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审思

2024-06-25刁敏靳玉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时代

刁敏 靳玉军

摘 要:情感构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并以其独特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能量。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不仅缘于马克思主义情感观点指导的内在规定,也在于对中国共产党以情育人优良传统的时代赓续,更是基于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实践必然。在考量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多重角色及其相应作用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把握情感赋能在以情感塑造完善思政课教学目标、以情感解释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以情感熏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方面的内涵要义。进而通过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运用多元的情感方式以及构建立体的情感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情感的融合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077-07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情感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内嵌于思政课教学各要素和全过程并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更好地铸魂育人,不仅要依靠理论说服,也离不开情感赋能。所谓情感赋能,是指通过情感因素的运用,赋予个体或集体做事的某些能力或能量以提高其做事的效率。在深入分析思政课教学中情感扮演的目标内容、难题破解维度、重要方法等多重角色及其相应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情感赋能的概念界定,将“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定义为思政课教师利用情感因素赋予的构成力、解释力、感染力等多种力量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倡导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有情有义”[2,着力把思政课打造成为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灵魂课程。立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环境、新要求和新使命,必须要积极融入与运用情感因素,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据

任何理念、因素或技术等对其他事物的赋能绝非是臆想出来的,往往有着多方面客观条件的支撑。思政课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它对情感的迫切呼唤可以从理论基础、历史传统与现实诉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考量,这也是准确理解和系统把握情感何以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据。

1.坚持马克思主义情感观点指导的内在规定

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向学生加以深刻阐释和广泛传递,更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的理论根基。这一理论根基一旦被动摇,思政课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不仅闪烁着真理光芒,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领域的客观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同时也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蕴含,是有温度的理论体系。这些情感蕴含成为其人学思想的整体图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关照情感,积极将情感融入其中。

马克思主义虽然承认情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生理基础,但是更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对情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具体而言,第一,情感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规定思政课教学必须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存在物,其中,情感驱动着人的行动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3恩格斯认为激情能够驱动人们的行动,促使他们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在他看来,情感能够提供人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思政课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重要课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些理论的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就需要借助情感,充分发挥情感对行为的重要动力作用。第二,爱憎分明的阶级情感立场,规定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感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情感是有阶级性的,在革命实践中他们在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上,明确了自身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对无产阶级怀有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对资产阶级则充满怨恨与愤怒。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生活上的困窘、绝望及肉体精神上的麻木、堕落的根源,资产阶级更是对无产阶级进行着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故而强烈号召无产阶级要勇敢、热情地与资产阶级作斗争,争取自身的利益和幸福。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门重要课程,坚持这种情感倾向也应成为自身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第三,情感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定思政课教学必须把健康情感培育纳入目标体系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情感异化的角度,揭示了情感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是资本家倡导的极具迷惑性和虚伪性的博爱、慈善、和睦,还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被严重摧残而产生“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5的体验,抑或是人际之间原有的热忱与信赖被冷冰冰的金钱关系所消解的“去情感化”现象,人们的情感总是呈现出畸形发展之势。因此,将人们的情感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禁锢中解放出来,已然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可以说,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思想运动,还是一次彻底的历史实践活动,以及历史主体情感生发或升华的过程”[6。只有情感上得到了解放,他们才能形成丰富且健康的情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新时代思政课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必然也离不开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塑造与发展。

2.赓续中国共产党以情育人传统的时代彰显

高度重视并运用情感培养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优良传统。从历史视角看,党所领导的思政课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接受规律,通过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接受党的思想主张,实现价值观的塑造,确保了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可以说,思政课教学以情育人的实践探索,既是党的情感形象在育人工作中的生动展现,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注重情感支撑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情感工作,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调动人民情感意愿、激发人民情感需求的办法,从而号召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新时代以“大思政课”的视野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注重以情育人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和凝聚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赢得国家政权的基因密码。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根据地采用歌曲、戏剧、群众大会等合乎农民群体心理接受特征的方式唤起革命热情和实现情感动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做抗战军队的连队政治工作时努力创造条件给予干部、士兵群众尤其是伤病人员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安慰与援助”[7。解放战争时期通过“诉苦运动”深挖战士们及家人在旧社会的悲苦遭遇根源以动员他们参与革命的意识与热情。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思政课开始用情感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明确提出用讨论、批评、说服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些方式后来逐渐被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强调教师以尊重、理解和平等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情感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20世纪60年代,思政课教师通过雷锋、焦裕禄等典型人物的情感示范,或电影、歌曲、戏剧等文艺作品的情感引领,生动展现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高尚品格和拼搏热情,让学生大为感动、深受感染,进而涵育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和奋进姿态。同时,还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下到农村、走进工厂,让他们领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感受新社会的美好,产生敬重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感等情感体验,进而以实际行动厚植人民情怀、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的根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政课建设的深入发展,情感逐渐融入育人目标体系,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曾指出:“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8明确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作为“四有新人”的培育重点,也为将情感培养纳入思政课教学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对思政课教学以情育人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情怀要深”的要求,并强调用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去打动和影响学生。此外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增强思政课的情感力量,强调思政课要“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9,利用情感的动力机制促进理性认知向坚定意志和自觉践行的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必须要在赓续历史的基础上弘扬优良传统,做好以情育人的时代功课。

