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用研究

2024-06-25谭培文邝文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机交互创新应用数字技术

谭培文 邝文聪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指通过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载体,以提高其效果和质量。以大数据、元宇宙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凭借数据驱动、算法推演、虚实融合等优势,能够完成文本生成、逻辑推理、智能交互等任务。因此,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能够形成知识图谱、人机交互和数字叙事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有效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足,满足教育主客体活动的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要构建以智能条件为基础的数字场域,确立以人本关怀为核心的应用理念,塑造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方法样态,完善以数智应用为导向的设施保障。

关键词:数字技术;教育方法;人机交互;数字叙事;创新应用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2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161-08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不仅对人类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和决策方法带来了新思路。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者们纷纷从数字孪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中创新出数据分析法、智能诊断法、模拟画像法、沉浸体验法和精准施教法等教育新方法。然而,数字技术对高校的影响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一些崭新的教育方法仍有待提炼、归纳和总结。本文立足于数字技术的功能与优势,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类型和方式,分析这些新方法如何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耦合必要

1.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足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理论灌输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思想熏陶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说教有余而交流不足、理性推理有余而感性直观不足。有时,甚至沉浸于理念世界而忽略现实感性场域的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个性化关怀。为此,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地应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新方法,这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情感沟通。但是,采用“一刀切”“一锅端”的简单思路,明显存在学生被动参与、教育流于形式等“配方陈旧”“工艺粗糙”问题,降低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当下,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自媒体、社交网络或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和交流。既然教育环境、内容、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教育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应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时代所带来的生态转变。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存在被滥用传播错误思想的风险,这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创建虚拟的“机器人学伴”“智能导师”和“智能互动系统”的教育方式。这些创新方法可以改变过去单向灌输、死记硬背和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和手段的新融合、新创造,实现教育格局从一概而论向精准定制、从现实场域向虚拟空间、从单向灌输向智能交互的积极转变,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2.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活动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学习方式、思维和场域的革新。学生遇到一些理论难题和思想困惑,更倾向于通过线上方式和网络渠道来解答疑惑、拓展视野。而一些教师在应对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问题时,未能及时利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学生消除困惑,以致学生的困惑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此外,一些教师还存在依靠主观经验判断或局部调查分析等传统方法,并不能应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智能识别、精准施教、智慧教学。这对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造成了一定挑战。过去为解决这一方法困局,推行以易班、学习通和云课堂为教育载体,应用算法驱动、精准推送、个性服务等教育方法,这确实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模板套用、范式转移、体系移植式的机械操作,将线下的学习内容、教育资源简单进网络、上平台、入直播,尚未实现深层融合、相互补充、有机应用。这就导致数据结果失真、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方法僵化等问题,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活动需求。因此,应用数字技术,不仅以超强的信息获取、数据读取和分析功能快速捕捉、整理和分析信息数据,智能生成教学资料,自动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智慧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开展,还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介导现实等数字技术创设虚实融合、智能增强的学习环境,并采用图文并茂、智能学伴、声像结合作为教学载体,营造沉浸式、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这既契合当代学生倾向新鲜事物的心理,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思想视野的开拓。

3.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科学理念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据驱动为依托,以供求协调为原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实现目标、理念、过程、载体和方法的内在统一。教育方法创新串联着理念变革、目标实现、形式转变、载体创新、空间转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中,不能忽略教育对象的学情,也不能违背教育过程的发展规律。为教而教,为学而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需要。过去为解决“填鸭式”“一刀切”等诟病,其对策是:用大数据教育方法,依托个性化推荐算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实行精准教育、具体施策。或采用图像叙事方法,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和价值理念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叙事转换为直观的认知体验,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运作成本高、话语创新不足和缺乏智能互动等问题,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运用以大数据、ChatGPT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一种突破。依托机器赋能、数据驱动和算法推演,不仅能够实现智能生成定制化、个性化的课件教案和知识图谱,构建智能化的在线答疑、人机互动和个性化辅导,为学生提供可定制、具体化的学习路径规划、智能课程推荐、教育测评和作业批改等服务,还能够通过智能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预测,为教师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教学建议和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学情分析的精准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以及教学方法应用的智慧化。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类型方式

数字技术是利用数码化、计算化和网络化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算法、算力和算数协同发力,能够发挥精准分析、智能处理和人机对话等功能,形成知识图谱、人机交互和数字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助力发挥理论教育、思想建构和价值引领的育人功效。

