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4-06-25叶舒瑜王越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素质能力专业发展

叶舒瑜 王越

摘 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专业硕士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但当前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制度管理不够完善以及导师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需要从健全导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落实双导师制度、积极开展导师培训活动和践行师生共同体理念等方面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切实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024-04

专业型硕士学位是随时代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主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数激增和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亟待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专业型硕士发展的关键引路人,贯穿专业型硕士成长的整个过程。高质量的专业型硕士培养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如何促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培养单位需要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导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也需要明确自身必备素质,重视自身专业发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保障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逐渐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导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存在标准单一化、不够灵活等问题,培养单位普遍倾向于将导师的科研成果和资历作为选拔标准,而忽视了对导师指导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甚至缺乏对学科发展和差异性的考虑,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二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形式化,现行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制度不够健全,评价内容重科研轻指导,评价主体没有将行业专家和其他导师纳入其中,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度大多采取终身聘任制,造成导师“只上不下”的局面,导师的遴选制度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既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了导师的专业发展;三是尽管教育部强调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要采取“双导师”制度,但有些培养单位仍然采取单一的导师指导模式,不利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二)导师专业性不够强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专业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导师专业发展应是一项持续进行的系统工程。实际工作中,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但要带领人数众多的团队,还要承担行政职务或者校外兼职,导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最终形成“压榨式指导”和“放养式管理”培养方式;导师日常事务繁多,又会导致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相关培训活动,甚至对培训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反映出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存在专业情感较弱和专业理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高校的学术成果通常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紧密相连,导致很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倾向于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缺乏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沟通、对行业前景了解不深、相关领域知识储备不足,都会影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必备素质

(一)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相关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所表现出的专业道德修养[1]。良好的师德修养既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评判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强调研究生导师需要肩负起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使命,打造一支尽职尽责、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二)专业能力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秉承正确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研究生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反思能力。研究生教学能力是导师组织和实施研究生日常教学活动、指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规划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要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专业研究方法以及实践知识。管理能力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实现团队目标的能力。反思能力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方式等进行深入评估的能力,包括对教学的反思、对学术研究的反思、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反思等。

(三)指导能力

导师的指导能力是对研究生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是研究生导师角色必备的基本素养[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核心工作是根据培养目标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育成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了解培养目标,将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指导的核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性教学或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校内校外实践的指导。此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还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4]。

(四)科研能力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具备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保证。科研是不断发展的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保自身知识的前沿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和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立足于学科基础,时刻关注前沿动态,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才能对学科内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独到的个人见解,也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研究本学科的工作,产出科研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五)实践能力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形成。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形成实践意识,掌握实践技能和方法[5]。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丰富的工作岗位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也是推动专业型硕士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既要合理利用外部激励措施,又要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

(一)健全导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积极性

教育部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改变单一化的科研导向,将研究生的培养效果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基本都是执行同一套考核标准,导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的针对性不够强。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评价需要将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师风师德、行业经历以及研究生就业率纳入其中。

培养单位应合理确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岗位分类考核,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要求,着重考核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了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培养单位应吸纳校外合作单位、其他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导师的评价工作[6]。

另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评价结果也可作为奖励导师的标准之一。公平性和透明性是有效奖励机制的前提,高校应该避免“行政干预”,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并允许导师对评价结果提出申诉和异议。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多样化的奖励机制[7],充分考虑导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工作条件[8],丰富奖励形式。在制订多样化奖励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各导师在科研、教学以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差异,设置学术奖励、研究资金支持或学生指导津贴等,差异化的奖励机制更有助于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奖励类型可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比如,对积极履行职责的导师,可以提供与之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和奖金,体现对其工作的认可;在津贴补助等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如设立优秀导师荣誉奖项,定期举办表彰大会等。此外,高校应根据导师的反馈灵活调整和优化奖励方案,制订更有效的奖励机制,促进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落实双导师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落实双导师制度对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9]。校内导师通常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落实双导师制度能够整合高等教育和企业资源,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是落实双导师制度的关键[10]。

