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与推进路径

2024-06-25韩职阳曹洪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生成逻辑

韩职阳 曹洪军

摘 要: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教育对象分众化趋势,为保证教育实践精准实施,增强教育实效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在于:分众化理念中受众多样性适契于教育对象差异性学习所需;受众选择性契合于教育对象内容选择偏好所需;受众交互性适切于教育实践交互主体性原则要求所需。现实逻辑源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大众传播方式转变及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对教育理念的实际需要。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要求上强调教育对象设置群体化,教育目标突出层次性,教育内容强调针对性、教育方法遵循适应性。推进路径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分众化教育理念;技术赋能群体精准定位,着力分众化教育模式构建;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推进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2.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2-0063-07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突出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新时代,随着社会结构分层多元化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接收传播信息的教育对象逐渐从整体大众向各具特点和利益需求的群体分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提高教育活动实施精准度就必然要适应当前教育对象分众化趋势。事实上,分众化理念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中均蕴含着分众化理念,当前也有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的重要意义开展研究,但均缺乏对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内涵要求及推进路径的深入探讨。为此,本文就以上三方面开展探究,以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取得新的进展。

一、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足于理论与现实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探索,既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又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呈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

分众化教育理念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最适宜的教育思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2,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因人制宜、精准滴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只有对不同教育对象需求精准定位,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精准化定制与实施,进而达到理想教育效果。将分众化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构建适应时代形势的教育模式进而指导教育整体运行,通过对教育对象科学分众化进而实现对教育诸要素的高位配置,促使教育目标、内容及教育方法与不同教育对象群体相匹配。而分众化理念中受众多样性、选择性、交互性的特性分别与教育对象差异性学习所需,教育对象内容选择偏好所需以及教育实践交互主体性原则要求所需内在契合,为这一匹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1)分众化理念中受众多样性适契于教育对象差异性学习所需,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运用自己的思想意识主动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以自我认知图式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其参与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将分众化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受众需求多样性的要求开展实践活动将有利于教育对象自我创造性和超越性等主观能动性提升。具体而言,在实际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塑造教育对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思想活动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在把握个体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其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众即“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3,分众化理念强调,社会群体的客观多样性、个体心理需求和认知结构差异性以及接触选择媒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成了“分众化”的产生。受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多样性表现为基于受众不同品味、兴趣和思想观念的内在属性,以及基于不同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文化偏好的外在属性。分众化理念重视受众多样性特征,认为虽然每一受众个体都具有异质特征,但每一类型受众群体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同质性,应“依据受众的动机、需要、欲望等诸方面的差异,划分若干个受众群,从而确定传播方式的过程”[4。因此,基于分众化理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受众多样性特征界定不同教育对象内在属性及外在属性的多样性呈现样态,为教育对象群体科学细分提供客观依据,并根据群体成员差异化学习需求提供精准化内容及方式,引导和激发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接受践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实现从“不知”到“知-信-行”阶段性跃迁。

(2)分众化理念中受众选择性契合于教育对象内容选择偏好所需,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 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一个事物只有当它被判定为同主体的需要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的时候,它才被确定为深入观察和加以改造的对象。”[5即人的意志动机来源于需求,是受教育者主动自觉接受教育的基本驱动力。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当教育内容贴近教育对象思想实际,满足其内在需要,才能激发其兴趣偏好进而接受并认同。因此,教育内容要具有吸引力,就必须能够进入教育对象的可接受领域,要与受教育者的接受需求动机相适应。受众选择性是指受众对媒介类型及媒介内容的不同选择与辨别力,表现为对信息有选择地注意和认知的目的性,积极认知和处理新信息的主动性,根据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进行选择的有意识性以及对不想接受的知识信息的抵制性。受众对内容选择的程度受内容吸引力的影响,即“卷入程度,也被称为“全神贯注”的程度,那么“情感激发”越大,人们持续使用媒介的动力就越强”[6。可以看出,人们对内容选择与内容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若传播内容符合受众群体的偏好需要为他们带来愉悦情绪体验越多,内容吸引力程度就越高,受众全神贯注的接受状态也就越高。因此,基于分众化理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受众选择性的特点,科学把握受教育者选择媒介内容的需求偏好,以不同的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为教育内容供给提供科学支撑,从而及时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及优化,从而增强内容吸引力。