1.知识图谱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变化、发展规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1知识图谱以图像化、图示化的表现形式,对思想状况、理论知识和教学资源进行呈现与表达。而知识图谱方法则是指通过知识图谱将分散的理论知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聚合,以满足知识生成在时效、数量和结构上的需求。这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层次分明,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消化和复习,还使得教育资源呈现状况清晰、结构明了,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分析和应用。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能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素材制作成本大、话语内容创新欠缺、理性推理有余而感性直观不足等问题,实现内容批量生成、教育精准供给、过程智能处理、内容直观展现。

一是智能联动方式。利用概念地图等语义组织工具和微型世界等动态建模工具,不仅有助于智能生成文本知识和处理数据文档,实现理论知识的智能标注、知识抽取和信息挖掘,还能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知识内容的集中化、整体化和精准化的嵌入、归类和整合。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运用“节点—关系”的网络形式呈现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明晰概念定义、概念依据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有助于理解抽象政治概念,厘清概念之间的差异。基于清晰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建立起系统、立体、严密的思维导图。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进行图谱化,将“唯物史观”作为父节点,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等作为子节点,并用箭头表示子节点与父节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图谱直观地认识到唯物史观的中心议题及其相互联系的逻辑脉络,全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变革的动因、特点和趋势。此外,师生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利用语义网络等知识组织技术,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挖掘。通过算法处理和数据分析,自动过滤、剔除无效信息和冗余数据,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逻辑,以图像化和可视化的方式系统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架构和知识体系,彰显新旧知识或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和思想理论的学习和领会。

二是智慧融通方式。知识图谱方法可以实现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跨界教育资源的整合应用,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支持。一方面,实现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发现他们的学习状态、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随后,对标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从百科全书、学术论文到社交媒体进行全面的搜索,对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产生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形成精准布局、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机制。比如,利用知识图谱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于是,利用知识图谱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等概念进行关联,生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概念图谱。该图谱清晰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概念的定义、内涵、外延、历史演进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实现跨界教育资源的整合应用。应用Gephi等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教育内容目标对接起来,对教育资源的适用范围、效用功能、呈现样态进行综合考察。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地域、部门、层级之间的教育资源、或教育资源和教育知识之间、或教育资源与思想问题之间进行分类管理、系统关联、智能分析,为资源供给、精准服务和效果评估提供支持。例如,对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库。教师可以从资源库中按需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机器赋能、数据驱动和智能管理,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架构、开展过程、结构功能的正向智慧赋能,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实现教育目标、主体、资源和方法的内在统一。

2.人机交互方法

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模仿人的思维结构、思考方式和思想特点,在虚拟空间中形成“数字人”。它不仅是处理数据、生成文字、解答疑惑的智能助理,也是记录成长、个性化反馈、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伴,更是实行有机筛选、智能甄别、精准施教的智能教师。“数字人”通过与人进行知识交流、思想对话、行为沟通,可形成人机交互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理论灌输、过程流于形式、个性教育不足以及理性推理有余而感性直观不足等问题,还可以深刻改变教育领域中的组织形式、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教育、管理、评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人机协同方式。ChatGPT凭借其表现出的深厚理论储备、高效办事能力、灵活应答水平、实时智能服务,既能够担任建立虚拟讨论会、进行虚拟化交流、完成教育会议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任务,还可以进行教育资源传播和教育情境构建,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学业问题和学习需求,记录师生动态和教育过程,实现人机交互。“以智助教,研发智能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育人活动。”[2在人机协同中,通过行为分析、情感计算和认知诊断等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追踪、智能化评估。基于多维度的实时数据分析,精准预判教育发展态势,为优化教育决策提供前瞻性支撑。同时,结合学习者个体特征和认知需求,精心制定个性化、关联化的教育议程,推送契合学习者实际的精准化、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教学路径,从而实现自动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辅导。例如,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对于学习兴趣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挑战性更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评价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对他们的知识素养、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播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定制化的学习内容,以具身性、交互性和沉浸性的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满足学生对于资源多样化的需要。

