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法治观的有效传播探析
2024-06-25陈珍
[摘要]法治观的培育和弘扬是法治中国的前提要义,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法治观与推动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有效传播法治观是人们树立法治观的前提条件,而传媒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新媒体的发展为传播法治观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运用新媒体对法治观进行有效传播是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法治观;新媒体;现代化;有效传播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探索有效传播法治观的路径,对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法治观是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形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变革,涵盖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生活城市化、思想多元化、文化人性化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异步性,是国家社会追求进步的方向。
(一)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石
处于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化包含众多维度,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现代化的人具有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特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进步的能力。社会是由人与人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编织而成,人的素质与能力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人的现代化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通过创新技术改革制度等方式为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人力动力。
(二)培育法治观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法律是治国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依托、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依法治国能够保障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运行,不因个人意志的改变而转移。法治观是进步的社会意识,树立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以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指导行动,推动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具体而言,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法治观,不断更新思想体系、增强认同感,为人的思想现代化提供理性引导,对人的行为起到合理约束作用,为实现法律与道德共同治理国家社会奠定基础。
二、有效传播法治观是培育法治观的前提
有效传播,广义上是指受传者能接收到所要传播的信息,理解和接受信息,受传者的接受程度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
(一)遵循传播客观规律,发挥主体导向
人的观念形成是基于自身认知范畴,在接收新信息后进行判断选择并重新组织整理的过程,因此在人的固有思维和价值体系中树立法治观是一个双重选择的复杂过程,需在传播各个环节紧密相扣、达成闭环。有效传播法治观,必须建立在传播主体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挥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传播主体要具备较强的传播能力和素质,对传播工作的任务目标有清晰认识,能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工具,能深刻理解内涵和外延、树立传播信念、把握传播导向;另一方面,要实现传播主体的身份转换,将受众转化为新的传播主体,通过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法治观深入群众。
(二)选择权威传播媒介,立足宣传使命
传播需要媒介,媒介对信息具有负载和传递功能,是将传播各要素连接起来的纽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传播技术和渠道不断拓展,法治观的传播同样需要广泛多元的媒介支持。选择传播媒介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传播法治观时应选择权威媒介、权威人士和权威平台,有助于在受众中形成客观准确的初印象;但部分传播平台媒介为迎合大众走向娱乐化、标签化、碎片化,失去了可信度和严肃性。权威性的媒介平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公信力以及覆盖域广等特点,同时宣传平台能明晰政治站位,立足时代使命,立足人民根本利益,担负起弘扬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重任,发挥媒介的真正职能和正面作用。[2]
(三)维护传播环境稳定,构建法治生态
传播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关注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形势,更要关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不可过度进行重复单一的宣传,以免造成反效果。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经过广泛的宣传,人们接触、认识、理解、思考并开展法治话题讨论,从个人到群体、从片面到全面,在接收与分析中逐步树立法治观和崇尚法治的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前对传播的舆论走向和效果作出预判并制定应对策略,维持传播环境的稳定秩序,贴近人民群众,保证和谐的表达与探讨环境。
三、新媒体是有效传播法治观的优质载体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快速便捷、交互性强和形式多样等特征,它能够满足人们发表观点、交流重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求,具有较为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新媒体技术提高信息传播即时性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基于计算机网络、广播网和电信网三个输送平台的媒体形态,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衍生出微信、微博、QQ、快手、抖音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新媒体因其便捷、及时的特点日益显现,导致人们使用新媒体工具的频次不断上升,其中浏览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普遍习惯。新媒体对法治观传播具有必然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信息传播与获取速度的要求增加,而新媒体的跨时空和无纸化优势满足了这一系列新的需求。新媒体具有生命力,随着技术的更新升级,宣传法治观的能力也将不断扩大。[3]
(二)新媒体语境实现信息传播互动性
在新媒体语境下,虚拟的网络空间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网民能够直接、不遮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基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信息系统技术,使人们在传播平台上不仅可以接收最新资讯,还能发表自己的原创观点。人们作为新媒体的使用主体具有创造力,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在平台媒介上自行开展交流讨论和传递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能简单拥有自己的发声平台,话语权与民主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能够对政府、社会和个人进行舆论监督,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正是法治观得到有效传播的目标之一。
