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教学模式路径研究
2024-06-25滕芳柳静
滕芳 柳静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干课程。文章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职业特点,构建符合国家政策、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高职语文;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重要性正在被弱化
由于国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制定专门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教学体系建立时侧重点各有不同。事实上,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文理兼修的基础性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都是其他课程无法兼顾的。然而,现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正在被弱化,高职院校只有对语文教学进行精准定位,才能发挥它在学生思政素质培养上的优势。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创新性不够
目前,很多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够,仍然在沿用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提高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从而陷于“不被重视—不创新—不被重视”的恶性循环。
(三)与专业结合不够,重理论轻实践
不同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够清晰,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专业课程没有很好地相融相通,在教学内容选择、课堂环节设计、课后作业布置时,对实践操作考虑不足,脱离了职业教育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办学特点。
二、“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一)国家层面
课程建设应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不例外。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鉴于以上文件的要求,加上大学语文课程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高职院校必须将文化传承纳入语文教学体系。
(二)行业层面
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与行业发展紧密连接,大学语文要想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就要研究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铁路行业为例,2020年8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出台《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铁路产业队伍。由此可知,铁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某一项专业技术,而是德技并修、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专业层面
大学语文教学要想符合企业需求,教师必须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出与本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内容和备课的依据。以笔者执教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与大学语文课程联系最紧密的职业能力是“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增加能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教学模式实现路径
笔者在充分研究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以铁路行业为主)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的情况下,构建了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价值塑造+职业能力”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旨在以诗文经典为载体,以文化传承为基础,以价值塑造为重点,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和奉献者。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使其更具针对性
以笔者执教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大学语文共计30学时,采取模块化教学,依据国情、行情、校情和学情将教学内容重构为家国情怀、正心修身、工匠之魂、人间至情、世间唯美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课文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根据地域、行业特色、学生要求,设置了湖湘红色之旅、演讲基础、铁路公文写作、有效沟通和书院之旅五个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实现职业能力,又能实现文化传承,兼具价值塑造,如表1所示。
(二)立足学情提炼思政元素,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制定一个思政教学总目标,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这个总目标。教师可以“品诗文经典,修强国之技”为教学总目标,从溯源、修身、强技、塑美四个维度,以家国情怀、正心修身、工匠之魂、人间至情和世间唯美为主线,促使学生追根溯源,发扬传统文化之魂。
第二,在教学总目标引领下,教师需提炼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攻克天险》以“天佑精神咏流传”为目标,教师从“了解天佑事迹—分析天佑形象—揭示天佑精神—提高职业认识”四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让学生了解天佑事迹、认识天佑形象、发扬天佑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
第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诗文经典为载体、文化传承为基础、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普通话测试、经典诵读大赛、诗歌创作等活动,利用各类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实施“诵—析—融—行—润”层层递进的五个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达到育人效果。
(三)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第一,制订学期阅读计划。在学期之初,教师要求学生制订定学期阅读计划,通过“教师指定+学生自选”的模式确定阅读书籍,教师不定期进行检查,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第二,设置“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环节。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邀请三到四名学生上台进行经典诵读,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其目的在于传承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增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除了演讲基础、有效沟通、铁路应用文写作等固定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在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外实践基地。为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书院打卡课外实践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依托系列比赛,做到“以赛促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依据职业需求优化课程评价,突出实践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师应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将课外实践纳入课程评价,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学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测试占40%,平时成绩包含经典诵读、书院打卡、课堂表现等,期末成绩则以线上考试为主,课程评价方式如表2所示。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品读诗文经典,重塑人格品质,强化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成长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潘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9(21).
[2]丁爽.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1(4).
[3]于雪筠.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J].语文课堂,2022(3).
[4]宓小香.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J].中国科技论文,2021(1).
[5]李丛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人文之友,2020(3).
[6]金红华.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以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基金项目: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实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TYYA2022-01。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