二是人机共教方式。“数字人作为一种集数据赋权、智能化决策、实时互动、非线性组合和多源交互于一体的新型决策主体,有助于形成特定感知、响应、协调的新型敏捷治理路径。”[3“数字人”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因而可以作为师生的数字化身使用。这个化身具有集数据赋权、智能化决策、实时互动、非线性组合和多源交互的等多项功能,既能作为数字画像,也能担任教育职能。比如,河南开放大学与科大讯飞共同研发的AI虚拟女教师“河开开”,通过担任教师主播为全省学校提供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这一举措不仅促使教师角色和职能发生变化,也推动未来课堂的创新探索,让“数字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现实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数字人”可以充当助学者和导学者的角色。通过个性化、针对性的智能教育和互动交流,以教学代理的身份负责理论讲解,针对具体的教育情景与教师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数据决策、智能引导和智慧服务,而教师则在情感关怀、思维启发、智慧启迪、内容创新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教师和“数字人”的相互配合,形成教师智能和机器智能协同主导的局面,打破了以往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授者的局面,使得教师由“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心灵建构者”“由身体力行者转为技术外包者”“由地位权威者转为同伴互助者”[4。如在元宇宙,“数字人”可以赋能全过程目标设定和自适应学习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驱导,教师根据学习者具体情况设置任务目标、学习场景和虚拟角色。在过程中,“数字人”结合学生的认知变化和学习情况作出实时记录和及时反应,与学生共同进行理论思考和知识建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反馈、智能引导、知识讲解和自动评价,助力他们实现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这样,“数字人”承担重复性、繁琐性且需要精确计算的教学工作,教师则可以从繁琐且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学生则在教师指导和机器赋能的状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景,参与沉浸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之中,提升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3.数字叙事方法

数字叙事方法作为一种数字化时代的叙事艺术和传播形式,是指利用数字媒介和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播。目前普遍使用的数字叙事方法是指通过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平台,运用图像、语音、文本和视频等载体进行线性式的结构叙事。由于制作成本高、形式简单、配方粗糙,且缺乏机器赋能、算法推演、数据驱动等功能,因而难以发挥数字叙事方法的有效性。但是,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叙事方法以数字场域为基础、以数字设备为支撑、以数据要素为驱动,以智能互动为手段,对教育内容、资源、方式的规范化表达与组织化管理。应用自动讲解、智能反馈、数智处理等功能,推动多模态信息融合、跨模态内容生成、智能化场景落地,实现信息层面的虚实融合、语言层面的生动展现、数据层面的智能驱动、视觉层面的全景画感。因此,数字叙事方法通过提供更生动、丰富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是数字泛在叙事方式。数据要素是数字泛在叙事的核心支撑。只有将数据要素贯彻到数字泛在叙事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主体、各方资源,助力教育叙事的精准度和智慧化。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将信息网站、社交平台、教育应用中的优质教育进行汇聚整合、智能处理,对不同部门、地域和层级中分散且异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精准过滤、智能采集、智慧管理,构建优质的教育资源数据库。通过对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转化,运用算法和分析模型对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和关联分析,识别知识之间、思想之间、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智能生成数字叙事话语,结合教育的现实语境,构建、描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脉络,将叙事内容以文本、图像或视频等载体形式向有需要的现实场域和虚拟空间进行扩散、推广和传播,实现思政覆盖全面化、人员参与全体化、融合应用深入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自觉参与文本、图像和视频的内容制作和议题制定,采用故事的起承转合结构,设置引人入胜的开场、紧张刺激的冲突、合理合适的转折、令人深思的结局,进行全方位、宽场域、多视角的互动叙事、空间叙事、沉浸叙事。一方面,要全面深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结构,从现实生活和传统民俗中提炼出最具生长性和包容性的信息元素,巧妙编织人物、时间、空间等图像结构进行叙事。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ChatGPT及其相衔接配套的应用插件和平台终端,形成文字、图片和视频之间相互识别、互相转化的生产模式,并充分应用数据要素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传播格局和运用渠道进行积极把控,实现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宏大主题与微小叙事的有机统一。

二是全息感知叙事方式。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ChatGPT的文本生成、数据处理和人机互动等功能,能够快速建立多模态、沉浸式、全息化的全感式教育场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场景化、动态化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师生的“五官”特征和“四肢”情况转化为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实时感知、诊断、预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程度、思想困惑,对具体问题予以回应,对紧急事情及时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场域、方法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类、分众、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景化交互形式增强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在理论维度和叙事策略之下,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教育方案的分层设计与个性定制,将宏观主议题分解为微观分议题,进行叙事主题、叙事内容、叙事方式的筛选与制作,推进教育方案和大学生的议程互动和议题同构。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述之下,应用数字技术的强大筛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迅速感知能力,将叙事主题、叙事内容、叙事形式与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元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再现的形式呈现,通过设问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景交融、情感共鸣中强化历史记忆、提升认知水平。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主题章节中,可以利用全息感知叙事方式,将党史事件、人物、思想等内容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模拟战场、还原历史场景,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和壮烈场面,加深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斗过程、英雄人物以及思想意义的感受和理解。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应用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需要数字场域的构建、创新理念的养成、方法样态的打造、教育设施的完善等多方条件。其根本在于更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方法创新的现实应用不是以新方法否定旧方法,而是促进新旧方法的迭代升级,即对与现实不匹配、不适应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深刻改造、赋权增能,使得新旧方法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构建以智能条件为基础的数字场域

