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样态、挑战与提升策略

2024-06-25梅萍白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主导性数字时代

梅萍 白如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师的主导,既是对思政课本质的主动坚守,也是对思政课教师价值的积极确认。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呈现崭新样态,主要表现为主客关系上的“交互样态”、内容表达上的“释惑样态”、方式方法上的“智能样态”、空间格局上的“全域样态”。当前,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数字技术的片面认识、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阙如等现实之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有效发挥带来诸多梗阻。为此,需从强化主导意识、提振主导信心、积蓄主导力量、锤炼主导本领等多方发力,充分释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红利”,进一步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教师主导;主导性;思政课;数字时代;技术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070-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1,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呈现出浓郁的数字化特征,人类快速迈进以“数字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为重要特征的数字时代。2在这一背景下,且正值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再探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相关问题意义重大,不仅要明晰数字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智慧”,也要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数字技术面前保持自身的主导自信,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强国建设思政课教师何为”的时代命题。

一、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样态呈现

主导性,“从事物本身讲,是指事物保持其引导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特性;从事物与其作用对象的关系讲,是指事物具有主要的和引导的作用的特性”[3。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把控、价值引领、目标导向、内容阐释等。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教师的主导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要借助时代的新技术之“力”为教师主导赋予新能量,促使其主导性的发挥呈现崭新样态,给学生“带来更为优质的感受与体验”[4

1.在主客关系上:超越传统固化关系呈现双向反馈的“交互样态”

高校思政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理论性于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改革创新的动力落实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耦合上,互动与耦合的实效则取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受既有教学规范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不稳固,一定程度上造成二者的角色固化与关系疏远,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教师的主导,旨在强调教师“教”相对于学生“学”的逻辑优先性,并不是对教师主导权威的片面承认。现今,数字技术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关系呈现许多新变化,积聚于二者的独特互动之中。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展开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发挥主导性,启发、引领、塑造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回应、影响教师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于其中交互共生。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可能掌握与其同量甚至超量的教学资源,这促逼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主导“教”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教”“受教”与“提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此时的施教过程与其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的过程,不如说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彼此互进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就表现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和相互转化”[5,双方在主体间的相互观照中不断增强对彼此主导与主体身份的承认与认同,“做到既肯定对于自身而言的自我存在,又观照他人的自我的存在”6,塑造了平等的、互动的师生“交互样态”。

2.在内容表达上:生动诠释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的“释惑样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烈且特殊。在这种境况下,大学生对如何承担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际责任以及选择何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问题难免会有困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导性加工的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不仅要告知学生“是什么”“怎么做”,更要注重阐释理论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原理,力争所讲授的内容充满理论魅力和逻辑力量,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质询与追问。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关联分析和推荐算法等智能技术,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知识点,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据库、专业文献权威数据库、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数据库,快速、高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所需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的一键式检索。并基于语义理解和情感分析等支撑的数字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纵横比对,加深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解,进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详细考察,不仅讲清楚理论形成的逻辑必然性,也论述了它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助力学生悟出理论所承载的“道”“理”“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重温理论魅力、回望峥嵘岁月、感悟革命事迹,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想之惑也自然得以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则表现为生动诠释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的“释惑样态”。

3.在方式方法上:科学把握学生全貌实现靶向施教的“智能样态”

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发展特征以及现实需求积极把握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引领学生的需求,让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更有力量。之所以从关注学生本身到引领学生发展,是因为单向度的关注表面上看是在悉力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实则是对学生需求的“降维”处理,也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往逐渐异化为单向满足。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被无形削弱。

数字时代,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等隐性变量可以借助数据化手段转化为可量化、可计算、可仿真甚至可预测的显性变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提供新技术手段。质言之,当高校思政课教师去定位某一教育对象时,不是凭借自我经验或是感官感知对学生进行主观研判,而是在尽可能不干扰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性、不影响学生相关数据结论精准性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技术,瞄准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某类问题的特定需要,运用数据挖掘、数据画像、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学生在虚实交往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刻画与解析,勾画出不同受众的“层级画像”。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层级画像”,依托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大学生建构适配度极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其自身发展需要的关切。这既掌握了学生的基本动态,又以合理的方式彰显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为一种能够读懂并引领学生发展的“智能样态”。

4.在空间格局上:数字技术叠加应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域样态”

