现了他忠厚善良和知恩图报的性格,老王用自己默默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杨绛一家的感谢和敬意。
钱锺书身体不适,杨绛请老王帮忙送医。“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当杨绛想要给予老王相应的报酬时,老王却坚定地拒绝了。在老王眼中,杨绛和钱锺书不再是受人尊敬的学者和作家,而是和他一样面对生活艰辛的普通人,他抱有穷困者对苦命者的深切同情和真诚关怀。“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哑着嗓子体现了老王问话时的小心翼翼,透露出他问话时的谨慎和担忧,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询问,更是对特殊时期杨绛一家经济状况的关心。“我”笑着说有钱,杨绛的笑容虽然含蓄,但内心情感却是波澜壮阔,一方面是对老王有所顾虑的心领神会,另一方面是对老王体贴入微的感激和敬意。而老王“接过钱后并不放心”,表现出了隐约的担忧和不安。老王暗暗担心杨绛一家的生活是否能维持,体现了老王对杨绛一家生活的关切,更体现了他对杨绛一家深切的同情。
最后一次相见,老王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一家。“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强笑”是杨绛面对老王突如其来的礼物时的反应,既表达了“我”对老王送礼物的惊讶,又显现出“我”在突发情况下的困窘与不安。“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面对老王沉甸甸的善意,杨绛一时无法找到其他更贴心的回馈方式,只能在老王坚持不收钱的情况下,勉强地用金钱来向他表达谢意。虽然此刻老王的身体状况极度糟糕,但他依然坚持来到杨绛家并送上珍贵的香油和鸡蛋,这些礼物既是他对杨绛一家的感激和牵挂,也是对杨绛一家的默默告别。然而,杨绛并未完全理解老王此刻的真实用意,未能察觉到老王除了帮助还有着告别的含义,未能在情感上给予老王想要的温情和关怀。老王的这份默默付出和深情厚谊,在杨绛的回忆中留下了不可言说的遗憾,她再没有机会以更加贴心的方式去回应老王的善意。
在三次涉及金钱的往来中,老王总是倾向于减少收费甚至不收费用。但杨绛坚决不允许老王减免费用,必须支付给老王应有的报酬。对于生活拮据的老王来说,他迫切需要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渴求的是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老王与杨绛一家日常交往虽频繁,但在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上,却似乎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隐形隔阂。这种隔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双方所身处的不同社会阶层所带来的无形差异。这些差异在他们的交往中悄然显现,如同一层看不见的障壁,限制了彼此心灵的自由流动和深度对话。
三、情感的复沓
老王身体和生活的不幸,无疑触动了杨绛的同情心。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每次想起他的处境,杨绛都觉得内心不安。这种不安源于她对老王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也源于她对自己幸运境遇的深刻认识,重复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形成了复沓的情感。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段描述不仅流露出杨绛对老王的同情和理解,还揭示了她对生命苦难的深刻洞察,她在言辞中没有对老王的残疾表现出任何的歧视或轻视,反而充满了一种深沉的宽容。杨绛的宽容不仅体现在她对老王个人不幸的接受上,还体现在她对不同形式不幸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上。同时,杨绛的文字中也流露出了对老王的怜悯之情,她意识到无论是身体的残疾还是疾病的折磨,老王的生活都比普通人要艰难许多。这种认识并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一种平等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对生命苦难的深刻体悟。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在杨绛的心中,每当她回想起老王,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之感。这份不安源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审视,源于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作为知识分子,杨绛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她不喜欢欠下人情债,也不想占他人便宜。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杨绛倾向于用金钱来处理所有的交易,这不仅是因为她认为这样做是对弱势者的照顾,更是因为她认为金钱是一种公正的、可以量化的价值衡量标准。老王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劳动者,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并不希望杨绛用金钱来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希望对方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平等相待。老王的情感期待并不是对金钱的一种否定,而是对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情感交流的渴望。然而,杨绛用金钱来处理所有的交易,认为这样做是对弱势者的照顾,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杨绛的内心不安,减轻了杨绛的内疚感,但它并没有真正触及老王内心的深层需求,未能真正回应老王对于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平等相待的深切向往和强烈期待。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随着时间的流逝,杨绛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关怀和尊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杨绛无疑优于老王,但在精神层面上,她意识到自己对待老王的态度却显露出了一种“庸俗”。这种“庸俗”并非指她的人格,而是指她在与老王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上的短视和肤浅。在文章的尾声中的“幸运”一词透露了杨绛对老王生前自己居高临下态度的觉察,是杨绛从精神层面反思与老王之间的差异,体现了杨绛对自己曾经轻视老王高尚灵魂的深刻反省。杨绛开始反思真正的关怀和尊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而不是用所谓公正的金钱来衡量。此时的杨绛不再局限于个人与老王的关系,而是对人类本性和人格层面进行深刻反思。
在《老王》这篇作品中,杨绛与老王之间的互动不仅是表面的交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流动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探索。这些次数频繁的日常接触、重复的“给钱”情节,不仅体现了物质交换的基本需求,更映射出双方在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认知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微妙张力和相互依存。同时,杨绛在文中多次提及的“不安”代表着情感的波动,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更深层次情感的复沓表达,更是深刻地挖掘了潜藏其后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杨绛通过不断地自我剖析,逐步剥去习以为常的社会成见和社会偏见,实现了心灵深处的自我觉醒与重生。
《老王》这篇作品的意义远超出对杨绛与老王日常相处情景的简单记录,它更是一份关于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中经历自我成长和精神洗礼的真实见证。文中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段对话以及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深意,通过这些基于现实生活的细节描绘,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与社会底层人物交往时的心灵动荡和情感演变。这一过程反映了杨绛对社会结构、人类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杨绛对自我认知的检讨、对人际交往的考察,以及对人类本性与人格层面的深层自省。
本文系2023年伊犁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个案研究”(项目编号:YS2023YG08)的研究成果;2022年伊犁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师中文专业学科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SZD202201)的研究成果;伊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