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三位一体”路径
2024-06-25刘裕舸唐彬峰
刘裕舸 唐彬峰
摘 要:国家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对乡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乡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的难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根据相关政策精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协同合作为机制,以服务保障为手段,通过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跨学科服务保障和人才培养、基层乡村社区参与的“三位一体”路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乡村振兴;教育科技创新;跨学科合作;基层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084-05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这些政策为广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因此,广西发布了美丽乡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广西乡村的全面振兴[1]。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广西乡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乡村发展仍面临人才短缺的难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广西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根据相关政策精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关键力量[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农村人才培养、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人才应既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又具备服务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综合素养,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而“双师型”教师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结合乡村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适应乡村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3]。
其次,是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一是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双师型”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产业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方案,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发挥服务保障作用,“双师型”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方法,可以为乡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乡村社区的文明进步,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三是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双师型”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平台,能为乡村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3]。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后,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指导。例如,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双师型”教师应占学校专任教师的50%以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都提出高校要加强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4]。广西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布了《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此规划重点在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以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5]。高职院校以相关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政策为依据,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指导方向,使他们能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难题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才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培养工作,而在实践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资格等级结构不够均衡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群体的年轻化现象日益显著。虽然年轻教师能够给队伍建设带来活力,但他们通常缺乏必要的行业实践经验和成熟的教学技巧,这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大挑战。在职称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低职称化趋势,由于这种职称结构的偏差,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8—2021年广西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层级人数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总数为153人,中级“双师型”教师总数为846人,初级“双师型”教师总数为3 897人[6-9]。以上数据表明,取得高级“双师”资格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而大部分教师仅取得初级“双师”资格,“双师”资格等级结构不合理。
(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中,有一部分由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转岗而来。高职院校引进的这些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但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素养上存在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双师型”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往往缺乏持续学习和提升能力的动力和机会,难以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10],难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向农业领域转化知识和推广技术,也就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创新需求。
(三)激励机制有待优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涉农领域“双师型”教师方面缺少具体的政策指导和科学规划,致使招聘、考核和激励措施缺乏对农业实务技能的特殊重视。招聘渠道不畅和标准不一很难吸引具备实际农业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的优秀教师。教师质量的参差不齐削弱了教师团队在农业知识传递和现代技术推广方面的整体效率。另外,考核评价体系的缺陷导致“双师型”教师在提高农业教学和实践技能方面没有清晰的指引和必要的支持,不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削弱了他们运用农业技术和普及知识的主动性。另外,现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没有针对农业领域的特定需求进行制订,例如,推广农业创新技术和参与乡村实践项目的努力往往被忽视,被排除在评价和激励考核的项目内容之外,进一步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三位一体”路径
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可构建一个结合科研成果应用、跨学科服务保障和人才培养、基层社区参与的“三位一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一)在乡村振兴中推广运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双师型”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两个方面。
一是科研成果转化。“双师型”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和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教师应结合乡村产业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开展知识转化活动。首先,“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运用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构建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智慧教育等平台和系统,提高乡村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柳州市科技局和柳城县伏虎农场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智慧茶场示范园,实现了茶场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了茶场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乡村产业实践,提高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了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可设计和实施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致富培训等,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专家资源能够更好地为乡镇企业员工和群众所用。
二是技术服务推广。“双师型”教师将其掌握的先进专业技术和创新方法推广到乡村产业领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指导。首先,教师根据乡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症结,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实践基础,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活动,如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展示、交流等活动(智慧茶场示范基地展示、智慧农田管理推介会、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涉农项目等),向乡村群众展示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增强乡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茶园农场科技成果展示会上展出了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如智能农田土壤检测系统、农田自动精细灌溉管理系统、无人机作物自动巡检等,受到茶园农场和周边农户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次,建立和运营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网络、机构等,如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服务网、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等,为乡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和咨询服务,解决乡村群众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城县伏虎农场共同建立的农业科技服务站,为农场企业及周边乡村提供智慧农业培训、智慧小茶园孵化等服务,帮助乡村群众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价值。最后,开发和推广各类农技产品、工具、设备等,为乡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工具和设备,提高乡村群众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智能农田土壤监测和自动灌溉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空气温度、土地湿度、光照、水肥、植物缺素等参数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跨学科服务保障和人才培养