空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赖以发挥的重要场域,对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效能释放的重要指标。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身份是在物理现实空间建构的”[9,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数字时代,教育空间变革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依托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对传统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现实空间进行形塑,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空间提升到更高层次。

一方面,数字感知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赋予传统思政课教学空间智能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也更加智慧。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塑造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内部结构设置与空间布局等方面。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内部结构,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优化提供了大量实体性支撑”[10。例如,智慧教室配备了光感黑板、激光投影、录播系统、智能中控等先进设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物理空间发挥主导性更为智能。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布局,在数字技术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体空间的几何属性与社会属性联系更为紧密,特别是圆形课桌、可移动桌椅,将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建构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不再停留在机械被动的空间实体层面,而是不断与实体空间改善耦合关系,实现智能主导。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高保真、交互性的数字虚拟空间,打破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空间的限制。被称为数字时代发展“先锋”的元宇宙,打破了物理空间对思政课教师主导空间的限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架构起不受时间限定的空间桥梁,崭新的空间形式和仿真模拟的技术特性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意识和“身体”同时带入虚拟世界,与学生之间实现“脱域化”的交流互动。此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呈现全天候、立体化、多维度的高度开放特性,不再受限于“一时一地”的实体场地和二维空间,思政课教师主导空间也必将由“单域呈现”的现实空间拓展为“全域覆盖”的虚实交融多维空间。

二、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面临的现实挑战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加速耦合,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价值导向、思想引领、信仰教育创造了新契机。但是,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数字技术的不当认识、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阙如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质效。

1.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模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角色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我主导角色的认同是其主导角色成功实践的核心。数字时代,自媒体平台呈井喷式发展状态,“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主体激活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非线性交互模式”[11。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作为教学主体继续系统、正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教育信息生产和发布的权力已经逐渐向大众扩展,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其主导角色。

一方面,在传道授业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角色面临极大挑战。数字时代,知识分布于网络的各个节点,每个人对知识的占有、使用和分配权利是平等的,思政课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来源,而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海量学习资源涌现在智能手机、学习机器人等交互媒体上,智慧课堂云集世界名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多元。尤其是在被算法渗透的信息世界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在短时间内难以胜任智能教学场域中丰富、庞大的信息资源流转,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文本分析、知识整合等方面均显现出部分思政课教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能角色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角色式微。

另一方面,在教化育人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从单一的物理空间转变为虚实融合的混合空间。虚实混合的空间架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可能,但也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数字空间中,以往“人—人”点对点、对话式的教学交互模式转换为“人—机—人”的交互模式。这种“中介化互动”模式,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遮蔽,阻碍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唤醒的感性力量。一旦技术要素试图通过权力僭越而成为教育行动的规制性力量,将不利于学生情感能力的生成与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化育人功能便会随之减弱,思政课教师主导身份也将面临着时间、空间等多维度的挑战。

2.数字技术的片面认识弱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信心

人与技术之间存在“被赋能”与“被剥削”两种关系形态,是因为存在人有限度地使用技术以及无限度地依赖或排斥技术两种态度。从根源上来看,技术本身并不会直接诱发关系风险,但是人们在思维认知与工具运用上的局限,会引致二者关系的深度异化。

一方面,“技术崇拜”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被促逼”,弱化其主导的信心。当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发生关联时,技术强势赋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依托算法强大的计算力获得求解方案,这既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便捷性与效能感,也促逼其滋生难以察觉的依赖性与顺从性。在“工具理性”驱使下,部分思政课教师很可能将技术视为一种超越性力量而产生“迷恋”,面对教学无效或低效困局时,“教学反思仅停留在是否实现了技术的有效利用等可感知层,忽视了对教学活动中难以觉察的对象以及教学更深层次本质的反思”[12。随着技术覆盖和掌控范围的扩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性判断被“算法规则”取代,其让渡的主导权越来越大,依赖性则越来越强,大脑机能和身体技能也因信息设备的长久使用而产生退化。长此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会在技术逻辑中逐渐被抑制,自身智慧被严重束缚,主导信心逐渐弱化。

另一方面,“技术规避”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受限制,弱化其主导的信心。囿于技术局限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认知惯性的干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数字技术采取消极应对或有意识规避的态度,具体表征为:一是缺乏面向数字技术革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尝试意愿与实践;二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简单嫁接,缺乏个性化的创新运用。这种技术规避行为背离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遏制了数字技术作为必要的生产力服务于思政课教师发展与课堂教学的合理可能,本质上是一种“去技术化”的非理性表现。虽然从某种层面讲,能够规避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部分危机,但实则与学生之间筑起“围墙”,因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深受数字技术的反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一味规避数字技术,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对其专业技能的质疑以及教学方式的排斥,也会进一步弱化其主导的信心。

