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6-27周桥
周桥
摘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当前,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上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就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和实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一、前言
现代学徒制度,作为产教融合的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企业资深专家与学校优秀师资的联合教学,使学生得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掌握所需的专业技能,并培育其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增强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这一新兴专业领域,由于技术范畴的复杂性,其专业建设颇具挑战性。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现代学徒制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和联合教学,为云计算专业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行业适应性的优秀人才。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审视能力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到企业岗位中去实践,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了解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还能让学生从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客观、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能主动从心态、能力、性格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职业规划,端正学习态度,提供自我审视能力,循序渐进地让自己按照职业计划前进,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有着学生的身份,还有着员工的身份。教师和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不同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感受学习和工作的不同滋味,不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还能对岗位能力需求、就业形式等有全面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并朝着该目标不断前进,做好系列就业准备,不仅能够提高就业信心,还能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心态,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挑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学徒制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积极联系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基于当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和目标,将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通过资源的配置,有助于减少企业和学校的成本支出,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去操作实训,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中学习培训,如此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最大化调动学校、企业、政府的资源优势[2]。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充分调研云平台运维与管理、云应用与云服务开发、云产品销售等岗位,以及云计算平台实施与维护、业务上云、大数据平台技术支持等云计算典型应用领域,能够从事Linux运维、虚拟化技术、云平台运维与管理、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实施与管理传统业务系统上云、云应用软件开发、云服务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支持的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健全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应积极健全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了解该行业在市场上的发展现状,了解人才需求,分析不同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进而做好相关记录,将其记录下来,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持续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由于云计算应用专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学校可以在校内开设其他选修课程,如区块链技术等,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并精准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3]。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岗位轮流转换等方式,让每位学生代入到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工作数据的采集情况等,让学生全流程参与到工作过程中,依托丰富的工作内容持续提高其实践能力。
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契合工业4.0时代发展趋势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校既强调共性知识的普及,又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坚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原则,打造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可选”的专业课程体系。底层共享就是共享平台课程,处于课程体系最底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中层分立就是专业技能课程,处于课程体系中部,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工作过程。高层互选就是专业拓展课程,实现跨专业的课程互选,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4]。
(三)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内部整合,进而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工作坊需要配备校内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高技能工程师。企业工程师团队的加入,不仅优化了校内教师的比例和结构,还提高了教师队伍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双师型队伍的支持下,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有助于实现深度开发,教师也能实现专业化成长。高职院校可以要求教师每年到企业岗位中去学习,掌握前沿的知识技术,熟悉行业的新规范、新工艺。进驻工坊的工程师可以每周和学校教师交流,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疑问,和教师一起研讨下一周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资源库,将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到其中,便于教师及时查阅使用,进而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可以依托实训基地,邀请该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在教师和工程师的带动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得到显著增强。除此之外,在基地中应用现在学徒制模式,教师和工程师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项目经理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独自展开活动,模拟岗位实习、完成相关任务,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也发挥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学校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竞赛活动,也可以每学期让学生汇报项目成果,不仅增加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还创新了教学方法,全面发散了学生思维,大大培育了其创新能力[5]。
(四)健全现代学徒制管理机制
