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本科心电图教学实践探索

2024-06-25李烁刘人宁罗卿泉钟元利何涛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医科心肌梗死教学改革

李烁 刘人宁 罗卿泉 钟元利 何涛

摘 要:心电图是医学本科教育阶段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其心电图表现是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亦是内科学——心血管内科部分的重要基础,但仍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及临床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故应加强学生心电图解读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并大力推进跨学科融合、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以进一步提升本科心电图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新医科;心电图教学;心肌梗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150-04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革新和跨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化,医学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医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的核心在于推动医学与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并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医学人才[1,2]。新医科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革新,它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局限,为医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3]进一步指明了新医科理念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中的关键作用。新医科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作为连接“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桥梁,新医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将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4]。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中,心电图是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亦是内科学——心血管内科部分的重要基础。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其心电图表现是医学本科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如何有效地传授心电图诊断技术,并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综合能力,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在新医科背景下进行本科心电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当前心肌梗死心电图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经典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教学中,教学流程通常包括理论讲授阶段、实践课阶段、考核阶段。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首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简要介绍心肌梗死的基本概念、病理生理学机制。随后,教师详细解析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包括与缺血相关的T波改变、损伤相关的ST段抬高以及坏死相关的病理性Q波的形成等。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展示心肌梗死的不同阶段(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陈旧期)和不同的发生部位(前壁、下壁、侧壁等)的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分析这些心电图中的典型改变。在实践课阶段,教师通过提供多份典型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提升学生识别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的能力。最后的考核阶段,教师安排心电图读图考核或相关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回顾,我们发现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传统的心电图教学往往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模式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忽略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往往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及临床思维训练不足

近年来,心电图的分析与诊断工作已逐渐融入临床决策过程,它不仅要求诊断者对心电波形进行精确解读,还强调诊断过程应紧密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临床信息。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较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临床环境,传统本科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而较少分配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在实践课上虽然借助多媒体等新技术并结合大量图例的方式授课,详细讲解各形态的心电图的知识点,但学生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了这些理论知识以通过考试,未能真正将心电图理论与实际心电图表现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心电图时,难以做出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心电图诊断。

如在教学中,当笔者在展示一份前半部分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半部分为心室颤动的心电图时,大部分学生忽略了病史中患者存在突发晕厥的情况,仅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而忽略了恶性心律失常部分。

(三)部分高校心电图教学缺失跨学科融合内容造成学生视野受限

受学科壁垒和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部分高校尤其是医学专科院校,传统的心电图教学理念更多体现的是学科独立性,易导致知识传授时缺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不同部分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往往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但在传统教学中较少涉及该部分内容,进而造成相关学科与心电图割裂,易造成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此外,心电信号在本质上是时间序列信号,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积极介入心电信号的自动分析,可在传统教学中并未涉及该部分内容,易导致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电图知识的视野受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术视野和职业发展潜力。

(四)思政教育部分有所缺失

新医科强调本学科知识、跨学科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这就要求在心电图教学部分必须更为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而在传统心肌梗死心电图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医德医风、人文关怀等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只关注于识别和解释心电图的特征,忽略就诊断结果与患者沟通,并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等医德医风方面的教育。导致缺少与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较难意识到该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

为提升教学成效,应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病例导向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可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或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课上时间,学生则可专注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互动式软件或小程序,如雨课堂[5]、智慧课堂光课堂、超星学习通等,通过发起课堂提问、课堂调查、发送弹幕等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亦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在此基础上,针对心电图教学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心电图解读技能教学,提升临床应用能力

心电图学习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准确阅读和分析心电图波形,并注意在分析过程中,将心电诊断与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建立包含真实临床病例的心电图图库,并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模拟临床环境,结合真实的临床案例,对患者的心电图开展诊断与分析,并融入更多的临床元素,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6],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案例讨论、对比分析、综合评估等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分析心电波形本身之外关注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余相关的临床检查信息,让学生依托真实病例,在对应的病情中观察系列心电图演变,理解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的过程对心电图的影响。在实际应用方面,教学团队还可组织模拟临床场景的心电图分析大赛,让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快速阅读心电图的能力。

此外,医学院还可以邀请临床医生或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与一线医生、专家学者的交流和学习,更深入地把握心电图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通过以上举措,学生可进一步掌握心电图判读技能,并更直观地理解心电图与临床实际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二)推进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亦是心电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心电图教学的改革应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为此,教学团队可重新梳理包括心肌梗死在内的心电图学与其余学科相联系的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新医科”要求,拓展课外知识并安排教学。如广西某医科大学就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分为:基础模块(包括心电图发展史)、“三波一段二间期”的形成原理与识别、进阶模块(涵盖相关基础知识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房室肥大心电图表现等)、高级模块(内科、急诊、重症医学等多学科相关疾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课外拓展模块等(如图1所示)。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渐进式的学习路径,结合教学模块和图库内容,可布置学生绘制概念图、思维导图[7]等,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序的认知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提炼要点、归纳总结等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

人才建设也是提升教学融合程度的抓手之一。因此,高校在组织教学团队时,可组建由心电图或临床医师及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旨在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心电图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和创新。在本科心电图教学内容部分,则可依托综合性教学团队的优势,开展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热点知识和技术教学,如将心肌梗死心电图自动诊断与时间序列信号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教学内容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推动心电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跨课题研究进程,加快本科心电图教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创新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

(三)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本科心电图教学中应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将其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如在模拟临床场景、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患者心理,并将提醒学生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关心患者感受,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能力、为人民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当患者经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时,教师可顺便提及作为医生,准确解读波形并及时通知相关临床科室进行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同时,教师也要强调,作为医务人员,即使面对心电图危急值时,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以专业的态度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病情,注意安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在本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作用应远超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可通过展示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以及对医学的坚守与热爱,向学生证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感,并善于终身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教学的创新实践

结合上述现状分析以及教学路径,笔者结合一次具体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教学实例,阐述其中的创新实践点。首先,在心肌梗死的理论教学部分,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所在科室录制的教学视频以及各线上学习平台里的学习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内容,并布置相应思考题。在课堂教学阶段,笔者首先引入了一例来自一位到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上腹痛患者的真实临床案例。该例中患者被初步考虑为“急性胃肠炎”。笔者展示该例后提出问题:“该患者应首先开展哪方面检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模拟的临床场景中通过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判断患者的诊疗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准确诊断病情,进而培养其临床思维。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见解后,笔者展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 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对该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过程。这种引入热点智能工具思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促使他们主动与自己的诊疗思路对比。随后笔者展示该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继续让学生分析病情,最终得到与患者上腹痛相关的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从而凸显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和开展跨学科综合诊断的必要性。

在思政教育方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中的角色和局限性,强调医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参考人工智能诊断思路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同时,笔者亦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对患者所提供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巧妙地达到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后,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根据在课堂上的互动小程序、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所收集到的课堂互动、学习难点,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建议等反馈情况,进一步对各项细节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传统的心电图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医学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应梳理、重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其跨学科视野,并深化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以期构建一个开放互动、跨学科性强和实践导向明确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医学新人。

参考文献

[1]钮晓音,郭晓奎.“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5):1-2.

[2]张林.加快新医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4):7-1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4]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98-102.

[5]孙允芹,衣志爽,许红芝.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2):91-92.

[6]于曼丽,白元,郭志福.基于案例的心电图教学联合网络平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08):84-85+103.

[7]叶胜,梁晓梅,陈务贤,等.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心律失常心电图的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养生,2023,23(22):1739-1742.

[8]左蔚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研究[J].广西教育,2021(35):70-71+111.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新医科心肌梗死教学改革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