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学科育人意识及落实育人路径的几点建议
2024-06-25何永进郑文昌
何永进 郑文昌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化学学科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学习,挖掘化学实验和教材的育人功能价值,以期使学科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化学学科;育人意识;实施路径;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8-0069-03
“学科育人”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汇,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目前,学科育人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近几年中高考试题在命题上也融入了思政等育人元素,对中学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对于中高考试题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等高频考点,课堂教学中还是多以习题讲练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固化的说教、讲练方式只是在做“育人”的表面文章,其实质还是以“育分”为主要目的。其实学科育人是一种超越具体知识层面的价值浸润,属于隐性的文化熏陶,只凭教师讲是不行的,应由学生在文化场域下自发生成。本文针对中学化学学科育人的困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育分”向“育人”转化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学科育人意识
目前,化学教师育人观念的滞后是阻碍思政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首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化学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化学课,讲好化学知识,而思政教育应该是政治教师的任务;甚至有的化学教师直接指出,在化学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会挤占教学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二是部分化学教师将化学知识、能力与学科内涵、价值相剥离,片面地追求学生应试技能的提升,弱化化学学科的人文属性和育人价值[1]。针对上面的问题,教师必须端正教学观,积极挖掘和发现化学知识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一)加强培训,树立学科育人观
化学教师是化学学科育人的重要角色,化学学科育人的实效取决于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际行动。化学学科育人讲究“知行合一”,化学教师只有在“知”的层面理解、认同,才可能在“行”的层面贯彻、执行。如果化学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提高了,就会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主动发掘学科育人的功能价值,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等环节落实育人目标。在大部分学校强调“育分”而淡化“育人”的应试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逐步让教师树立学科育人的教学观。每年,教师都会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但涉及学科育人或学科思政培训的内容很少,有必要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培训。如可在教师公需课及职务培训中添加一些学科育人的知识指导或思政教育,让教师了解中国基本国情、政策制度变革、国际形势发展背景下的化学科学发展状况,厘清不同地区、国家和科学家在化学研究中所折射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倾向,以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和立德树人的能力[2]。
(二)自主学习,开阔学科育人视野
除了参加自上而下的培训学习,教师还应自主学习,以拓宽自身学科育人的视野。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国务院及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育文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向,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这有利于教师将化学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深刻理解“培养怎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还可以阅读关于学科育人的文章,了解更多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这对触动教师育人灵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自主学习,可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育人不同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一个耳濡目染、熏陶渗透的过程;知道育人过程有时还要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参与问题的解决,如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进行小专题讨论或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把育人落到实处。
二、落实学科育人路径
(一)挖掘化学实验的育人功能价值
中学阶段学生所进行的化学实验是基于教学意义的仿真实验,尽管不具备科学意义的发现探究价值,但是它简洁有效地模拟了物质发现和制备的过程,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生在手、 脑并用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进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领会化学学科特有的认识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的思想和方法[3],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功能。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实践。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时强调,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反对伪科学的科学精神[4]。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5];尊重客观事实,有实证意识,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往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来制备Al(OH)3 ,再把生成的沉淀分成两份,在两份沉淀中分别加入盐酸与氢氧化钠来探究Al(OH)3的两性。学生在进行实验汇报时,发现了意外的实验现象。有的学生往氢氧化铝的浑浊液中滴加盐酸时发现试管中出现了大量白烟;有的学生发现开始滴加盐酸时氢氧化铝不溶解;有的学生发现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铝不溶解反而增多[6]。这些意外的实验现象,虽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但教师不能对其避而不谈,应先表扬学生观察细微,再引导学生从制备Al(OH)3的过程中氨水是加多了或是加少了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化学实验中控制量的重要性。在学生发现意外的实验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分析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再次进行实验验证,以此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寻求实证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化学分组实验蕴含着育人的功能价值,但现实中很多分组实验流于形式,大多时候是一个学生在操作,其他学生袖手旁观,甚至若无其事。分组实验要有分工合作,有主操作的、有辅助的、有观察记录数据的,特别是对于一个较复杂的探究实验,大家必须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实验成功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熟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例如,试剂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要倒放,迁移到生活中,打开热水瓶盖或打开锅盖时,也要将其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正放时弄脏盖子进而弄脏开水或饭菜;在通风橱中做实验,可以联系厨房煤气泄漏时的处理;从实验室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从铁片在纯氧中不易燃烧而铁丝、铁粉在纯氧中易燃烧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粉厂的面粉存在安全隐患,须严禁烟火;在氢气的验纯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厨房煤气泄漏后,为什么不能马上打开电灯开关、排气扇或抽风机;等等。从化学实验的安全联系到工作生活及生产的安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挖掘教材知识的育人功能价值
(1)利用化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每一项科学研究成果的获得,都是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有着严谨、质疑、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科学研究者,在不断地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科学成果的获取过程,往往蕴含着可贵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成果知识的学习与科学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栏目“科学史话”,介绍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行星式”模型、玻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和“现代电子云”模型,并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体验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修正、完善的过程,体会理论的暂时性,认识到科学理论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科学始终经历着推翻与革新。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包含了假设、实验、建模等研究方法,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证意识及构建思维模型,有利于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和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
(2)利用教材附录及各栏目中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以“附录”方式呈现的化学安全知识主要有“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思考与讨论”栏目)、“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资料卡片”栏目)、“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信息搜索”栏目)、“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对自来水厂水中的氯离子等微粒进行检测分析,确保自来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化学与职业”栏目)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附录或栏目中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刊、撰写科学小论文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结合附录中的“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注意安全及实验后对实验药品进行处理;在讲“硫及其化合物”时,可以结合栏目中的“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可以通过测酸雨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利用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培养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7]教材是师生使用的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教学和学习载体,有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我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很好的育人资源。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在绪言中回顾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宋应星、侯德榜、波义耳、拉瓦锡等人的贡献,列举了我国古今在化学方面的尝试与创举。教材各栏目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切入我国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钠及其化合物”时,可以联系“科学史话”栏目介绍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并按下面的思路设计PPT或小视频切入教学:①从洋碱之痛到扬眉吐气。介绍旧中国的企业花高价从国外购买纯碱,民族化工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解密“索尔维制碱法”,介绍侯德榜经过五年探索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向世界公布制碱技术,打破洋碱垄断地位[8]。此环节给学生传递了实业兴邦的爱国情怀。②自创“侯氏制碱法”。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德榜率领西迁的员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川西地区盐卤浓度低,为了降低成本,侯德榜对原有的制碱法(氨碱法)进行了改进,经过几百次的试验,将“索尔维制碱法”与合成氨法相结合创立了“侯氏制碱法”[9]。此环节渗透了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和艰苦创业的精神。③联系当前,激发爱国热情。联系我国“芯之痛”等卡脖子的科技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实现育人目标。
学科育人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它是更深层面上的高质量教学改革。只有学科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了,才能在学科教学中主动探索育人的实践路径,把学科育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 参 考 文 献 ]
[1][2] 陈仕功,孙重阳.化学学科思政教育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21):10-12.
[3] 辛本春,毕华林.化学实验育人价值分析及能力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2022(合刊2):36-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 郑文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课堂“意外”绽放异彩:记“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3(1):40-41.
[7] 周业虹.简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的思政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10):38-42.
[8][9] 侯德榜.制碱工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