首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对积极主动合作的企业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高校也可派遣导师到企业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问题。双导师制度要求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为辅,应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与特长。高校与企业可建立交互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校内导师应主动与企业技术人才交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校外导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校内导师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传递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导师组内还可以形成“动态主副导师”模式[11],即根据不同的培养环节和主题,采取导师组长引领制度,提升校内外导师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其次,校企共建考核和遴选机制,校企应商讨并制订相应的考核措施。可采取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对双导师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导师则采取相应措施,如警告、取消导师聘用资格等。双导师制度除应明确不同导师的责任与权利,还应强化导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主张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12]。另外,科学的遴选标准是推动双导师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高校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双导师认定、聘用和薪酬标准,明确校内外导师在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企业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制订严格的选拔标准,提高校内外导师的准入门槛,以保障专业型硕士教育质量。

(三)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导师综合素质

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局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首先,各培养单位要完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机制和培训机制,明确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和参训导师的现实困境设置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13]。可通过建立完备的学校、院系、学科三级培训体系,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确保导师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其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要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与行业专家合作的项目等活动。在参加培训活动前,参训导师需要对自身的不足有深刻的了解,以及明确通过培训活动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培训过程中,参训导师应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产生新的经验和知识[14]。

最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依托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参与高校定期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15]、参加行业专家讲座,加强与学术界同行和资深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弥补知识空缺。同时,导师要学以致用,将在培训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四)践行师生共同体理念,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体概念最早由滕尼斯的社区引申而来,强调内部成员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开展活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型硕士的成长紧密关联,专业型硕士的成长是促进导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异质性能促进成员的发展[16],从这一角度而言,导师和研究生就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能够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17]。构建师生共同体,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获得新经验和启示,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合作共赢。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专业硕士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独立的个体,这就要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教育工作和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师在师生共同体中是学习合作者身份,应弱化管理者角色,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18],与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在解决内部资源分配和其他问题时,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和建议权,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其次,师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是实现师生共同体发展的关键。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应在深入分析师生目标的共同之处后,与专业型硕士共同制订学习愿景和目标,使用生动形象且具体的方式表达学习愿景,如告知学生需要一起攻克某个学术难题或建设某门精品线上课程,激发专业型硕士的学习动力。当师生学习目标和愿景达成一致时,双方将自觉靠拢,形成强大的合作动力。

最后,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共同体成员的综合素养。师生的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如座谈会、讲座、学术沙龙、组会等各种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要互相监督,关注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共同关注成长过程,相互评价,实现师生互动发展及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建璋,王曦.我国研究生导师师德规范建设内容及其路径优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Nvivo质性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1):94-101.

[2]隋译萱,刘栋,王冠.“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3(30):95-97.

[3]宋景东.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4).

[4]赵国宏,冯阳.四位一体: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发展路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70-75.

[5]朱祥龙,高尚,康仁科,等.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之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7,20(5):229-232.

[6]卢政.基于“师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评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0):22-26.

[7]梁炳辉,邓齐勇,廖克敏.问题与策略: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6):43-47.

[8]李海生.我国研究生院高校导师队伍现状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14-19.

[9]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66-70.

[10]李朋,李志扬.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纾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24):96-101.

[11]黄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共同体模式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7(12):71-74.

[12]张芳玲,赵晓红.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基于素质提升的视角[J].教育探索,2020(2):65-68.

[13]姚琳琳,王哲.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基于研究生院高校的实证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6):71-80.

[14]马英华.参与式培训中如何促进学习者参与[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49-51.

[15]申超,邢宇.如何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基于墨尔本大学的案例考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9):72-77.

[16]文秋芳,张虹.跨院系多语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外语界,2019(6):9-17.

[17]杨柳,徐锦芬.高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路径:以民族院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2):174-180+188.

[18]张栋辉.在线教育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4):53-56.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GY2022058)、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外语学科专项”“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研究”(22WYL002)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专业发展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创作性戏剧活动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