数字方法的创新应用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及其所创设的数字场域。数字场域是利用数字技术所构建的教育生态系统,其打通了教育场景、教育载体、教育方法的界限,打破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壁垒,为全域感知、高阶交互、境身合一创造条件。因而,要积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可测量、可交互的教育场域,以实现物理场域和数字场域的无限组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治理成为现实”[5

其一是构建虚实交融的数字场域。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精准数字映射之上,虚实交融的数字场域是一种融合了虚拟和现实元素的教学环境。通过数字孪生、虚拟仿真、介导现实等数字技术,促进物理场域和数字场域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了物理场域的实时动态数字复制。这样的数字场域,既能够逼真呈现动感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可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创设教学环境。通过塑造个性化育人场景、动态化决策场景和智慧化育人场景,构建数字泛在、具身体验、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实现沉浸式体验、虚拟化交流、仿真性参与。也就是说,在这个场域中,学生可以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数字场域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资源和服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议程设置、情景融合、游戏赋能,以数据要素为基础,以智能手段为依托,以智联互通为原则,有效促进叙事内容的选取、叙事媒介的选用、叙事方法的制定,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沉浸体验,在深度参与中消解因身体缺场给参与者带来的不真实感”[6

其二是构建智能交互的数字场域。在数字场域内,应用大数据或云计算,构建起对学生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挖掘体系,实现对其思想动向、行为习惯和心理动态等方面的精准描绘、挖掘和分析,并采用嵌入式形成伴随数据,研制科学的数据模型,使得学生数据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形式加以呈现。利用物联感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行为数据的主动采集与智能辨识,支持对其需求和思想状态的实时评估,使得教育方案调整与更新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人机交互中,采用图文、视频、音频、游戏等多元化表现形式,引入智能语音对话、红色故事讲解和开放议题交流等方式,启动场景识别、过程跟踪、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功能,通过支持自动化内容生成、个性化推荐、智能评测、虚实统一等模块的智慧平台,促进空间范围之内的资源通、学习通、数据通,创设出智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数字场域。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的点对点传输、分布式账本和交互式加密等技术,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记录系统、新型教育信任关系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创客空间和集体维护机制,从而加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确立以人本关怀为核心的应用理念

数字技术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资料和数智化服务,但也带来数据泄露和情感异化等问题。数字技术的赋能不是万能的,不能没有底线,更不能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我们要恪守教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牢牢把握住“人”和“技术”的主次地位,更加注重人本关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只是方法、载体、情景、过程和范式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属性和育人价值没有变。要全面认识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方法创新应用的工作原理、运作机制、运转规律,将现实世界中的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和思想精神内嵌于智能算法的运行机制之中,积极破解信息茧房、技术黑箱、算法歧视等现实问题,并通过价值链具象化、可视化、透明化呈现出来,据此建构起全面感知、无缝连接、高度智能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以帮助、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第二,注重发展师生情感关系。虽然在全息感知的情景下,师生的情感关系通过冷冰冰的数据来体现,但这也可以作为判定师生情感的客观指标,为师生情感培养和发展开辟新路径。一方面,需要运用ChatGPT结合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和人工监督微调机制来集成情感计算模块,以充分感知学生的情绪态度和情感状况,从而进行符合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的精神互动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要对师生的数字画像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实时感知、诊断、预测师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思维。通过创造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新途径,如在线问答、智能辅导、情感诊断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投入和思考,培养情绪管理、情感表达和情感识别能力。

第三,建构以情感为联结的交往关系。如果仅将数字技术作为实现教育价值最大的手段,而忽略思政的本质属性,就会造成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异化。因而,不仅要搭建数字化虚拟教研室公共事务服务平台和交流空间,实现主体、资源和目标的高度聚合,形成积极的正向情感和内聚力量,还要以人本关怀作为方向引领,将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之价值理念内嵌于数字技术的内核之中,构建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协会、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团队等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共同体。通过举办情感智能培训研讨会,开展情感体验反思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相互理解和互相交流的情感能力。

3.塑造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方法样态

虽然以理论灌输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方法在立德树人、理论学习和价值熏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融合,一些传统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因而,要加快数字化方法的凝练和总结,打造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方法样态,形成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模式。

