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2024-06-26匡礼
作者简介:匡礼,1985年生,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和班级管理。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值得思政教师深入思考。本研究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例,分析“大思政课”理论的内涵,从现阶段中职学校对课程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以下教学实践路径:集体备课,打造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突出职教特色,构建“1+N+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体验教学,以多元化活动创新教学形式;善用社会大课堂,建立多元一体“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大思政课”;中职思政课;创新与实践;育人价值;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034-05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这不仅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办好中职思政课提供了依据,也为促进新时代中职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明确了方向。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
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格局,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大思政课”并不是另设一门全新的课程,而是在当今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下,针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新使命,在保持课堂思政课已有的优势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与传统课堂思政课相比,“大思政课”是对课堂思政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思政课”是时代大课。“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一定的现实高度。教师要将中国人民的生动实践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作为思政教学的素材来源,引领学生感悟时代使命,勇敢应对时代之变。
第二,“大思政课”是实践大课。“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思政课的空间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发展的时空维度,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笃行致远,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从而达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三,“大思政课”是系统大课。“大思政课”不能单独依靠学校教育完成,而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在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向社会拓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打破思政课的“孤岛”困境,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合力[1]。
一、现阶段中职学校思政课开展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是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校”)35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根据2023年秋季学期教学安排,该课程开设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总共36学时,每周上课2节。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为主线,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阐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该课程做了一些探索,但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课程认识不足
学校虽然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但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受学科背景、政治素养限制,存在难以讲深、讲透知识点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职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只是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能够找到工作。在此认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难以发挥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课堂和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一是教学主体较为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涵盖了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关切,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生而言,掌握和消化这些知识,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互动模式,再加上课程议题的规范化、严肃性,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2]。
二是教学内容滞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主要侧重于课堂讲授,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案例未与时俱进,教学活动缺少实践性、趣味性;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或者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不紧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理论、案例与当下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未能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学生的学习需求未得到满足
由于中职生的学业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因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迷茫失落、无所作为,存在人生目标设定迷茫的问题。上好中职思政课,不仅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中职生对人生价值、理想信念有深层次的思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收获有关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的感悟。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下的中职生从小生长在网络世界中,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的特点,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强。相较于传统的理论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职生更喜欢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沉浸式的方式获取知识。中职生的这些学习需求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尚未得到满足。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集体备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搭建多元备课资源平台
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关键是教师,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又在备课。自新课标颁布和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应进一步凝聚团队智慧,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变化内容,充实教案,更新案例,将具有多角度、专题性和系列性的集体备课落实到位,增强集体备课实效,实现研讨相长和资源共享。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与兄弟院校建立思政课教师联盟,搭建云备课资源平台。各中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多交流与合作,在集体备课、集体研学、集体教研、同上一堂课等教学活动中,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构。
2.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宽广的“大思政课”视野与格局。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唯有不断增强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中职思政课提出的新挑战。
(二)突出职教特色,构建“1+N+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大思政课”之大就在于它是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发展机制,站位高、立意深、格局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过程中,为突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的育人特色,可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融合,采用“1+N+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见图1)。在“1+N+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安排,每节课确定1个思想理论重点;“N”是指围绕教学理论重点,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色,灵活采用N种教学形式,如主题讨论、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情感体验等课堂活动,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特色自然、无缝结合;第二个“1”则是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
该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从“感、导、识、破、启、唤、践”七个步骤逐级递进地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注重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例如,在讲到“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本校导游专业特色,在课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并创设导游解说“我眼中最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微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从传统建筑、文学艺术、山歌戏曲和饮食器具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课中,由学生小组进行讲解,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导游讲解评分标准评价讲解者的讲解水平。课后,组织开展“我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随手拍活动,让学生利用手机拍摄软件制作包含铜鼓、壮锦、风雨桥等民族文化瑰宝的短视频,传播推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中职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该教学模式实现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探索了一条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于一体的教学新路径。
(三)优化教学内容,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以统编教材的理论知识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学生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创设议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持续的、高质量的对话搭建桥梁。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的素材,春风化雨般地把思政课程原理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活课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讲到“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播放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大型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使学生深刻感受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随后引导学生围绕“路”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广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在阐释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时,教师可使用杭州亚运会这一社会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绿色亚运理念;还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讲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可将淄博烧烤出圈、哈尔滨冰雪旅游热等热点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总之,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应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将讲故事与讲道理、讲事实与讲原因相融合,增强学生“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从而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
(四)增强体验教学,以多元化活动创新教学形式
1.“热点播报”预热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学生喜爱的语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入脑入心。课前,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和广播等多种媒体渠道关注国家时事和社会热点,并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在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5分钟的“热点播报”。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时政评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2.多种教学形式促实效
教学形式上,思政课教学应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议题式、案例式、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可以问题为指引,以目标为方向,依托案例分析、合作探究、游戏体验、情景模拟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互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教学内容以更生动、更具体的方式呈现,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化教于心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色,设计“从时代变迁看我国经济制度”的总议题,基于教学逻辑设计“改革开放45年,社会主义所有制发生了哪些变化?”“‘两个毫不动摇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为何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如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四个子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
3.信息化技术赋能智慧教学
教学手段上,思政课教学应充分使用网络平台的沟通功能,如学习通软件、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微信群等,让学生在线上互动、讨论和探究,并引导学生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个性化视频辅助教学,将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还可利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课堂,借助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还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场景和事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变为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游览湘江纪念馆VR展厅,重温红军血战湘江的壮烈历史,从“战略转移踏征程”“血战湘江突重围”等展览内容,身临其境地感受“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筑丰碑”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军队为了理想信念视死如归、一往无前、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课堂,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认识,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五)善用社会大课堂,建立多元一体“社会实践+”模式
1.深化主题教育,打造“社会实践+”红色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的改革更加强调实践向度,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育人效果[4]。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切实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一是开展“假日思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资源,在红色节庆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新兴工业园区等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二是鼓励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等优秀人才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打造“劳模+思政”品牌,引领思政课由理论走向生动的实践。
2.夯实专业教育,打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
通过职业体验、实地调研等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苦练技能,主动服务社会,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例如,为进一步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带领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赴柳州五菱宝骏生产基地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宝骏生产基地,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汽车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而且能深刻感受柳州人“艰苦创业、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实业兴邦”的精神。教师也可以由此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以大国工匠为榜样,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3.情系志愿公益,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是中职生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不仅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也让思政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思中学”“做中悟”“教学做合一”。例如,在讲到“增进民生福祉”的知识点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利用专业优势,在课后开展销售农副产品的直播带货活动;烹饪专业学生可赴养老院慰问老人,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以行动关爱老人;通信网络专业学生可在社区开展预防网络诈骗活动,通过开展防诈骗趣味问答小游戏,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骗意识……积极营造学校引导、社会带动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让中职生投身志愿服务,力行“民之小事”,可以有效引领中职生成人成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深化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中职教师不仅要在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科学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而且要鼓励学生胸怀“国之大者”,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在技能成才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成就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周飞,李建铁,周晶,等.“大思政课”视域下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经济师,2023(9):172-173.
[2]张娜.“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12):53-56.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 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秦晓华.“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70-7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2023B186)的研究成果。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