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专题教学探究
2024-06-25刘玲玲
摘要: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任何学科都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服务。语文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版块,在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阅读教学,遵循陶行知教育理论,探讨创设温馨语文情境、巧妙提出问题、引导文段鉴赏、鼓励小组辩论等有效措施,科学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有效措施
思辨与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较高的思辨能力清楚地阐述观点、表达想法,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在表达中不失自然,在思辨中展现个人风格,则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将缜密的思维用独到的思辨与表达充分地展现出来,努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思辨与表达能力培养依据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关注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是否能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容易忽略借助课文或阅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当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重视时,学生便难以学好语文、爱上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利用思辨性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证、发现、推理和批判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在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具逻辑性、思维更有变通性,继而能轻松解决文本阅读中的问题。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专题教学探究
(一)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启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支持。教师应认真研究、灵活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或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感受,在参与中遇到的曲折经历,让学生在闲话家常中萌生思辨与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在思辨与表达时才能有理有据。教学片段如下:
师:出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在认真赏析后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中医药学的神奇。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变为热衷。经过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学生在阅读后,联想自己或家人生病时,找中医看病的经历后认为:中医药学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其中蕴藏的知识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医学和药学的积淀,中医药学内容丰富,看病时医生会关注到病人的气血津液、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所以中医治标更治本。其他学生听后有感而发,陆续分享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在表达、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也在无形中掌握了语言表达方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
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情境创设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思辨与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近距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千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到各种事物的趣味性,有机会观察社会百态、体验生活的滋味;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提升思维水平;在适宜的情境下感受、阅读文本,有效促进心智成长。在优美的文段之中对学生开展思辨教育,引导学生用心聆听、亲自见证,促使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欲望,让学生心中产生千言万语,笔者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凸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篇课文的立体感,同时也能营造一种近距离与人物对话的感觉。以下是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的具体呈现:
一群打着寒颤、发着高热的病人,正被病痛折磨着,由于生病多日,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精神状态也不佳,每天病恹恹的样子,严重扰乱了生活、工作的秩序。为了拯救这群病人,医生特地为他们带来了青蒿素并且明确了用药注意事项:在饭后服用;按照规定剂量服用;根据症状至少服用3天或以上。病人按照要求服用药物后,病情逐渐好转,直到最后完全康复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学生结合角色表演进行发言,有的学生告诉药品研究者:疟疾本身也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但过去一直没有研究出对症的药品,这才导致患者受到生命威胁,是你们研究出了青蒿素,是你们挽救了疟疾患者的生命。有学生认为:从某种角度上,研究出特效药品的研究人员不亚于冲锋在一线的医生。
(三)巧妙提出问题,寻找思辨与表达技巧
没有问题的课堂注定是没有成效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每日一问”的好习惯。陶行知先生认为:“人力胜天,只在每事问。”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学生才能有进步。提问是语文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难度适中的问题对于师生双方均有裨益。教师要科学设计课堂问题,并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利用艺术性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其在深思中寻找思辨、表达技巧,如此可提高其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语言或情感表达能力。举例如下:
在预习中,大家已经了解了《祝福》的时代背景,以及祥林嫂的基本情况,为了引导学生找到思辨与表达技巧,教师提出了难度适中且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是谁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认真思考一番后有学生提出: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那个时代腐朽的观念,自从第一任丈夫去世后,人们便觉得祥林嫂是一个不祥的女人,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大家都习惯性地压榨中下层妇女,其次就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偏执的思想,在人们的刻板观念中,死了丈夫和儿子的女人,同样会给身边其他人带来“霉运”。
基于上述学生的发言,有人继续补充:如果是剖析一件事、分析一个人,要从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角度出发挖掘原因,再结合已掌握的信息组织语言,就能用言简意赅的话点明中心,如果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和阅读中,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文段引导鉴赏,培养思辨与表达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记录民风民俗、人情世故、世间万态的篇章,这些篇章中的经典文段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教师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细致品味文中的片段,使学生在朗读或抄录中近距离接触文本中的人和事。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并积极发言,使语文课多一些生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探讨的热情,与此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引导其走上写作的艺术道路,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个人修养的目的。
教师出示了《祝福》中的一个片段,要求学生在认真品读后发表观点: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儿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缪种!”
生1:从四叔说的那句话就能充分看出他的性格,这是一个有文化但是思想特别封建、腐朽的人,他对于祥林嫂死在祈福期间的事情深恶痛绝,甚至痛恨这个女人,他怕对方这些晦气的事情玷污了神佛,可是很多时候人的生死从来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作者之所以多次提到想要离开“家乡”,其实就是想远离这些愚昧、封建的人。
生2:祥林嫂的死与她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她周围人的冷言冷语有着莫大的关系,作者鲁迅所写的祥林嫂,只是这个时代不幸的女性的一个缩影,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是想要表达对封建主义的厌恶与反抗。
师:是时代造就了人,而人也影响了时代,我们剖析课文要从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两个方面着手。
(五)鼓励学生辩论,培养思辨与表达品质
将各种形式的辩论引入语文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参与辩论能让学生有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需在认真研究学情、教材后,提前指导学生搜集辩论所需的素材,让学生在参与中升华思辨与表达品质。
学完《祝福》一文后,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活动,正反双方需要围绕“是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还是她自己造就了凄苦人生”展开讨论。活动开始之前,正反双方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搜集资料,为辩论奠定理论基础。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热闹的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祥林嫂的不幸是封建社会造成的,起初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只想老实本分地相夫教子守护自己的家庭,可是自从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受尽婆婆和周围人白眼的她,被迫嫁给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二婚后也算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可是没多久她再次受到周围人的迫害,从此之后祥林嫂就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人,在作者鲁迅的笔下就出现过很多类似的人。
反方:祥林嫂的不幸,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当时的社会,但是与她自己的性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万恶的旧社会消磨了她的斗志,让她逐渐失去挣扎、反抗的勇气,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但是如果她能够斗争到底,与封建的社会、封建的人彻底决裂,毅然决然地开启自己的新人生,或许她就不会沦落成一个可怜的乞丐。
陶行知先生认为:“有问题、有智慧、有声音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会真正成长。”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因而一切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需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思辨和表达观点。教师应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提升思考、辨析、表达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刘玲玲(1983— ),女,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