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序格局”概念定义的新尝试

2024-06-25秦天柱

秦智 2024年6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公共性

[摘要]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比喻方式,没有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本文在与团体格局的对比中定义概念,又根据现实进行扩展,提炼了“私人与公共、关系与独立、差序与平等”三组对立概念,总结出“私人性”“公共性”二个核心概念,揭示了差序格局存在的现实合法性,有力地拓展了差序格局理论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私人性;公共性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4

一、问题的提出

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已经七十多年了,但差序格局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由于费先生采用的是比喻方式,没有精确定义,虽然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却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分歧。不少学者指责差序格局过时了,不能解释现实社会,甚至更是出现了全盘否定差序格局的主张,如苏力认为差序格局理论“很难具有作为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学术潜能”[1]。

本人认为,根源在于差序格局概念缺乏精确的定义。当然,精确定义很可能是作茧自缚,既丧失了形象的生动性,又不利于扩展。费先生也说,“文章不能直写,背后都有东西的,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的人就懂了”[2]。可比喻虽好,却不能让多数人明白;定义虽然有毛病,但精确的定义、明确的概念是逻辑推演的前提、知识普及的必要途径。

二、比喻与定义

费先生认为差序格局是“亲属的模式”[3],这就类似“下定义”,只是局限性太强。陈俊杰、陈震就指出,“单纯儒家经典上的伦理”无法解释中国人生活的复杂性,中国人关系的差序性包括“伦理、情感与利益”三个维度[4]。肖瑛也认为,“伦理的差序格局已蜕变为高度理性化和工具化的新差序格局”[5]。

学界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论述,从血缘、姻缘、地缘,到“伦理、情感与利益”、最后到“高度理性化和工具化”。差序格局内容能持续扩展,得益于费先生的“水波纹”比喻。比喻虽不精确,但优势在于延展:“推”的形式不变,但内容却能不断延伸;内容是中国社会的关系,形式就是水波纹。

但水波纹毕竟只是形式,如果差序格局仅仅意味着水波纹,那它与金字塔结构、现代科层制又有何区别?差序不同于等级,从文字上分析,差是差异、等差,序是序列、秩序,差序应该是差异的有序排列,等级只是差序的特例。金字塔结构其实就是立起来的水波纹,团体格局的典型形式应该是圆桌式。

再说,定义要求严密、精确,如果听任内容无限扩展,那对差序格局的定义也就无从谈起。比喻的过分延展可能曲解本意,但延展到哪里总是争论不休,这是比喻本身的缺陷,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缺陷。好在费先生除比喻之外,还用团体格局做了对比说明,这让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对差序格局进行定义。

三、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费先生认为,“西方‘社会关系的一般模式是‘成员平等”,而这正与差序格局的差序、等级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社会注重普遍性的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而中国社会则是差异化地对待,没有什么普遍的标准,一切都要根据对象和自己的关系来决定。

费先生认为,西方平等的观点产生于对神的追求,正是因为神的崇高,“每个个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为了要贯彻平等的观念,基督教不惜否定“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6]。可见,团体格局的特点是以神为中心,否认了私人的联系,导致人与人的隔离,独立、自由的个人最终导致平等观念的产生。

以神为中心正好与以己为中心对立。从水波纹比喻来看,费先生的差序格局就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根据关系上远近亲疏的差别,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社会格局。以己为中心导致人与人个别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由私人联系的网络组成,不同的关系最终导致不平等的差序对待。

综上所述,费先生差序格局的三大要素是以已为中心、人与人相互联系、彼此间差序对待,团体格局的三大要素是以神为中心、人与人相互独立、彼此间平等对待。三大要素外部对立、内部关联,已与神是中心,差序与平等是结果,独立与平等是特色,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私人性与公共性

但这些严格按照费先生乡土社会定义的概念,解释力并不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概念,不能固守于中国乡土社会,只有对概念进行扩展,才能解释各种现实社会。其实,费先生并没有固守血缘、伦理假设,而是扩展到了“地缘”,但问题是扩展的界限何在?

