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现场 : 建设“达学园”课程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4-06-26丁芸董玮
丁芸 董玮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对幼儿园课程质量的要求,我们基于儿童立场,扎根教育现场,通过创生与实践,将园内的自然山体——笪家山纳入园本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的特色活动,初步构建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达学园”园本课程,并梳理出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的途径与策略。
策略一: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对话
我们从“在现场、乐创想、高自主”的信念出发,鼓励教师、儿童个体在相互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
首先,通过班级、年级组、课题组、项目组活动,展开直接的现场交流与对话,如在班级设置交流本,请教师、保育员每周将班级幼儿一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幼儿的生活特点和需求记录下来,并及时进行交流与商讨;通过评比菜品、点心的活动,与厨房阿姨对话,及时调整后勤工作,保障幼儿和教师的饮食健康。
其次,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将“在现场、乐创想、高自主”的课程信念传递给家长。
最后,聘请教育专家开展《光影启迪教育》等阅读活动,探寻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前进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学习,形成积极向上、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
行而有思,思而行远。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对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懂得了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征的行为,学会聆听幼儿的表达,记录幼儿的语言,从而将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逐步深入教师心灵、儿童心灵,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行为。
策略二:课程实践的总结与提升
1.在探趣自然中生发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
在“达学园”的自然环境中,幼儿与教师共同探索自然,发现了蚊子、蚂蚁等昆虫,寻找到薄荷、银杏、松树等植物。特别是树叶、树枝等低结构材料,引发了幼儿探究自然的乐趣,促使教师在相伴和观察中生发出对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的思考。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索,观察幼儿的表现,解读他们的行为,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去分析与提炼,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使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悄然生发。例如:在小班探索树枝的活动中,教师带幼儿欣赏了一些创意作品,但在幼儿用树枝创作的作品中,教师发现这些作品大多缺少创意。于是,我们在美劳区投放了树枝等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利用空余时间去接触并探索。慢慢地,幼儿对树枝的形状、纹理有了更多体会,最终制作出一件件有创意的作品。
在探趣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参与材料的摆放,在参与过程中,他们不仅对园所环境有了归属感,也明白了如此放置材料的原因。与此同时,幼儿在对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中也获得了成就感,拓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在玩学旅行中融入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伴随课程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积极开展玩学旅行活动,并融入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以在现场、亲自然的生态文化,重体验、乐创想的行为文化,顺天然、高自主的真趣文化为主线,从幼儿角度记录“我们的经验”“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准备”“我们的活动”以及“经验的生长”,从教师角度记录案例,更新教育理念。
在“探秘文苑”的玩学旅行中,经前期了解,教师发现小班幼儿不清楚“文苑”名字的来历。于是,教师展示了“文苑”的视频资料,支持幼儿了解玩学旅行目的地的环境及文化历史背景。在现场,幼儿观察到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有的还自发地按照大小、颜色、外形对动物分类。还有的幼儿看到满地的落叶十分兴奋,便捡起了落叶,观察秋天落叶的色彩、形状等特征,感受到秋天独特的美感……在玩学旅行中,我们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引向探索思考的“学”,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更是经验生长的过程。
3.在自游节日中展现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
自游节日包含园本的“自然创意节”“山林音乐节”“真趣阅读节”“真趣运动节”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文化活动中,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得到充分展现。例如:在“春天有秘密、自然生创意”第二届自然创意节活动中,本着“行本真教育、展和谐儿童”的课程文化理念,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在大自然里游戏,探寻春天的秘密。几根木棍可以变成一座小房子,几块石子也可以变成一条小路,几根绳子也能成为小鸟的家……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孕育出妙趣横生、独具匠心的创意,同时感受到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春意。在“春天,我们这样玩”活动中,小班幼儿手持树叶风车你追我赶,浸沐在和煦的春风里。用清新的泥土玩转多彩的春天,用奇妙的玻璃瓶收集春天的颜色。“在大自然里游戏”活动中,中班幼儿自主创设舞台,在独创的瓶子编钟旁兴致盎然地敲击出一段段大自然的旋律。伴随着滴答滴答、叮咚叮咚、叽叽喳喳的美妙节奏,幼儿手持自创的拓印手帕载歌载舞,大胆地即兴表演。“童趣集市”活动中,大班幼儿在集市上一起创作、换购,有别具一格的陶土泥塑、神态各异的锡纸人偶、色彩斑斓的纺织用品等。此刻的幼儿就是出色的小小生活家和创意设计师,用忙碌而灵巧的小手表达着自己的快乐。
在“探趣自然”“玩学旅行”“自游节日”的“达学园”课程文化活动中,幼儿与教师沁润在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之中,不是外来的赋予和强加,而是内在的一种思索。我们将“探趣自然”“玩学旅行”“自游节日”中积极的成分加以总结和提升, 使之成为大家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行为, 从而实现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幼儿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教师和其他人员能行我所信、信我所行,从而形成文化自觉。
策略三:不同层面的发展与跟进
幼儿园课程文化包含很多层面。首先,是关于课程的信念。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的核心信念是“在现场、乐创想、高自主”。我们围绕核心信念,形成了园本化的活动方式和团队协同。在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的同时形成文化,让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更有力地影响课程的发展。
其次,是关于课程的知识。幼儿园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时,梳理基础框架、探寻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活动。我们对“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的概念进行扩充,增加教师对其理解的深度,逐步形成了从“植根现场”入手,以“‘达学园课程”为中心,以“课程文化”为目的三要素融合的实施策略,不断完善“达学园”课程文化。
再次,是关于课程实践中的行事方式。植根现场,教师团队及幼儿群体的思想、认识在现场不断对话、碰撞和融合,以玩学旅行、探趣自然、自游节日为主线进行“达学园”课程建设,并通过课程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形成较为稳定且成熟的、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措施。例如:在户外游戏“小小摄影师”中,幼儿带着思考去挑战、发现多种方式方法,摆造型、创设场景、生成主题。在此过程中,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自主学习。在游戏过程中,一是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也得以螺旋式上升。二是空间概念中的画面感、布局感的逐步养成,拍摄的镜头里自然呈现的方框为幼儿形象地提供了一块可以造型的画布,幼儿逐步学会观察分析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对画布进行造型设计等。三是幼儿在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如学会开机、关机、查看照片、连接蓝牙、打印照片等。幼儿的诸多行为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也是课程文化的折射。
最后, 是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物质环境和条件。教师在发现教育契机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情境,支持幼儿主动学习,逐步展开一日生活新样态,从而让每个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发展看得见,支持幼儿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以自己的方式自然成长,顺应儿童的天性,构建真趣生活。
植根“达学园”现场能有效促进幼儿获得持续的学习与发展。走进自然、走进山林,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和思考。在这里,没有成套的玩具,幼儿能自己种菜、搭大灶,在与同伴合作中学会协商,在分享中学会倾听和借鉴。这里也没有精心准备的画纸和画笔,只有山上随处可见的树枝、树叶和泥土,幼儿利用这些天然的材料进行创想。在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体系下,幼儿的眼里有发现、有问题,从而获得持续的学习与发展。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9“建设植根现场的达学园课程文化的实践研究”JSSJY2021035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