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本地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难点与策略
2024-06-25苏当
苏当
摘 要: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普遍存在项目与课程融合力度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专业型师资不足等实施难点。为此,高校应通过做好民族体育项目开发与融入设计工作、在校内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培训、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做法,提高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度,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162-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族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常见的有壮族的抛绣球、三人板鞋竞技,苗族的踩花山,侗族的抢花炮,瑶族的赛马、射箭、打陀螺,等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成为一种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是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高校应当肩负起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任,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本文在厘清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策略,以促进二者有效融合,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民族体育项目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高校通过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各民族体育文化,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积极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此外,高校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需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改良,创新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创新的机会,这对其未来适应行业岗位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很多项目具有普适性,集趣味性、健身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与节奏韵律,运动过程中需要全身肌肉、关节和骨骼配合,对肢体力量、柔韧度、灵敏度和协调性等均有增进作用,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促进民族体育项目传承
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既是体育课程创新发展的需求,也是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要求。校园传承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机遇,尤其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现代体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手段,为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高校发挥学术研究、教学推广和社会服务等作用,鼓励教师开展高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研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研究、传承与创新运用,使民族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二、当前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难点
(一)民族体育项目融入课程力度不足,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设计
民族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以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民族体育项目处于边缘地位。部分高校虽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但仅停留在书面计划中,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开展,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仅有少数学校开设了民族体育项目,而且项目形式不多,常见的有抛绣球、板鞋、舞龙等[1]。总体而言,目前广西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民族体育项目的力度较弱,具体存在设计不完善、内容单一、普及率低、缺乏鲜明特点等问题,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动作的训练上,未涉及其文化内涵、传统价值、技术结构等深层次内容,导致学生知识迁移效果不够理想。
(二)硬件设施不完善,阻碍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开展
民族体育项目通常需要有独特的场地和器材,比如高脚马、板鞋竞速、独竹漂等项目,都需要特定的器材和专门的场地。然而,由于资金缺乏、场地规划不合理等多种原因,不少广西高校没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导致这些项目难以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此外,高校运动场地及器材的配备标准多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在民族体育项目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这成为高校系统化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专业型师资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广西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相当一部分的教育者认为少数民族体育仅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将其融入高校并不能起到体育育人作用和功能[2],这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陈忠军[3]在研究中指出,我国高校部分公共体育课教师是跨专业、跨专项开展教学,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素养有待提高。汤文丽等[4]在研究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很难真正融入高校课堂最大原因之一是缺乏高质量的师资。这表明师资的配备是影响教师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高校体育教师待遇相对低一些,这导致民族体育专业人才的招聘具有难度,尤其是缺少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甚至出现一些体育专业人才外流的现象[5]。
三、广西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策略
(一)做好民族体育项目开发与融入设计工作,增加项目与课程的黏度
要解决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力度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教学需要挖掘、筛选各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对原有项目进行改良或开发新的项目,系统制订教学计划,增加项目与课程的黏度。对民族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挖掘、筛选,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既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开发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抢花炮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教学相融合,将其对抗性和竞技性融入篮球、足球等球类课程的准备活动中。另外,为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教师可以适当改进运动器材,将抢花炮的小铁环改为椭圆形的橡胶片,用花篮代替传统的花炮龛。这样既能适应学校场地,也能提高安全性。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本地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项目为设计目标。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选择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具特色的抢花炮、踩堂舞两个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四是合理运动负荷的原则。遵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要求,设计编订符合大学生运动负荷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五是延展性原则。所设计的民族体育项目要衔接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实现从体育课堂学习训练到课外日常体育锻炼与娱乐的延伸扩展。如抛绣球、打陀螺、高脚竞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教授运动技巧,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竞赛或社团活动。六是安全性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安全性高且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学的项目融入体育课程中,为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安全保障。
(二)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训练基地,提高项目教学与训练的质量
针对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应该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意见,合理布局校内场馆设施,开辟适合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场地,建设完善的民族体育基地。
例如,云南省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许多高校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等建有由云南省体育局、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认定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建有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挂牌成立的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6]广西也有一部分高校建设了民族体育基地,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和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建有自治区级珍珠球和陀螺培训基地2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崇左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河池学院建有独竹漂训练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训练提供了专门的场地。因此,目前有条件的已经开设民族体育课程的高校应该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训练基地,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基地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或者成立民族体育项目运动队在基地开展训练,为本地区的民族体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如果校内场地有限,可以与校外的机构、运动场馆等合作,共建民族体育教学基地。通过基地开展大量的训练,提高民族体育项目教学与训练的质量。
(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任,必须配套建设适应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应该开展较具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在选拔教师时要考察其学科背景与训练经历,用人标准适当向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倾斜。针对已上岗的体育课教师,要组织常态化教育培训,使其进一步充实民族体育项目专业知识,积累民族体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促进教师地缘式学习。如组织教师前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及盛行的地区考察学习,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节日活动等,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背景、社会氛围、文化内涵等,使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组织本校体育教师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学习、考察芦笙踩堂舞,与当地的苗族舞者共同学习,练习基本舞步,感受舞蹈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舞蹈表达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这样的地缘式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芦笙踩堂舞的专业了解程度,使其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技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其次,针对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技术动作、教学方法、比赛规则等方面。例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采用“现场观摩+项目研讨”、民族体育文化沙龙、民族体育社团活动、民族文化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体育教育专项培训,并通过“老带新”“结对子”等方式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民族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例如,设立民族体育教学成果奖,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将民族体育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
(四)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项目融入课程奠定基础
首先,从文化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强的教育导向作用。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尊重、传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氛围。例如,在校运会的开场表演中编排《侗族大歌》《笙歌乐舞》等节目;在“三月三”歌圩节开展射箭、高脚马、抛绣球、打陀螺等民族体育文化体验活动;成立“绣球社”“陀螺社”“踩堂舞社团”等民族体育社团,并定期开展训练和比赛活动。当学生受到浓厚的民族体育运动文化氛围熏陶、感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改变,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更加关注、理解和认同民族体育文化。
其次,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其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作为课程的外部环境,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如在校内体育场建设珍珠球馆、射箭馆,在公共电子屏滚动播放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各民族的体育项目宣传片、民族体育赛事等,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民族体育运动讯息,在校园网推送民族体育相关图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为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支撑。
最后,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体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项目是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会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从而在体育课程的民族体育项目学习中更加投入。如策划组织“少数民族体育主题文化节”活动,邀请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入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体育文化,进一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更加热爱本民族,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
综上所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融合的开放性教学,能够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朝辉,于野.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与构建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7,27(6):47-51.
[2]胡峻榕,高淦.“场域”视野下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融入广西高校体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17):76-79,83.
[3]陈忠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182-183.
[4]汤文丽,孙庆松,黄小龙.高校场域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践问题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1,8(13):138-142.
[5]王康锋,陈光福,覃盛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高校教育中的传承[J].德育研究,2019(11):43-44.
[6]白建华,李利娜.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3):118-121,12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东盟与广西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21KY14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