3.顺应新时代学生情感需求增长的现实必然

思政课的核心在于铸魂育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情感不仅是人的重要存在特性,还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同时还指出:“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1情感不单是个体纯粹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态度,还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出生和成长于“强起来”的社会历史进程,相比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他们更关注对精神需求的满足,而情感需求则日益成为其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代的美好境遇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且日益强烈的趋势。第一,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更渴望得到同辈群体乃至社会给予的爱与尊重,关于获得感、幸福感、民族与国家归属感等多元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第二,他们由于正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又在新时代较为宽裕物质条件和开阔眼界视野的加持下,更加希望建构起充满热忱、真诚、信赖等情感态度的交往关系。第三,他们拥有更独立的思想、更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与表达方式,在信息接受和认知形成上也更注重自我情感体验的作用。而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必然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这就离不开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加之,在教学中通过对情感的积极运用,不仅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以情感陶冶或情感激励赋能学生精神困惑问题的解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固守功利思维或过度强调技术理性,既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导致“情感饥饿”现象,又诱发出技术应用与情感价值失衡问题。因此,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因时而进、科学应变,积极跟进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尊重和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也赢得他们的真心喜爱。

二、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内涵要义

要准确揭示情感如何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问题,首先要将情感置于思政课教学中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弄清情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之于其中的独特作用。情感渗透于思政课教学各要素和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作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学难题的破解维度以及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构成。情感以这三种角色身份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能量。

1.以情感塑造完善思政课教学目标

情感构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看,人类在进行精神生产时,也生产出反映一定阶级价值追求的“情感”,赋予这些情感以普遍性的形式,并通过“传统和教育”[12的方式将之固定和传承下去。思政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也承担着主流社会情感的传播与建构的重要使命。从微观层面看,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内在包含着情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情感的塑造也应被纳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负面情绪凸显、公共情感不足等情感问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认知提升和行为养成,更要积极解决这些情感问题,塑造学生的情感结构,引导他们成长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时代新人。第一,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情感,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爱国作为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不仅要主动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热爱自己的同胞,也要对中华文化充满坚定自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应契合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第二,塑造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一种社会形态,推动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向繁荣强盛的正确道路。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尤其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将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第三,塑造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中国共产党是把全国各族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并引领大家走向光明未来的伟大政党。阐释和宣传党的宗旨理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讲解党的百年奋斗史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深化学生对党的领导必然性的认识,看到党的敬重人民、热爱国家、奉献世界的鲜明情感形象,从而引导他们自觉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这三种热爱之情是现实的、具体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是高度统一的。2023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此也作出了强调,即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14

2.以情感解释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

情感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目标,也是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的一把钥匙。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增强,但也依旧存在教学互动深度不够、教学结果知行不一、学生行为层面获得感不足等难题。这些难题不仅影响思政课教学的育人质量,也制约着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是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情感还具有认识论层面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或视角用于理解和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某些难题。第一,以积极情感面对教学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感是驱动人们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不断展开的重要力量。教师只有认识到积极情感的重要性,对思政课教学工作保持热情,对学生充满关爱,增强铸魂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为直面教学难题注入情感动力,进而积极地分析其主要原因以及确立解决策略,努力啃下这些“硬骨头”。第二,分析教学难题产生的情感根源。情感是包含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情感的支持,一旦脱离情感,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事实上,思政课教学中的绝大多数难题都与情感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情感症结。以师生互动缺乏深度的难题为例,这种互动多半是知识层面或形式上的相互作用,没有发展为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可能引发双方的敌对情绪。而造成这一难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情感对于连接师生心灵的纽带作用。第三,用情感方式解决教学难题。在找准教学难题的根源后,就需要对症下药。在思政课教学中,由某些情感因素导致的问题或是出现的情感问题必须要用情感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明确了情感在师生互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之后,思政课教师就要从情感入手,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平等对话、移情体验、动之以情等方式,为打破师生深度互动壁垒提供有效策略。