(3)分众化理念中受众交互性适切于教育实践交互主体性原则要求所需,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平等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是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交往实践过程中保持平等互通、双向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交往关系的确立,将直接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教育载体等诸要素的运行方式和方法选择,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程度。受众交互性特征呈现为“发送者和接受者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增加”[7。即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方式上自主选择权增加,另一方面,受众对传播信息具有了选择和反馈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发生改变,信息接受者由被动接收媒介信息逐渐向主动介入、反馈、选择和使用的对话型受众转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传送者与接收者的身份具有可互换性。可见,受众交互性强调的是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主动性与被动性,互动性与可互换性相统一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仍处于“予与取”的非对等关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关系往往较难实现,基于分众化理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受众交互性的特点,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性及角色互换性原则,保证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见与思想交流处于平等地位,实现教育对象客体性身份与主体性身份相统一,进而在交互性对话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成效。

2.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现实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决定了教育理念的生成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主线是应对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大众传播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改革诉求对教育理念的现实需求。

(1)根植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对分众化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 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差异性增强,现实逻辑的主线是适时运用分众化思维实现教育对象群体精准定位,以群体阶段性目标为中间过渡最终达到总体目标实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受众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受众选择及获取信息的思维方式受社会结构、所属群体、社会交往方式,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轨和信息技术革新极大地改变原有社会阶层结构,许多社会群体丛集而生。特别是互联网交往技术平台的迭代更新为多样化网络社群组成提供了便捷空间,受众的思想活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不同区域、阶层、代际之间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价值选择差异性增强。大众是由兴趣、需求存在差异的分众化组成的,只有对不同分众化所需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在获取不同分众化特点的基础上覆盖大众进而最大化实现传播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实现,首要前提是要对各教育对象群体的地位、愿望、要求等清醒把握和充分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适时地运用“分众化”设计,面对教育对象群体的需要变化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切实将工作细化、落实到不同群体,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被全体社会成员整体认同的教育目标。

(2)根植于大众传播方式转变对分众化教育理念的现实需求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大众传播呈现分众化化趋势,现实逻辑的主线是运用分众化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细传播。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当计算机系统能够储存受众职业、兴趣等数据信息的时候,传播媒介能够向个人传播贴身定做信息,“由于这样的系统存在,大众传播被分众化了”[8。即受众作为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逐渐从大众向分众化转变,分众化传播逐渐占据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活动,新兴技术构建了教育实践活动无法脱离的数字环境,也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机制呈现新的形式。网络特有的信息交互传播方式重塑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对象以一种虚拟化、符号化、数字化的在场形态与教育者交互对话,教育对象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被放大促成具有不同品味和兴趣的受众群产生。因此,面对教育对象分众化趋势,传统单向度的信息传输教育形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精准度、覆盖的全面性、引导的高效率,就需要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时引入分众化思维,对信息进行精准化传播,着力应对新技术下教育对象极具个性化倾向的需求差异性现状。

(3)根植于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对分众化教育理念的现实诉求 传统“大水漫灌”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对象多样化现实需求,现实逻辑的主线是运用分众化理念引领精准“滴灌”式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精准实施。大水“灌溉”式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单向的、强制性、整齐划一式的教育方式,旨在将教学内容全覆盖、标准化、无差别的灌注给教育对象。灌输模式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急速分裂的社会中,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传统“大水漫灌”教育模式已无法实现教育对象的全盘接受,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精准滴灌”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思想状况按需下单,力争寻求教育诸要素与教育对象需求的最佳平衡点,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分众化理念恰是实现“精准滴灌”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变“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思维定式对不同教育对象群体分层分类精准施教,实现了紧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实际的“精准滴灌”,推动教育模式由单一模式向体验式、沉浸式、全景式方向发展。

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求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分众化理念为指引,基于不同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差异,根据不同分类指标科学划分成具有同质性元素的教育对象群体,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进行对应设置与调整,使之达成一种有助于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匹配样态。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教育诸要素是构成这一完整运行系统的基本要件,因此,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及结果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基本要素功能发挥。易而言之,要全面认识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求就必须要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四要素的设置原则加以分析。

1.教育对象设置群体化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施加影响范围设定为群体,即教育对象群体,是具有某种同质性特征的社会成员为达成相同目标,主动参与共同活动并能够保持稳定交互关系组成的人群共同体。群体由血缘、地缘、业缘等情感亲密关系作为纽带结合,或由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社会属性依据一定组织目标建立起来的人群组成。群体成员之间在情感、思维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趋于同质,容易形成群体意识及群体规范,群体共有意识的集中程度越高,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归属感、认同感越稳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教育对象个体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特征决定了以教育对象群体作为实施对象有助于提升教育效率和效度。