在现代学徒管理机制的落实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落实学生的双重身份属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在岗位上都能获得学习机会,保障学生对应的权益。学校是育人主体的主动方,其必然要承担保护学生的职责,基于此,学校应积极和企业合作,结合专业特点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各项工作,解决学习场所问题、住宿问题等。为了能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应当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学生在企业获得学徒身份的认同[6]。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企业的文化、发展规模、内控制度等不同,因此,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学校应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合作的资格进行筛选,适当提高准入标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校可以对企业的信誉度、发展前景等进行评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培训体系、员工流动率等,从中选择最优的企业开展合作,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分阶段交替培养人才,建立“工作室+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依托校内课堂实训、企业实习以及技能竞赛三大途径。在校内课堂实训环节,学校积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等担任指导老师,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在企业实习方面,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类实践项目中,在实践中获得思维的启迪,也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凝聚力,让其全面发展,最终逐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室团队的考核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过程。工作室实行定时集体学习与项目灵活交流并行的教学模式,每周设定一次固定的集体学习时间,由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与成员共同参与,通过深入交流,实现知识的快速传递与疑难问题的及时解决。根据项目进展的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交流时间,并和学生一对一谈话,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进项目进行。每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阶段性总结,要求学生提交对应的报告资料,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确保项目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和技能实践参与学习,通过采取弹性学分制,学徒技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可按规定获得课程学分。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学校采用了工作室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模式,发挥了各个导师的能力优势,实现了工作互补。依据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可以提前知晓某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个人职业规划蓝图,并坚定理想信念,朝着确定的方向不断前进。此外,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有助于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托产业学院和工作室,分阶段采取不同方式交替在学校、产业学院、企业进行软件开发、运维开发、云平台运维等岗位实操,逐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种身份的转换。
(五)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工作
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应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开发一套信息化平台,丰富平台功能,涵盖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就业分析等模块。同时,将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融入其中,了解相关行业对人才的现实应用需求,并建立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包含对人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要求。通过双师型团队的打造,依据岗位要求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实现全面跟踪。平台综合收集相关数据,并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水平建设可视化能力模型,将能力模型和岗位能力模型相匹配,为学生针对性地打造学习方案,推送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板块[7]。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训基地可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素材,以小班工作坊的方式进行授课,每个工作坊最多选择8名学生,并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特点等进行划分。第一学年,教师可以按照基础培养方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全面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夯实基础。第二学年,企业可以组建各个小组,由小组长开展宣讲活动,并以招聘新员工的方式招纳新学徒。学生经过系列考核,方可成为基地新学徒。企业中每个工作坊的教师和学生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与学,以模拟项目导入,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相关项目,收集多方资源并汇总,不断更新项目案例。教师可以遵循企业原本的绩效管理机制,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要求学徒每天提交学习报告,保管好各类资料,并记录当天的学习进度等,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工作坊项目组每周可以召开一次会议,扬长避短,动态化修改实施方案。对每一次方案的执行结果,学徒可以进行总结分享,提出下一步的计划。第三学年,学生到对应的岗位中实习,不仅可以留任工坊,也可以到实习单位中带薪实习。这些数据都会被记录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便于后期查阅使用,也便于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分析。
围绕国家物联网双高专业群,依托产业学院,构建企业主导、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对接职业标准、重构现代学徒课程体系,落实招工招生机制、落实学徒身份、落实师傅身份、落实工学交替育人机制,为社会转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此,本课程从校企多元治理机制与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多路径开展研究,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六)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对于高职学生的评价考核,教师应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适当拓展考核维度,纳入更多的考核主体,实施层次化的考核模式。将原本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评价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师傅等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还可以让企业员工、师傅等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丰富评价体系,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案,细化评价内容,将教学目标和任务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结果、技能操作情况等,进而提高评价水平,让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此外,评价中还应涵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变化[8]。
四、结语
新时代,基于国家政策以及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云计算专业为例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有助于深化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该领域的专业特点和技能要求,设计更为精准和实用的课程体系,将现代学徒制模式应用其中,有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并提升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王喜,伊雯雯.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36):42-45.
[2]曹志胜.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25(11):29-33.
[3]曾庆玲,郑子伟,王海龙.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腾讯云工匠工坊创新创业基地”为例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8):215-217.
[4]曹志胜.1+X证书制度下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3):40-45.
[5]杜纪魁.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课证融通研究与实践——以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3):178-180.
[6]翁敏峰.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1):165-166.
[7]程宁.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大学,2022(19):103-106.
[8]吴进.1+X证书制度下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研究——以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04):19-22.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级教改一般项目——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3153)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责任编辑:王颖振、杨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