3.以情感熏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以“方法”或“手段”的形式存在,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船”和“桥”,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感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时空界限感染他人,激发出共情意识,是追求和笃行真理的重要动力。而思政课是系统阐释、传播和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致力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可见,情感本身具有的感染功能深度契合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实现需要;同时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活动,不论是他们对信息、知识和观念的心理接受,还是思想认同向行为认同的转化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作用。因此,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教学内容,抑或是教学情境,无不蕴含着情感因素,是思政课教学得以用情感熏染学生的具体形式。第一,教师的高尚情怀可以感染学生。教师是最好的教育典范,他们的一言一行会深刻影响学生。“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5因而,新时代厚植思政课教师对家国、对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深厚情怀,不仅可以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也能温暖和感染学生,实现以情育人。第二,教学内容的情感蕴含可以教化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是“理”“情”共存的意识形态,其中蕴含带有强烈价值色彩的情感倾向。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新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总体价值规定,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爱国”“友善”等就是一种情感词汇的表达,直接能让人们意识和感受到该内容“内蕴”的丰富情感,进一步引导和感染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素质。第三,教学情境中的情感元素可以熏陶学生。思政课教学情境也融入了一定的情感元素,体现“景”“情”的有机融合。在参观革命纪念馆、观赏艺术作品、置身仪式活动等中,学生不知不觉会被这些充满情感色彩的情境所打动、所熏陶,“内心深处发生了‘灵魂的震撼”[16,进而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形塑。

三、新时代情感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情感是窥见思政课教学最深处的重要视角。如果忽视了情感,不但教学的育人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些教学现象与教学问题将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和解决,无法形成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深入性认识。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注重情感的融入,发挥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以情育人。

1.变革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

正确认识情感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注重情感嵌入的前提和基础。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部分思政课教学之所以遮蔽了情感视角,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正确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概念、特征与地位。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将情感融入实践探索中,必须要形成合理的情感观,实现思维上重视情感的转变。第一,把准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概念与属性。不同的学科对情感的理解有所不同。例如,心理学是把情感放在个体生理或心理层面进行解读的,社会学强调情感的受制性与建构性,教育学则侧重探讨情感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被教育塑造和改变的问题。因而,要弄清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概念及属性,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同时也要借鉴多学科关于情感的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对情感的含混和泛化理解,看到思政课教学更多关注情感的能动性、价值性与社会性。第二,明确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毫无疑问,情感内嵌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着全息性作用,正确把握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功能体现和具体形式,是关系思政课教学从何处着手、向何处发力的前提和关键。事实上,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单一的,它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的关注主题和育人旨归,也可以是分析和破解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关键视角,还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方法。第三,理清思政课教学中“情”与“理”的关系。情与理都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理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某种思想、理论,具有逻辑性、科学性、稳定性等特点;情则突出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或体验,具有感染性、主观性、变化性等特点,两者虽在根本上相互区别但又密切相关。不仅要认识到理需要借助情的力量,才能促成学生对理论或道理的悦纳,更要认识到情必须由理统领,在既能确保“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7的同时,也能克服情感本身的非理性缺陷,从而在情理结合中使教学活动既饱含情感温度又不失理论深度。

2.开发资源,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

情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进而为教学内容中情感因素的融入创造条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逐渐积累起关于情感的深刻认识和运用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情感资源。故而,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具体教学实际,积极开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情感资源。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情感内蕴。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理论反思中不仅肯定了情感之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把自身形成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追求深刻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使这些理论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进而又将这些情感意蕴反哺于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爱国情怀和天下情怀等情感关切与价值追求,也彰显出中国自信或民族自豪的情感基调,极具感染力和共情力,能够引发人们强烈的内心认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情感维度来解读和传播这些理论,充分揭示并运用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内容。第二,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也形成和传承自身独特的情感,但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并非享有一整套相同的情感,而是自身构成个足以显示其独特的认知范围和感受特征的情感世界”[18。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将情感视为与理性相统一,强调情感是人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本能,对人和社会的存在发展具有本体意义。从内容维度看,这种文化还以“仁爱”为核心,包括爱国情怀、生命情感以及爱自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德性情感。这些情感文化对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塑造和价值引领大有裨益,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积极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价值观的涵养功能。第三,借鉴西方情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中华文化“求善”不同,西方文化侧重“求真”,这也导致中西方对情感的理解迥然而异。在西方看来,情感不仅与理性相对立,而且多是指个体情感,由此形成的情感文化比较注重“自我”而缺乏集体价值取向,强调人际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等。西方的这种情感文化虽然建立在崇尚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也不突出情感本身的内容体系,但是对我国新时代思政课运用平等尊重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鉴。