首先,不同教育对象需求差异性决定了以教育对象群体作为教育客体有助于提升教育效率。当教育对象作为教育施加影响的接受者时,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满足每个教育对象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求。但是,“对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如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描述的那样)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活动,必然在教育强度上发生分化(一种均衡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难以实现)”[9。尤其是当前教育对象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以满足不同个体内在需求为目标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实现。群体是由各具特征的个体有机整合起来的“格式塔”,群体整合力量要远大于每个群体成员的力量之和,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强大凝聚力促使个体目标及价值标准与群体趋于一致,并具有较强群体认同感。因此,通过引起群体变化来改变个体的思想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单个去改变要容易得多。总而言之,以群体为教育对象开展活动,可以耦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种资源凝聚于某目标群体,避免由于以单个个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分散用力所造成的教育对象素质发展差异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群体教育效率,较好实现教育既定目标。其次,不同教育对象同质性特征决定了以教育对象群体作为教育主体有助于提升教育效度。通常而言,“同质性程度高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相容程度也高,易于协调,容易统一意见,因而也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0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群体是一种动力整体,并以一种整体存在形态对每个个体成员产生较大影响力。即同质性程度越高的群体形成的稳固共有意识及自发形成的规范准则越能够被本群体成员自觉认同和积极维护,并能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和约束。因此,以教育对象群体作为基本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稳定认知结构,能够以群体驱动力发挥教育作用对其成员施加正向影响,从而以群体健康氛围环境潜移默化开展积极引导,用正确群体意识对个体进行正向价值信念传递,实现先进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促使成员心理和行为逐渐与群体趋同,形成正确统一的意识形态,有效增强教育效度。

2.教育目标突出层次性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实现的过程,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预期设想。教育目标层次性在于,依据教育对象群体客观层次性以及教育对象个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规律,分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对象群体的客观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目标应当坚持层次性原则。 人的社会思想意识状况是由个体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所处位置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1即个体所拥有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其在社会阶层结构图式中所处位置,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必然存在层次性差异。因而,对不同阶层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设定理应有所区分,若一律用社会最高层次目标要求所有人而不考虑教育对象客观层次性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及认同。只有把社会总体目标与每个层次群体目标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与每个社会群体成员的切身体验及实际觉悟能力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因此,教育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教育对象群体特点,依据层次性原则,分层次设计目标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教育,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不同阶层群体具体目标设定要与社会总体目标根本要求保持一致,总体目标是群体目标发展的最高形式,任一特定群体目标都只是教育总目标链中的重要一环,各阶层群体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实现。其次,群体成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规律决定了教育目标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要实现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养从低层次的自我认知向高层次符合社会期望的品行转变。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实质上意味着个体的知、情、意、行等认知观念往往呈现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而人的自身认知发展规律是影响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2即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级上升的维度,个体的认知水平层次随认知复杂性增加而阶梯式地发展,在不同成长阶段对供给知识所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呈现序列性特征。具有不同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规律的个体组成了不同层次群体,同一群体成员的认知水平趋于同质。因此,教育目标要与群体所呈现的认知结构特点相匹配,就需要设定渐进式、有序化的阶梯型教育目标,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育对象的智力发展差异及其接受能力情况适时开展层次性教育,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群体逐渐达到社会所预期的目标。

3.教育内容强调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针对性,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13,因此,教育目标层次性原则以及教育对象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依据针对性。首先,教育内容设计要遵循教育目标层次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即社会只有以每个个体发展的内在差异性为前提,尊重人的内在需求,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作为社会活动中的群居动物,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呈现,教育内容的确立和运用要遵循教育目标层次性原则,依据教育目标具体要求编制与不同教育对象群体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满足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求,使其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等素养协调发展,逐步成为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期望的公民。其次,教育内容选择要针对教育对象群体的既有思想状况。“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4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其个性心理、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相对稳定、集中体现,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性质和方向。因此,教育内容选择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既有思想政治素养现状。教育对象既有思想政治素养状况影响其媒介选择和信息处理行为,同一教育对象群体成员心理和认知结构上的同质性决定了他们对同一教育内容的选择接受、关注角度、态度表达大体一致。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群体之间因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的异质性对同一教育内容反应存在差异。判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于能否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因此,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教育对象群体的共有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相契合,与群体成员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相符合。总而言之,要提升教育内容的精准度,就需要科学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群体既有思想实际,了解其对知识的判别、选择、内化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精准推送相关教育内容,切实提高教育内容针对性。

