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点勾画聚思维?深句浅读慢比文
2024-06-25董作翠
摘要: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在考场环境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阅读体验,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一情况源于“深文假读”。为寻求“假读”破壁之法,探讨以“深文浅读”方法识内容,以“圈点勾画”方式理脉络,以“因问导读”方法探技巧,并从精准答题的角度规范答题语言,提高学生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成绩。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假读;圈点勾画;因问导读;分类突破
现代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思想认知与文本的内涵交替作用的结果。阅读是动态的,涉及筛选、整合、加工等过程。而阅读理解就是需要学生调节和控制上述认知过程,并能对文本内置的逻辑关系和蕴含的思想主旨深入理解,从而读懂、读透文本完成阅读任务。
信息类文本以其灵活多变而又贴近生活的特色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考场阅读理解试题的“新秀”。但信息类文本也因内容“散乱”、形式多变、考查内容相对宽泛而令学生望而生畏。加之在考场环境下,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认知过程更容易偏离主体,出现理不清结构、看不懂内容的状况,稀里糊涂读完,稀里糊涂答题。从心理学视角看,此类问题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但更多地表现为主观心理因素。
一、心理学视角下考场心理透视
美国心理学家本·伯恩斯坦在《考试心理学》中提到:考试的结果,不仅跟知识积累有关,也跟心理素质相关。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承压水平影响考试表现,心理学家把这种影响称为“多德森曲线”。当压力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人的认知效能就会随之降低,过大的压力会让学生丧失最佳的发挥。
考场心理压力通常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未知的畏惧;二是对水平的不确定;三是对考试结果的期望。人对未知世界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当学生身处考场,即将发生的考试包含诸多不确定因素时,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的感觉,那些平时没有掌握透的知识就会在此时占据学生的大脑,加重紧张感。如果学生平时非常看重成绩,那么考场的压力就会更大,甚至笼罩整个心灵,形成巨大的压力圈。此时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容易产生“假读”现象,即看上去在读,实际上思想已经游离文本之外,读完一段或者一篇文章后脑海里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因为考场心理因素干扰了学生思维融入文本,让“读”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这就是“假读”现象。
“假读”现象在信息类文本阅读时最容易出现,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由信息类文本自身特点决定的。信息类文本选文广博,形式各异,专业术语较多,语言逻辑性强,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题型多变,使考生思维无法快速融入文本。其二,由考生的畏难心理导致的。学生在等待考试的过程中对未知试题产生紧张情绪,在拿到试卷的短时间内这种紧张情绪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需要学生在做题时慢慢平缓下来。而信息类文本阅读作为开卷之题自然而然就承担了舒缓情绪的缓冲区的作用。同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面对解决困难的信心,一味采取逃避态度,预设了文本的难度,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到充足理由。此时阅读文本,心理解压舒缓慢的学生畏难心理作祟,难以集中精力,自然难以把握文本精髓,信息类文本也就成为产生“假读”的“温床”。
心理学家们研究了众多考试高手的临场表现,认为心理素质好的人面对压力时懂得客观分析,可以快速调节思维,用最好的心态应对考试。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要细化行动步骤。目标明确,且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渴望,就有了渴求达成目标的动力,可以为考试成功蓄力。把阅读终极任务分化为一个一个小任务,使目标更容易达成,从而获得满足感来增加信心,减缓心理紧张程度,可以为做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考场阅读策略
信息类文本难,难在学生读不懂语句,从而无法读透文本。但真的需要读透文本才能做题吗?未必。
信息类文本多以政治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传记为主,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推理能力。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专业知识,只需依据考题找出答题要点即可。所以,针对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学生可以采用“深文浅读法”。
“深文浅读”是应对难懂文本的无奈之举,更是转化优劣心理状态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为什么这么说呢?刘真福在《深文浅读说》一文中说:“学习者对读物的心理反应通常对应三种区域,即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舒适区的阅读情境毫无挑战性,是低端的学习区域;学习区的阅读情境充满新奇与压力,让学习者有所成就,是理想的学习区域;恐慌区的阅读情境充满畏惧、慌乱与重负,让人无所适从,是最不适合学习的区域。”据此推断,信息类文本阅读应属恐慌区,貌似高不可攀,令人畏惧。但刘真福在文中也表示这三种区域并非界限分明,而是可以转换的。例如,学习者在学习区挑战成功了,这个区域便成为舒适区;面对恐慌区,保持冷静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拟想和学习种种的应对策略,那么恐慌区便能转换成学习区。也就是说,若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适用的阅读策略,完全可以实现跨区域学习,而浅化之就是策略之一。即将恐慌区的文本处理成学习区的文本。如此一来,信息类文本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那么,如何浅读信息类文本之“面目可爱”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此处的“浅读”与“浅阅读”是不同的。虽然二者都不需要深入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层意蕴,但是“浅阅读”是不求甚解、跳跃式、快餐式的,只为满足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浅读”是针对深奥难懂的文本的阅读技巧,是以抓结构、理提纲的粗线条方式获取文本的信息,即不探求文本内容所涉及领域的精要,只需依法粗浅理解内容,完成解答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文体特征,勾画关键句,找到阅读破壁口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文体不同,结构也会不同。阅读信息类文本,先要弄懂其材料呈现的文体特点。依据文体特征,圈划重点。比如,时评类材料注重事与评,阅读圈画时要侧重圈画事件的要素和评论的语句;政论文圈画时更注重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的特征;科学社会论文圈画时更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联。