跨学科服务保障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双师型”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
一是跨学科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跨学科服务保障活动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内提供服务,而且跨越学科界限,共同为乡村产业、社区、文化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首先,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乡村发展需求,开展多元化服务保障活动。比如,在教育领域提供支教服务,提升乡村的教育水平;在医疗领域提供基本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增强乡村群众的保健意识;在环境保护领域参与服务项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旅游领域调研并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其次,通过参与农业产业规划咨询、项目合作、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为乡村产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促进协调发展和共赢合作。最后,教师能够在社会关系和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作用,建立沟通交流和合作发展平台,促进乡村、学校、社会多方互动和协作发展。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乡村振兴驻村项目中,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指导。学校还建立乡村振兴帮扶交流平台,汇集各方利益相关者,为乡村特色资源提供信息交流、资源整合、农产品推广、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这些跨学科服务保障活动不仅提升了乡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展现了“双师型”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和重要贡献。
二是跨学科人才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应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为乡村产业、社区、文化等领域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跨学科人才。通过设计和实施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如涉农科学技术课程、农产品电商运营实训项目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乡村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与企业联合研制柳州包装螺蛳粉生产设备的过程中,结合柳州包装螺蛳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安排学生参与研制和制造,教给学生该项目的加工工艺、质量检测、包装设计等跨学科知识,教会学生如何从上下游产业链中洞察创业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指导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结合广西乡村的特色资源和市场机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策划和实施涉农项目的创意设计、农产品电商平台搭建、农产品品牌推广等,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管理能力。近三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赛涉农项目,在所有项目中占比达到20%以上,涉及农业管理和农技类获奖项目达到9项。教师通过深入研究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经济发展。
(三)参与基层乡村社区建设
基层乡村社区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基础,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赋能的重要对象和伙伴。“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与基层乡村社区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从产业协作和社区协作两个方面开展。
一是产业协作。“双师型”教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产业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方案,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云际村,共同探讨当地规模化产业与特色化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地域特点制订产业发展策略,寻找适宜乡村产业发展的整合点与切入点,助推云际村产业优化升级。针对云际村丰富的林下资源,教师指导团队聚焦林下种养经济,制订了《云际村林下草珊瑚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云际村林下雪峰乌骨鸡散养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活林下闲置资源的发展策略,打造林下“1种1养”的产业发展计划。同时,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为“发展1—2项规模化产业和1项特色化产业”。校村共同建设云际村草珊瑚种植试验基地和雪峰乌骨鸡基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推动云际村产业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创业就业,而且促使村里经济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帮助村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应发挥和扩大各类产业(如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特色小镇、农业文化旅游景区等)的示范效应,为乡村产业提供优秀的产业平台和窗口,提高乡村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社区协作。“双师型”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乡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乡村社区的文明进步并提高其凝聚力。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派遣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到云际村驻村指导,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校企资源,重点打造该村“九月十九”特色文化品牌。驻村教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依托云际山、云际寺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通过走访调研,推动云际村的文旅开发,以“九月十九”特色民俗活动为重点,打造云际村品牌文化。充分利用校企资源,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建成了“云际村新时代农村文化广场”和“振兴长亭”,促使云际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并以此为依托积极组织开展“九月十九”特色民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等各类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且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参与和引导各类社会治理活动、公共事务活动、民主协商、村党建活动等,为乡村群众提供有效的社会治理服务,维护和促进乡村社区的和谐稳定。
“双师型”教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围绕产业需求展开,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协同合作机制和有效的服务保障手段等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武红霞.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评《新乡建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3):242+298.
[2]安学武,张军,马军强,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3):97-102.
[3]朱丹.高校“双师型”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中国成人教育,2020(13):93-96.
[4]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8-30)[2023-11-1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69720.htm?ivk_sa=1024320u.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实施[EB/OL].(2019-08-13)[2024-03-01].http://www.gxzf.gov.cn/sytt/t1234254.shtml?eqid=8ed2078000034f8d00000006648f19da.
[6]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结果的通知[EB/OL].(2019-10-09)[2024-03-21].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3126145.shtml.
[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通过人员名单的通知[EB/OL].(2019-10-09)[2024-03-21].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7139386.shtml.
[8]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广西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名单的通知[EB/OL].(2020-11-09)[2024-03-21].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7139672.shtml.
[9]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关于对2021年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结果进行公示的通知[EB/OL].(2021-12-06)[2024-03-21].https://www.gxust.edu.cn/gpjd/info/1158/2399.htm.
[10]黎琼锋,潘婧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J].职教论坛,2018(3):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重点课题“创业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分类培育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2022ZJY2788)、柳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022ZJA024)、2023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柳州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现状及策略研究——以高铁产业链为例”(LZJ2023C025)、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科技创新团队(2022-KJCX003)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