4.教育方法遵循适应性

教育方法适应性表现为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群体,实现方式方法的实际运用及成效应与教育诸要素相适契,真正达到教育应有效果。

首先,教育方法要适应环境变迁对群体结构的影响。恩格斯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5即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来源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由不同个体组成,当所处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群体成员心理特征、思想品质发生改变的同时必然使得群体共识产生分化,甚至会影响群体特征、状态及结构,促使原有群体分组或重新构成新的群体。同样,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必然也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教育对象群体随着群体成员思想特征的变化而调整或重组。因此,教育方法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动态性特征,与教育对象所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同辈群体环境保持同步推进的良性互动状态,与时俱进的选取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群体的教育方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需要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连接的纽带,对在双方之间建立特定关系形态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良好的和有利于交流、引导、教育的关系的确立。”[16即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构建良好关系,增强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和思想引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诸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教育实效。因此,在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下教育所传播的价值理念要能够为不同教育对象群体所认同、接受,就需要教育者必须坚持教育方法要与不同教育对象群体共有思想状况与接受特点选择相匹配,营造融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对象进入良好接受状态,推动教育活动有力实施。

三、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路径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需要以下几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分众化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达成,需要教育者能够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高位配置。为此,必须做好下述两项工作。其一,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理论研究。面对教育对象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教育者应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信念,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提高对构建分众化教育模式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强化对分众化理念内涵及外延,目标与原则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实施原则、保障手段及运行机制,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与分众化之间目标要求与实现手段的辩证关系,对比现有教育模式进一步明确分众化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实现的价值意蕴,科学分析及系统把握新时代教育对象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基于以上议题明确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理论结构,促使正确分众化教育理念形成。其二,自觉运用分众化思维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主体分众化教育理念的树立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能够将分众化思维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多元教育主体在明确教育过程中担负的应有育人职责之时,要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将分众化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诸要素设置中,有效推进教育目标设定层次化、教育内容编排精准化、教育方式选择合理化,实现全覆盖、全局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2.技术赋能群体精准定位,着力分众化教育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因此,探索与创新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模式,就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此,必须做好下述两项工作。其一,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实现教育对象群体精准细分。精准细分教育对象群体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突破传统样本分析的局限,以便找出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共同价值、共同需求的思想动态及情感交流的同质性。具体而言,通过运用协同过滤、分众分类、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以教育对象在互联网、各类终端设备的浏览记录、下载量为数据基础,整合受众需求内容信息资源,并根据思想状态、行为习惯、性格特点、气质倾向,兴趣喜好等指标进行分条、分类标签,通过构建受众内容需求模型实现教育对象在互联网虚拟在场形态的可视化、可量化呈现,在分析总结受众同质性的基础上精准分类教育群体,实现内容的精准供给。其次,基于教育对象群体细分,构建立体化、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教学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起点,旨在建立一个以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为导入,以教育对象群体细分指标为标准,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群体采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多层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分众化教育模式要始终围绕教育对象需求与满足的期望值,以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行为准则,以不同教育对象群体的差异性为诸要素设定的行动指南,以教育群体定位分类为手段,以精准化教育内容确立为根本,以专业化、定制化教育方式为实践支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要全面实现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育人功效就必须要完善制度保障。为此,必须着力于下述两项事务。其一,做好合理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需要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来呈现,通过考核获取其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升程度,将能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水平高低很难用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单一用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并不能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客观评价。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化、合理化考评机制,依据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化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群体对考核指标进行全方位、差异化设计,从家庭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等多角度实现多元化科学考核,考核结果为教育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提供支撑。其二,完善分众化教育模式动态调整机制。实际教学成效的检验不仅需要教学评价反馈机制,还要依据评价反馈建议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根据搜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内容资源库信息,对不切事宜的内容进行改善,为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支撑。另外,由于教育对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特征与行为取向,群体划分标准需要在反复多次的信息搜集和实际考察中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时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全方位的数据跟踪广泛搜集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变化并对教育群体划分标准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保障分众化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

[4] 张润枝.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化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5(2):6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6]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

[7] Newman,W.R.The future of the mass audience[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04.

[8] Alvin Toffler.future shock[M].New York:Random house,1970:241.

[9] 蓝江.回归生活: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的观念[J].求实,2002(10):47.

[10] 周福,蓝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

[12] 邓小平.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1978-04-22(1).

[13]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5.

[1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6.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2.

[16]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94.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生成逻辑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豫南山区特色农业推进路径研究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分析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
以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推进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