关注文体特征,并依特征圈画内容关键词句,更容易读懂材料。做题时,学生就不会因厘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看不明评论的是非曲直而困扰于复杂的新闻事件或评论之中无法自拔,从而找到理解的突破口。
(二)依据表达特色,找准连缀词,厘清句子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好比人的“七经八脉”,“经脉”不畅,阅读必然受阻。尤其是对于议论性文本,厘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只有正确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态度。而句子逻辑关系则更多地表现在句子的连缀词上,它是语义和内容逻辑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题干陷阱的常设考点。在实际的训练中不难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不同,链接句子内或句子间的连接词也会不同,表达出的逻辑关系自然不同。在阅读时,要依据表达特色,善于抓住连缀词,弄懂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结构。这比沉浸文本、咀嚼字里行间的意蕴更切合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能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实现高效答题。
(三)注重题干表述,以问导读,对准问题靶点辨材料
题干是问题设问形式的表述。题干中往往隐藏着答题的关键信息。阅读时应充分利用题干,以问导读,针对问题辨析材料内容,有针对性去读去圈画。同时,在阅读中以问题为核心,圈点勾画文本关键语句,还可以让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既可以避免游离文本的“假读”现象,提高阅读效率,又能让后面的答题快速定位答题区间,为精准答题做好准备。
三、心理学视角的考场答题策略
读有法,答也需要有策略。考试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解题策略的竞争。在知识功底确定的情况下,考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考生临场发挥时的心态与解题策略的运用。信息类文本“筛选信息”是任务核心,“整合推理”是能力核心,“迁移运用”是能力难点。统筹技巧,巧用方法才能答好考题。
(一)夯实基础,备好知识提能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考试亦是如此。如果知道考什么,怎么考,那么学生在考场上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作答。这往往是扎实基本功的表现,也是战胜考场恐惧心理最有效的方法。
信息类文本难,难在学生对信息类文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文体知识、论证知识等不懂或者不熟;对信息类文本的考查规则辨不清;忽视考点规范操作等。因而,在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时要对基本的文体知识做到扎实牢固,耳熟能详,能迁移运用;对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常见的设题陷阱应做到熟知于胸;对文本材料的组合方式、表达方式、材料的形式能够辨识清楚,弄懂不同材料的区别所在。只有夯实基础,备好答题必备知识,才能在答题中提升能力,获取理想分值。
(二)分类突破,切准脉搏巧诊断
分类突破的分类是指对题干的考查内容的分类和对主观题选项考点的分类。题干的分类大体指的是此题考查的是什么考点,哪类题型,或是哪类题型的变式。依据考点知识,诊断题型,分析其答题关键词。这里的重点是明确考点考查的内容并能够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主观题选项的分类指的是明确选项考查细节的分类。高考题的每一个题目都是考点下设置的题型考查,每一个考点都有相对应的知识点。在做题时学生要学会分析每一个选项在语句表达上考查的知识点。弄清考查的是句子间的关系还是句子转述的问题,或是考查词语变换的关系等。且同一道题目的四个选项的表述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在审题时要学会分类,弄清楚每一个选项具体是属于哪类表达方式,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重点会在哪一个环节出现,切准错误点,细化辨别方可准确无误答题。
(三)循规蹈矩,慢比文句辨信息
完成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还应循规蹈矩,慢比文句。“偷换概念”“曲解词语”“偷改时态”“漏添词语”等错误类型形态各异。答题时要依据选项表述的特点,确定可能的错误点的类型,然后与原文细致比对辨析。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忽略关键信息导致失误。当然,慢比也是要效率的。慢,指的是细致,是注重细节处变换,需要在阅读圈画的基础上细致耐心地比对,精准洞察错误点。
循规蹈矩做题还体现在规范答题上。这里强调的规范首先是答题角度的规范。答题角度往往可以通过审题获得。审清题干每一句话的信息,揣摩每一个词所表达的意蕴,从题干中解析出答题的角度。其次是格式的规范。答题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没有章法。什么样的题型就要有什么样的答题规则,什么样的问题就要有什么样的答题模式,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写答案,力求简而有力,精而透彻。再次是语言的规范。语言是一种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得很好,题目分析得很透,考点把握得很准。最后,要想获得理想分值,还必须学会表达。依据问题的不同,答题要求的差别,模式的规定,合理运用表达方式阐明观点,规范作答,这就是关键答题能力。提升答题能力是有效阅读文本的最终目标。
总之,信息类文本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考试评定与选拔等多项功能。在考场环境下,学生需在心理、阅读、答题策略上做有序的针对性训练,克服考场“假读”心理,优化答题策略,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出个人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考量出理想分值。
参考文献:
[1]路金.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2019(10).
[2]淳福卫. 新高考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18(8).
[3]苏明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语文天地,2018(1).
作者简介:董作翠(1978—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