3.创新策略,运用多元的情感方式

教学策略作为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是思政课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备要素,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对情感的融入也要体现在情感策略的运用上。积极摒弃轻视学生情感体验的缺位偏向,探索符合学生生命本真和人文关怀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第一,采用情理交融方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学是纯粹的理论灌输,否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情通则理达,只有融情于理、情理交融才更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更能被学生真心喜欢并主动吸收,内化为个人的素养结构。此外,思政课教学所传递的理论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也蕴藏着一定的情感要求,提倡什么样的情感、反对什么样的情感都非常明确,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形成责任感、正义感和爱国感等。由此可见,情感是理论的重要蕴含。因此,思政课在进行理论教育时要注重情感的介入,或将理论内蕴的情感内容转换成能打动和感染学生的重要元素,做到情理结合。第二,运用话语述情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话语是传导教学信息或内容的重要载体,它除描述事实之外,也是记录和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且它也只有饱含情感,给人以温暖,才能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使用情感话语,尤其是在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话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形式,以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元样貌出现在大众视野,将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性文字符号转变为身临其境般的鲜活场景,如此更能勾连受众心理和激发共情意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使用情感叙事方式。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理论教育的提质增效。习近平强调:“讲情感才能感染人。”[19讲情感是讲故事的基本要求。故事不仅包含着事实、形象和道理,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而具有积极情感力量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认知认同向行为认知的转化。因此,思政课要讲好故事,一定要带着真情、讲出真情,增强教学感染力和亲和力,实现以情动情、以情育人。

4.创设情境,构建立体的情感场域

思政课不是在真空中开展的,它有着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活动的特定场域或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0学生在这些环境中总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思政课教学的环境是各种物质条件与承载着一定情感因素的精神氛围的有机融合,这些情感因素不仅包括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关系,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导向,它们共同构成“情感场”,并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感染学生,助推其情感的生发或升华,使其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思政课教学要发挥情感的积极能量,自然不能忽视情境创设,构筑立体的情感场域。第一,打造具有情感象征意义的标识物。触景之所以生情,是因为特定标识物并非只是一件冷冰冰的物品,它往往承载着特定的记忆与情感,诉说着特定的故事,对于人们的情感激发、心灵触动与价值引领等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新时代必须注重打造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化标识物,积极选用富有教育价值和意识形态情感的博物馆、党史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标识物,以促使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心。第二,搭建共享情感能量的互动仪式。兰德尔·柯林斯认为:“身体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的四个构成要素。”[21其中,情感是互动仪式的基本要素和结果。个体之间在互动仪式中能够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和情感连带,形成一种共在或共有的体认之感,并最终发展为共同捍卫群体利益的团结局面。思政课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课程,应当通过开展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或重大事件等互动仪式,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生成和传递情感能量,形成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归属与情感凝聚。第三,创设引发情感体验的实践活动。个体在进入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的经历或在心理上虚拟的感同身受,对事物产生真情实感并生成意义。由此观之,体验本身彰显出情感之维,能够帮助体验者在情感的调动下自然促进认知发展和行为生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既要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帮扶老人、义务劳动、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切身体悟;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打造出沉浸式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空间氛围中如临其境,产生极致的感官体验和内心触动。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曹渡帆.教育研究中情感转向的出场与实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5-54.

[2] 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6.

[4] 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5][11][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54,695,695.

[6] 张秀华,刘佳佳,朱雅楠.回归现实世界: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之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7-23.

[7] 李德芳,杨素稳,李辽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215.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9]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09-01(1).

[10][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6,364.

[13] 蔡中华.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法的检视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2):46-5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

[16] 吴宏政,辛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9(7):12-14.

[17]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8] 史罗华.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21]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

[责任编辑:邢炜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时代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意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