3.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话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渐发展,数字化信息传播呈现内容推荐的精准化、传播形式的多元化,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话语的传播及表达带来新手段和新载体。但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建构在数据画像和智能算法推荐基础上的裂变式的信息碎微分发,这种“碎”“杂”“乱”“微”的信息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话语。

一方面,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引发话语圈层,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传播实效不佳,话语体系逐渐被解构。教学话语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的具体呈现,是思政课教师“教”与学生“悟”的重要纽带。数字时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话语内容具有选择、接收的权利,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相同的话语客体自发聚合并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圈层。这种群体网络圈层模式是智能算法作用的结果,有助于增进群体内部成员的互动与沟通,但也过滤、屏蔽了圈层外部的共识性主流话语。在这种境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无法全面把握学生真正关注的话语内容,学生也无法真正与主流话语进行互动,实现同频共振,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话语体系被逐渐解构。

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引起信息误读,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话语能量式微,话语权威逐渐被削弱。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源于严密的逻辑论证与理性推演。数字时代,海量碎片化信息蜂拥而至,任何方位的个人都可成为话语来源,任何层次的网络渠道都可以成为话语平台,导致不同来源的“信息流”泥沙俱下,既有具有正能量的话语,也有为博眼球、胡编乱造的负能量话语。在这一话语空间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话语长期处于持续建构与不断解构的动态竞争之中,如若科学的、主流的话语被遮蔽在“谣言”泡沫中,则会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话语能量式微,削弱其主导话语权威。

4.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能力的阙如加剧主导本领的恐慌

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有限边界的突破以及虚拟世界的生动呈现,促使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找寻所需的拓展性、前沿性知识,并对思政课教师所讲授内容保持开放的头脑,展现出数字原住民所具备的技术实践特质与主体发展意识。反观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表现出与数字时代所引发的教育生态系统变革不适的窘态,加剧了其主导本领恐慌。

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浅层学习泛化,难以应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挑战,引发主导本领恐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如地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足,低阶思维能力明显,对所讲授的一些内容一知半解,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甚至没有全面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政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只能依照既定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对所涉内容进行生硬阐述,并未指向思考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也并未落脚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和适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引发主导本领恐慌。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信息化引导力滞后于数字教育变革的进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本应作为学生发展的“增能者”,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原有的知识及能力素质结构与数字时代的要求错位,不具备高阶思政课教学技能,数据获取途径、数字创建能力、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据安全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表现不能进行敏锐的洞察。面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时代性的疑惑不能给予很好地回应,对于错误认知不能采用较为适切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引导者身份的建构,不利于教师作为智慧教育引导者与践行者职能的发挥,加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本领恐慌。

三、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提升策略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坚持教师主导与技术进步的价值依归。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主导意识、提振主导信心、积蓄主导力量、锤炼主导本领,不断消减与克服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其主导性发挥产生的负面影响,助力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1.明晰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使命,强化主导的意识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身份的迷失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自我角色转换缺乏科学认识以及对日益被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催生的竞争性“内卷”感到不适。破解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角色式微的困境,教师明晰自身作用和使命是前提基础。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向学生提供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之间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为抓手、以加强正确的德行培育为目的、以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归宿,属于智慧之学、人的内心之学。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特殊性,需从教育本源出发,科学定位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然角色。质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的意义绝不是现成理论的呈现和传授,也不是技能的训练和强化,肩负着“推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格整体性的生成与超越”的使命担当。[13为此,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建构价值理念、夯实信仰根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迈入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而存在的本质从未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数字技术的存在限度与意义,明晰自身工作的属性与价值,摆正自己的角色、认定自己的场域,在反思中保持内在自我,促使其主导性的发挥更多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生命自觉的养成、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使命担当的认识等方面,舍弃以往关于教育本质认知不清而形成的不恰当身份认知,避免在这个“质”与“量”并驾齐驱的时代迷失自我。