费先生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中心是已和神,但已为中心只是一种心理意识,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人人为中心。西方文化逐渐从神为中心向人为中心转移,社会也越来越世俗化,再谈“神为中心”也多少有点不合现实。

费先生以已为中心的社会格局观点,学界争议较多。如张江华所说,“人人都以己为中心的社群,经过‘个人组织化,整合为以某个‘卡里斯玛似的个人为中心,就成为一种实体化的社会组织。”[7]如果将“己”修正为“个人”,就不存在把自己放在等级中心的问题,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论述也能统一。以某个个人为中心的“私人性”,并非完全排除他人,其实质是私人间的互助、互惠关系。差序格局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这种私人间的相互依赖。

费先生认为,“团体是一种超个人的实在,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控制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不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6]可见,团体格局的中心不仅可以是神、上帝,还可以是关系、力量和共同意志等精神理念,这是一种个人对团体的“公共关系”,是个人对团体、公共精神的依赖。

许多学者认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最接近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概念。但“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概念更为具体、针对性更强,更能体现两种格局的差异,是区分两种格局最好的界限。个人对于私人与团体的依赖,是人生存的本能,也是两种格局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五、理想与现实

但私人性与公共性不是截然分开,而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明显的私人性,但也不乏公共性,《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古代的天下、文明、国家、社稷等,都是公共性概念;以己为中心是人的天然本性,但一个国家的建立,民族的联合,就是要将自我的个人团结起来,势必要宣扬一种共同精神、团体意识,任何社会没有公共性都不能成在。

任何社会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尤其是家国体制的中国。中国古代推崇的“和而不同”,就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一致,“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就是按照家的模式建立国家。西方社会也有私人性,个人主义、私人财产权、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私人假设”等都是例证。人天然地会对自己亲近的人采用特殊的对待方式,只不过西方人更重视团体的规则、理念,习惯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截然分开,较少出现私人性干涉公共性的问题。

形式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因公义、制度、能力而产生的亲疏远近的“差序形式”不能算作差序格局。如金字塔结构、科层制都是等级制度,但现代科层制却是一种理性化社会价值观主导的、排除私人感情的组织,它的形式是差序格局的,但内容却是团体格局的。而中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许多组织尽管形式上已现代化,但运行机制依然还是内部“圈子”。可见,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仅可以外部“并存”,还可以内部“渗透”。看不到这点,就容易把差序格局等同于乡土社会,费先生早就说了,“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6]。

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差序格局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许多学者都指出“水波纹”比喻与西方“多重同心圆”说极为相似,认为差序格局理论具有西方学术渊源。差序格局的普遍适用性在于人类自然情感,差异化是人的生物本能,差序化是差异的组织化、秩序化、是社会规范的产物。每个人都有差序意识,但这是个体的、心理的、不稳定的,只有在社会统一规范下才会形成稳定的差序格局。己为中心、血缘关系同样是人的本能和自然倾向,但领袖为中心、关系本位则是社会规范和整合后的产物。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实质是一种基于人的原始本能的“差序意识”整合而成的社会格局。

所以说,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并不完全是传统与现代、自私与无私、中国与西方的差别,更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别,“乡土中国”只是差序格局近似的原型,是私与公在规模小而孤立的简单社会内的统一。私人、联系、差序是现实,是本能;公共、独立、平等是理想,是追求;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前进。

六、结语

费先生虽然没有严格定义差序格局,但却用了团体格局作对照说明。本文在两个格局的对比中,确定了彼此的含义,定义了对立的三大要素。但费先生的对比说明范围过于狭窄,修正后的差序格局三大要素为以某个私人为中心、人与人相互联系、彼此间差序对待,团体格局的三大要素为以某种公共理念为中心、人与人相互独立、彼此间平等对待。由此提炼出“私人与公共、关系与独立、差序与平等”三组对立概念,其中“私人性”和“公共性”是核心,起源于私人依赖与团体依赖,归结于现实与理想的差别。

但明确的定义会丧失概念的活力,普遍性的概念也有时代的局限。费先生差序格局理论的特色就在于变化性和伸缩性,“水波纹”的比喻给人以动态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推”字,反映了中国思维方式动态化特点。中国对立的概念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两种格局渗透的动态化解释体系,更能适应变化的现实社会。

另外,一步步分解、抽象和概括,抛弃一切非必要和非主流的因素,把模型、比喻简化为概念,可能会丧失内涵的丰富性,让理论离现实越来越远。所以,定义概念后并不能完全抛弃差序格局模型和“水波纹”比喻,应不时回顾、适时修正,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苏力.较真“差序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1):90-100.

[2]张冠生.费孝通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606.

[3]张江华.“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菲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J].社会,2015(4):141-165.

[4]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8(1):197-204.

[5]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J].探索与争鸣,2014(6):48-54.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52-53.

[7]张江华.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社会,2010,30(5):1-24.

作者简介:秦天柱(1969.2-),男,汉族,湖北石首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与思维方式研究。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G20经济体创新能力差序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情景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