其一是打造精准施教样态。“精准化的学情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7面对海量异质性个体,要善于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水平和知识结构,实时感知、诊断、预测个体的学习进展和情感变化。同时,注重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呈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智能预测、数智选取、精准匹配、人工选定,实现学生发展需要和教育资源供给的内在一致性。在数字叙事进程中,既可以借用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做到教学过程全透明化,实时记录和追踪教与学的全部细节,应用实时数据动态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ChatGPT和元宇宙,构建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数字化学习场景,实现实时互动和动态反馈,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思想教育。

其二是建设人机交互样态。在数字场域,要积极构建人机协同、人机共生、人机融合的教育模式,打造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一些诸如课程习题、出题测试、即时答疑等基本任务可由“数字人”承担,这样教师就能更加集中精力在教育难题的突破、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育资源、载体和方法的选定上。根据学生的喜好和需求,教师需要定制不同的“数字人”风格和形象。这样的定制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愿意与“数字人”进行互动。要对标学习目标和教育要求,应用游戏课堂和角色感知的交互模式,推进智能化教学、智能化辅导、智能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人”提供的数据和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通过“数字人”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协同共进,“实现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的有效融合,让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扁平化的数字化生态催生放大和倍增育人功能”[8

其三是发展数智融合样态。“数智融合是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取向,综合运用数据驱动、云计算、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增强人工智能的感知、理解、推理、预测等能力,从而不断提升数据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智慧决策与智能服务。”[9数智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和方向。高校要积极打造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算法推演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数智化教育生态体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教室和数智空间,为师生创造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利用数字赋能,培育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新型教育形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无界”知识传播新模式。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创新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供个性化资源推荐、智能答疑等智慧化服务,赋予师生智慧化教与学新体验。通过数字赋能、知识赋能、智慧赋能的联结与协同,努力攻破数据孤岛、信息阻塞、资源不通等问题,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和管理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4.完善以数智应用为导向的设施保障

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视为战略契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成效也应以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结果作为检验指标。两者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数字基座的完善、大模型和资源库的应用、教育方法应用评估系统的组建,为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提供现实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数字基座。数字基座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智应用的关键引擎和重要抓手。要从基础设施层、数据管理层、资源共享层、教育应用层等不同维度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无盲点、无断点、有亮点的数字基座,打造教育方法创新所需的数字场域、平台体系和创新应用,推进不同应用、场域和系统之间的灵活组合与动态扩展,实现校园范围内的智能感知、智慧联网和数据流通。在此基础上,打造数据搜集、分析、应用的一体化智慧应用系统,构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平台为一体的教育空间和教学场域,健全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使得不同的空间、数据和平台能够深度融合物联、组织、数据、消息、应用等关键要素,促进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汇聚和共享。

第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模型及其配套的资源库。一方面,建立思政类的学科大模型或定制化ChatGPT应用端口。在具体应用中,要遵守内容为王和数据驱动的原则,及时将已有的理论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转化为大模型的底盘数据,并学习、掌握和运用人机交互的精准话术。通过持续的数据训练和模型优化,增强人工智能的感知、理解、推理、预测等能力,使之能够与师生进行更深层次、更自然的交互。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智能数据抓取手段对开放式网络上的各种文献史料、经典著作、孤本译本进行挖掘、识别、分析、优化和转换,整合适合学科思政发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化资源,打造一站式、联通化、智能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在学科大模型和教育资源库的配合使用下,积极打通资源库之间的共享通道,设置数智驱动的管理方式,扩展教育资源信息来源站点,形成资源库的自我构建模式,助力教育资源智能获取、精准分类和共建共享。

第三,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评估系统。教育方法创新应用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教育方法的实效性不应完全依赖主观经验,而应积极应用学科大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评估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建立完整、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从教、学、管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描述性评价,力求做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教育方法应用评估系统需要为师生推荐教育方法、评估其效果,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动态调整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避免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同时,教师还要对教育方法进行深度研究,及时将一些经过现实检验切实可用的教育方法进行凝练、整合和积累,以形成可供推广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2):41-46.

[2]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2023-02-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302/t20230213_1044377.html.

[3] 赵星,陆绮雯.元宇宙之治:未来数智世界的敏捷治理前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1):52-61.

[4] 何文涛,张梦丽,逯行,宋崇涛.人工智能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2):78-87.

[5] 卢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思想理论教育,2023(5):12-19.

[6] 焦娇,吴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矛盾与场景拓展[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102-110.

[7] 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3):45-51.

[8] 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2):46-51.

[9] 刘晓玲.数智融合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2-19.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人机交互创新应用数字技术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数媒绿化设计在大连地铁站中的创新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