2.增强数字技术的科学自觉认识,提振主导的信心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不具备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自身效能的释放需要借助人的力量,借助于人这一行为本身蕴含着人的目的和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技术面前要保持清醒与理智,提升对技术的自觉认知,增强自身的“主导自信”。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数字技术理念,主动了解并接纳数字技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涌现,这种高频次的技术迭代更新增强了数字技术的赋能实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创造了技术筹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时代,拥抱数字技术,主动了解高校思政课育人新形态、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等,以做好数字时代教师主导形式发生变革的思想转变。在如何看待数字技术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迫切性,深刻理解数字技术应用引发教育时空边界的突破、教学活动的人机协同等新变革,进而自发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惯性,主动进行创新探索,使自身逐渐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协助者,增强自身的主导自信。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锚定思政课教学“铸魂育人”的本质要求,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数字技术,明晰“为人增能”是技术发展的逻辑归宿。从人学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由能动的、鲜活的人进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一经产生便较少地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本身价值是有限的,不具备教师的“思”“情”“意”等方面的优势,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及通过理性反思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革新。但是,数字技术象征着一种“力”,这种“力”与不同的教育者结合、互动所释放的能量不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考虑技术促变下教学变革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技术,提升自身在智能教育层面的素养与能力,有效跳出技术导向、线性逻辑等“陷阱”,增强自身主导自信。

3.强化课堂教学话语的综合治理,积蓄主导的力量

教师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主要承担者,在话语生成、话语转化、话语传播等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有效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消解困境,需强化课堂教学话语的综合治理,为其主导话语权的持续稳固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聚焦话语对象特性,畅通话语传播渠道。聚焦话语对象的特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精准对接并积极引导话语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对话语对象展开多维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精准传播。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去中心化导致话语表达门槛和成本降低,话语内容纷繁复杂,话语对象的多元需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需求和消极倾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出击、积极引导,适时调整话语对象的内在话语需求和价值取向,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话语传播的实效。同时,要畅通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传播渠道,打破话语圈层壁垒。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融入话语对象圈层内部,准确了解各圈层群体的个性与共性,精准把握话语传播的突破点,全力营造互动交流的条件和机会,力争组建话语同盟、达成话语共识、打破话语传播圈层,扩大主流价值传播的版图,增强主导的力量。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面话语斗争,优化话语表达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为多元意识形态的生产、消费、传播搭建了技术平台,各种信息毫无筛选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积极发扬斗争精神,解决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和片面、偏差和扭曲”问题。[14同时,要不断优化话语表达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功底不仅在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更重要的是“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聆听的语言引领他们开启这座理论的宝库”[15。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用图文、视频、交互融合等全息技术构造视域融合的拟态话语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结合起来,用精准严谨的文本阐释话语、丰富立体的图片论证话语、情感真切的故事传递话语,赋予话语以具体性、立体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场景浸润中增强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认同。

4.提升高质量教学的视野与能力,锤炼主导的本领

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教师的主导,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教学视野与能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贯彻好“八个相统一”,不断锤炼主导本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学科素养与专业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教师的主导,要求教师在“铸己”上下功夫,不仅要全面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层剖析与科学把握,还要精读细读各类政策、文件、讲话、文献等,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抓住所讲内容的核心要义。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涉猎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甚至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在“教”与“学”相统一中,增强理论素养,对理论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认识与理解,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数字教育的视野与能力。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各种算法等数字机器相继出场,联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数字胜任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灵活、高效地发挥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催化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擅于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赋能立德树人教育场景的可能性,提升自身对AI课堂建构、孪生场景搭设、人机协作育人、数据驱动决策、数字赋能创造等技术性工作的胜任力。同时,要积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之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知识谱系的完整叙事表达,锤炼数字技术环境下舆论引导的艺术和宣传动员能力,达到数字技术应用的“高阶”水平,实现专业素质与数字胜任力的并重发展,为主导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1.

[2] 卢岚,李双胜.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三维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28-33.

[3] 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

[4] 王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形态进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5):15-19.

[5] 徐曼,黄祎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展开、张力及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57-63.

[6] 赵玉枝,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内涵、成因及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1(6):36-4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9] 朱晓青.元宇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空间转换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3(8):74-79.

[10] 王兴宇.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空间的塑造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08-113.

[11] 赵浚,张澍军.信息化3.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45-50.

[12] 刘磊,刘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0(3):44-50.

[13] 吴满意,唐良虎.深刻把握“教与悟”在思政课育人中的方法论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1):81-86.

[14] 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样价值追求协调新常态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27-32.

[15] 田鹏颖,宁靖姝.论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81-85.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主导性数字时代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