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拖延行为分析及对策

2024-06-26高钰涵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花花积木注意力

高钰涵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以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素质为目标,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树立起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为顺利做好幼小衔接,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教师和家长应更加注重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观察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存在一定的拖延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很有可能影响幼儿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大班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助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拖延行为的原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拖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我们借助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幼儿做进一步了解,同时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教师和家长做了相关访谈。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大班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力不集中

【案例1】绘画活动时,教师D让幼儿画一画今天的天气,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开始了绘画,其间,大部分幼儿都很专注,只有小明在画到一半时就加入旁边的游戏活动中了。教师问及原因,小明说:“因为游戏更好玩,我想玩游戏,玩完之后我再画。”

学前阶段的幼儿往往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好奇心也十分旺盛,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时,幼儿就会出现注意分散或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幼儿无法自始至终地做完一件事情,进而产生拖延行为。

2.时间观念不强

【案例2】律动活动时,教师 C 让小朋友们在10分钟内把这次活动的动作熟悉一遍,完成以后就可以去户外游戏了。10 分钟后,其他幼儿已出去游戏,而琪琪和其他几个幼儿还没有完成。“琪琪,你们几个还出去玩吗?已经过去10分钟了。”琪琪说:“我以为10分钟还有好久,才过去这么一小会儿就10分钟了,时间也过得太快了吧!”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时间观念普遍比较模糊。正如皮亚杰所言:人类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此外,不少幼儿的时间是受父母和老师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成为被动的执行者,也会导致幼儿的时间观念不强,这也是造成幼儿做事情拖延的原因之一。

3.家长教养方式不当

【案例3】花花午睡时,需要老师帮她脱衣、穿衣。如果老师不出现,花花就会一直跟旁边的幼儿玩耍,等到其他幼儿都已经上床,花花还是没有脱完。针对这个情况,老师跟花花妈妈沟通,但花花妈妈认为:“花花是家中独女,家人对花花比较宠爱,方方面面都考虑得比较周到。在家午睡时,我会先帮花花换好衣服,播放睡前故事,这样花花很快就能入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家长对幼儿照顾得事无巨细,会让幼儿的主动性无法得以发挥,对家长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会使得幼儿缺少独立性。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所言:“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他整理收拾东西的家长,家长总是焦虑,缺乏耐心,看不得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就想越俎代庖。”

4.教师对幼儿缺少关注

【案例4】小组活动时,教师B让幼儿与同伴分工合作搭建城墙,尚尚跟小组进行到一半时,被旁边的积木吸引了注意力,转身玩起了积木,教师看到后,问:“尚尚,你怎么不跟小组一起呢?”尚尚说:“我看见这个积木很好玩,就想来这里玩了。”教师听完后,就走到其他区域关注别的幼儿了。

教师往往会关注那些在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幼儿,容易忽视表现不积极的幼儿,这时默默无闻的幼儿会采取拖延等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除此之外,有的教师由于对幼儿的能力缺少信任,会对幼儿所做的事情过度提醒,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对幼儿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进而导致幼儿的拖延行为。

5.同伴模仿影响

【案例5】集体教学活动前,老师让幼儿收拾地上的积木,几分钟后,晨晨还没有把积木放到材料区,面对教师的询问,晨晨说:“东东也在玩积木,他也没放进去,我还想跟他一样继续玩。”

【案例6】语言活动中,花花很快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老师给了她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心地拿给琪琪看,说:“老师刚才夸了我。”也许是这个行为也鼓励了琪琪,她一改往常拖拉的习惯,写得更快了,不一会儿,也完成了任务,同样获得了一朵小红花。当老师问及原因,琪琪说:“因为我想跟花花一样,也得到老师的小红花。”

班杜拉的观察性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模仿对象的示范或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习得的。案例中,晨晨在看到东东没有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时,也产生了拖延行为,而琪琪在看到花花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时,也受到了鼓舞,最后坚持完成了任务。可以看出,幼儿会通过模仿同伴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行为。

二、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拖延行为的有效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最关键的阶段,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和态度,大多数都是在6岁之前培养成功的。如果这个阶段培养得好,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继续培养下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应注重幼儿良好习惯及学习品质的养成,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引导。

1.设计专项活动,提高幼儿注意

注意力是活动主体对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幼儿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首要条件。为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安排一些他们参与性高的游戏活动,并设置一些奖励,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此外,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减少环境中干扰幼儿注意力的刺激物,避免或消除这些刺激物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例如,幼儿在家吃饭时容易被无关刺激打扰而分散注意力,家长可在进餐时为幼儿规定一个合理的进餐时间,同时家长在旁边也要规范自己的进餐习惯,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幼儿计划时间,加强其时间观念

皮亚杰对幼儿早期时间观念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时,他们的物理时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有时不知道该做什么,或不理解教师规定的时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在活动前设置一个沙漏,帮助幼儿理解一项活动需要花费的时间,让幼儿具体感知时间的变化,从而明确自己在该时间段内要做的事情。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家长用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价值,让他们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3.交流教育经验,促进家园合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幼儿的拖延行为不仅存在于幼儿园,也存在于家中。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多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经验,听取彼此的建议,根据幼儿的表现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有效减少幼儿的拖延行为。

4.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

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也重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会在某些程度上对幼儿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让幼儿的拖延行为得到改善。在面对经常出现拖延现象的幼儿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出现拖延的原因,进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客观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能片面地责备幼儿。长此以往,幼儿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环境的浸染下,提高执行活动的能力,认真完成任务,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5.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幼儿交往

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精神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认识到周围的人,并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持续地提升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对于有拖延行为的幼儿,教师可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与表现优秀的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进而让他们在榜样的带领下养成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花花积木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以假乱真的花花们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花花为啥长胡子?
踏青唱起花花赛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