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4-06-25德吉措姆索朗德吉

秦智 2024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德吉措姆 索朗德吉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西藏作为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其高职院校在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为此,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与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西藏高职院校;协同育人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19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与必要性

(一)意义

1.协同合作,共享优势

为了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紧密协作、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两者之间存在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合作潜力,通过相互之间的整合,能够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产生正面促进作用;利用各自专长打造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在思想教育还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上都能起到“1+1>2”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精准、更科学的教育引导。

2.互补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辅导员通常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而专业课教师则专注于学术知识的传授,二者的协同合作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全方位育人,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育手段,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共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讲授,还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民族文化传承等。这样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环境;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不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必要性

1.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课程思政”的理念顺应这一需求,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渠道,并将其融入知识传授、经验分享和活动参与的各个环节。通过第二课堂和课程教学,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等爱国主义精神,巩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基础,推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与转变,满足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1]。

2.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途径

“课程思政”改革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核心,致力于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基本任务,二者的结合满足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学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而且对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模式的具体要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中阐述了“三全育人”的理念,涵盖了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意见中强调了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2]。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服务之中,其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能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经常性联系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缺乏和学生深度交流,课程思政效果不佳。因此,二者协同可以互补不足,推动思政教育专业化发展;同时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拓宽思政教育范围。专业教师与学生交流少,难以把握学生需求,协同育人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使思政教育更准确、更深入;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框架,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传输思政知识,能构建全面深入的思政教育系统[3]。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协同育人认知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职责仅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则是传授专业知识,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导致在协同育人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其次,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执行程度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

(二)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不足

由于对协同育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部分高校可能未能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忽视了平台对于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性。此外,缺乏明确的机制和平台来组织合作项目,缺少统一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导致教师和辅导员的参与度不高;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如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可能限制了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资源投入的不足,一些高校可能未能充分投入资源,限制了合作交流平台的发展数量和质量。

(三)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专业课教师往往不积极参与育人工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的评价体系所导致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推进,甚至可能导致工作混乱;缺少专业的考核标准,使得评估协同育人成效变得困难,也难以对参与者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缺少对工作过程的监督,难以确保各方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行事,也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缺少对结果的考核,使得难以判断协同育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也难以对参与者进行公正的评价和激励。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谋求思想协同,推动全员育人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应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这不仅是工作任务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双方在教育目标上形成共识,在培养对象上找到共性,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发现交叉点,共同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需在教育思想上下功夫,共同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地位,以此作为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重要指导思想。双方应明确各自的定位、职责,构建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机制,以及全员参与育人的框架体系,力求达到育人效果的倍增;比如开展“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的研讨会,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或在辅导员工作中渗入专业教育内容,又或是在专业课教师考评体系中增加“班主任工作”的评估指标等,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育人平台,协同助力成长

1.借助线上平台,实施混合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利用这些工具搭建线上平台,由专业课教师负责专题授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辅导员积极参与教学,运用思政理论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打造集实体教学、网络资源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思政网络课程的补充,构建全面的学生思政教育资源体系,增强育人效果。

2.创新特色课程,打造“四史”学习平台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积极推动“四史”网络学习,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联合备课,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清华在线等教育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并在线下进行研讨、答疑和辨析。此外,思政部和学生处联合举办以校园红色景点为主题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构建融合共通的教育格局,共同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在网络和实践中都能够学好“四史”教育[4]。

3.革新评价体系,强化反馈提升

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辅导员参与学生的专业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更具实效性。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而辅导员则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推行日常积分制度,让学生积累日常表现积分,在奖学金评定和各类评优活动中与课业成绩并列考虑;通过建立标准化、程序化的考评体系,既确保教学秩序井然,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共筑多元共治,协同育人成才

1.打通部门壁垒,促进协同教育

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各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形成联动机制,实现教书、育人、管理的有机结合。从全局出发,加强协作,使育人工作涵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有方面,全校上下共同参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人。

2.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整合改革,实现育人目标

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打造“思政教育”示范课程,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主导,协同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常态化应用集体备课机制;同时,教研室主任与思政教师保持紧密沟通,共同钻研思政课程教学。推行电子备课资源共享,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形成教学合力,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深挖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工匠精神、时代楷模、行业先锋等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爱国守信等优良素质[5]。

3.开展社会实践,提升育人实效

社会实践作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企业实习、科技创新等活动,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项目。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效果,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至关重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通过谋求思想协同、构建育人平台、共筑多元共治等途径形成育人合力,齐心协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华,张新惠,静行,等.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101-103.

[2]李远庆,陈晓萍,张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 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4):129-132.

[3]刘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3-65.

[4]袁晓慧.“四史”教育融入西藏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大学,2023(33):185-188.

[5]马云天,石罗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基于“课程思政”视角[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5):89-91.

基金项目: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成果,项目名称:“课程思政”视域下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2YBKT-03)

作者简介:德吉措姆(1983.12-),女,藏族,西藏拉萨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索朗德吉(1993.4-),女,藏族,西藏拉萨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