(三)新媒体思维增强信息传播多元性
当前主流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百花齐放,信息容量大、实效强的互联网汇聚了众多观点。新媒体思维下,人们讨论公共事务和参政议政的形式也走向多样化,随着用户思维、流量思维的出现和变化,不同程度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多元性。法治观的宣传,同样可以学习新媒体思维,从一个选题开始,立足现实和热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兴趣;在推行政策过程中挖掘宣传亮点,坚持发声的同时对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解答,保证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方向;同时关注自媒体的传播趋势,了解掌握传播特点,扩大传播空间,加强公共沟通。
四、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法治观的主要策略
法治观的传播需要立足于时代大背景,正视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价值,将法治观广泛且有效的传播,实现弘扬法治观的目标。
(一)深刻理解法治内核,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律至上的理念思想和意识,正确的法治观念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平等观、权利观、理性意识等。新媒体是工具、是手段,使用新媒体传播法治观的主力队伍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本领,承担好掌舵者的责任和担当。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各项新媒体技术,具备文字编辑、图像美工、音频视频剪辑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熟悉操作程序,运用得当,能最大化最优化地将法治观与现实结合,以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受众的接受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在弘扬和传播法治观时,要正确理解法治内涵,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审核,把握好宣传力度和方向,将法治文明、法治意识、法治思想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法治栏目、法治论坛、法治话题等方式传播出去;同时也要加强宣传队伍培训,规范团队行为,注重内部管理,凝聚团结意识,全面升级人员法治素质和普法能力。
(二)立足新媒体用户端,解决培育现实困境
法治观的传播离不开庞大的新媒体用户群体,坚持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生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当前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为青年,该群体表现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等特点,因此在传播法治观时应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兴趣爱好以及特定领域,以实现有效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平面化的特征,信息呈现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人们通过浏览电子文字信息了解身边事、国家事、世界事。法治观的推广与普及虽然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客观规律,切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需致力于宣传工作的深化,社会氛围的营造,以及民众基础的坚实构建。我们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有能力实现自我解放,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
(三)充分认识运营规则,强化媒体联动效应
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前提是对新媒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谓的认识新媒体不单单是从概念上理解,更要从实际操作当中进行体验。短视频、直播多涉及运营,旨在探索市场趋势或流量关键,常与利益相关或处于竞争状态。各大平台的传播内容选择上大致保持主题突出、通俗易懂、围绕时事热点等方面,因此法治观传播不可照本宣科,要有所侧重或者集中在案例佐证,有实例的情况下宣传法治思想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同时不可唯新媒体论,要最大范围地联合各种传播媒介,发挥联动效应,平衡利益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传播环境,在调整中达到动态平衡,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地域区域并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开展宣传工作,建立多层次新媒体有效传播体系,打造良好平台形象,保证全方位信息畅通。
(四)加强规范网络监督,优化风险应对机制
新媒体传播法治观通过数字网络进行,网络空间虚拟性强,因此网络攻击、网络谣言等网络风险需要进行监督管制。一方面,通过实名制等方式,加强网络言论的责任制,教育引导新媒体工具用户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坚定信念指导行动。另一方面,采取外部监督,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世界的原则底线以及不可触碰的红线。
法治观的传播必须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甚至是教训,在出现危机中寻求解决方法,总结处理经验形成化解风险的策略指南;同时,政府必须为有效传播法治观采取行动,通过宏观调控提供物质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宣传力度上的把握与精神上的指导。针对新媒体传播中的急难问题,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能力,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工作。
五、结语
法治观的内在发展是一个关键点,随着我国人民的素质日益提高,对时事的关注度增加,对法治观也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并发表不同言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法治观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因此要对法治观进行完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为法治观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个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1).
[2]丁胜军,万静.新媒体法治宣传教育的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J].新闻时间,2023(8):26-28.
[3]侯金亮.功能主义视域下新媒体法治传播的内容构成、困境及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22(12):8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项目名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J2023XZB011)
作者简介:陈珍(1991.12-),女,汉族,福建罗源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