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的正向正行

2024-06-24郭建晖李方明邹华生

传媒 2024年11期
关键词:四关红色基因媒体融合

郭建晖 李方明 邹华生

摘要: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是培育时代新人之需,是增强文化自信之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在传播主流价值、壮大主流舆论、创造主流文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也面临着虚化弱化泛化异化的挑战和风险。本文从媒体融合传播的实践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社会导向,剖析现状现象,提出路径策略,着力推进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的正向正行,引导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关键词:媒体融合 红色基因 把好“四关”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红色基因传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要尊重和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内容性、技术性,切实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增强认同感,凝聚正能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筑牢防火墙,把好“政治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快捷性、多元性,不仅拓展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时空维度,同时也给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有序传播带来新的挑战。一是虚假信息侵扰。融媒体时代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内容创作者、信息传播者和共享者,在放大信息量、扩大传播面、增大影响力的同时,也由于门槛低、监管难,导致一些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抹黑国家的污言秽语在网络空间时有泛起,如“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等谬论,颠覆了人们的正常认知和判断,干扰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二是表现手法违和。一些电视剧网络剧将战争戏虐化,凭空捏造出“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包子雷”等严重失真失实失范的剧情;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为蹭热点、吸流量、博眼球,不尊重历史,搞出“在纪念碑前跳钢管舞”等闹剧,这些夸张违和的网络传播,严重扭曲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降低了红色文化在受众心目中的严肃性,削弱了红色文化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 三是意识形态渗透。新媒体迅猛发展,给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渠道,境外敌对势力勾连国内一些别用有心的人肆意篡改历史、诽谤英雄人物、质疑红色经典,造成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极大危害了革命精神的传承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贯穿始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严把媒体的政治属性原则,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实现媒体融合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相得益彰、正向正行;要强化宣传教育实效,加强融媒体从业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让自己真懂真信,让受众笃学笃行;要对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建立内容审核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建立红色文化传播敏感信息审核机制、评论管理机制,同时强化自媒体服务平台的主体监督责任,鼓励群众主动对不良自媒体进行监督举报,防止因把关不严导致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空间,让红色文化传播环境更清澈;要加强舆情引导管控,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健全红色文化舆情专项应对处置机制,提升舆情监测、监督和处置水平,防止“低级红”“高级黑”,以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传播廓清思想迷雾、引领社会思潮。

二、扎实隔离带,把好“导向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在融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红色文化传播呈现全媒、全时、全民、全球特征,但也面临过度“碎片化”“娱乐化”“商业化”等困境。一是内容碎片化。当下,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广泛流行,方便快捷地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生活消遣和个性表达,但海量的碎片信息也让人们逐渐习惯于快餐式阅读,对内容来者不拒、不求甚解。这种碎片化传播与阅读方式,极易导致红色文化内容支离破碎,从而使人们对红色文化难以有完整性的理解、系统性的认识,更无法触及深层次的融会贯通,影响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实际成效。二是形式娱乐化。融媒体让“高大严肃”的话题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客观真实地呈现,为人们所乐意接受、参与并主导,但一些媒体平台到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纯娱乐为主的真人选秀、时装发布、吃货大赛、密室逃脱等节目,随意使用红色元素,过度消费红色人文、红色景观,看似“名门正派”,实则“有失大雅”,对待历史不尊重不严肃,冲击红色文化的纯正性,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三是利益商业化。红色文化借助融媒体平台更便捷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但也卷入了市场化营销的诱惑,一些红色作品被资本裹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迎合商业宣传,内容创作低俗庸俗媚俗,粗制滥造、随意嫁接,导致红色经典“变味变质”。比如,一些电视剧中“八路军战士”住别墅、抽雪茄,演员眉清目秀、高大帅气、神勇威猛,把偶像剧的形式套在抗日题材、战争题材上,引起观众的反感。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必须鲜明地回答我们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高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奋斗力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把红色基因传承纳入各级融媒体选题策划重点,构建“中央厨房”,加强话题主导,多推专题式、集成式报道,注重宏大叙事与受众体验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系统性严肃性权威性;要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精心推出红色栏目、红色专题、红色公众号、红色客户端,多推正能量、正向性作品,打破信息茧房,填平数字鸿沟,让红色文化出圈破圈,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由衷的热爱和自发的追捧;要融入中心工作大局,把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与全面从严治党、社会治理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文明实践培育等结合起来,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集聚优势、引流优势,让每一篇红色文化报道都“字正腔圆”,让每一次红色文化传播都“正大光明”,增强传播自信、话语自信、文化自信,营造新时代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织密过滤网,把好“史实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得到挖掘、激活和转化,同时也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平台和自媒体不经考证和探究,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严谨性,“拿来主义”盛行,胡拼乱凑、生搬硬套,导致受众分不清真假、察不准史实、读不到“真经”,以致红色基因传承偏向偏移偏位。一是来源不正。一些融媒体作品为了追求发稿数量、传播速度,引用内容不问出处、不辨真伪,甚至直接转载链接小众媒体、私人媒体信息,无形中放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大大增加了引发舆情的隐患。二是考究不正。在一些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中,由于媒体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对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人事、历史事件不做深入考究,有考究的也不严谨不慎重,往往是当地怎么报就怎么写,采访人怎么说就怎么记,以至于对一些历史的评价各说各话,甚至相悖冲突。三是解读不正。一些网络博主、博客、达人,自诩懂历史,人人都来解密,事事都好评论,有人甚至断章取义,把一些历史事件任意剪裁,用小细节小故事来歪曲大历史。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世代放射光芒。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守牢主阵地,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打造媒体融合创新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系统、全面、准确、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导向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信息和作品,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红色文化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要培育主力军,加强新闻发布队伍、访谈专家队伍、宣传宣讲队伍、网络评论队伍等建设,建立融媒体红色文化传播权威人才库,充分发挥党史党建专家、理论研究学者、思政课教师、红色讲解员、红后代等人员作用,让权威及时发声,让谣言及时遏止。要打响主动仗,增强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建立健全发现应对惩处机制,对互联网上一些错误言论、不实历史、偏颇观点及时予以批驳、纠正,对一些屡次犯错、屡教不改的平台和自媒体依法进行通报、查处,还历史本原、正学史新风。

四、拉高标准线,把好“质量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得到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青睐,但也出现作品缺乏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不强,传播效应不凸显等问题。一是同质化生产。一些公众号、营销号,包括很多大V、博主、网红,为了营销而营销,为了圈粉而圈粉,推出作品大都内容重复、枯燥,有些内容虽是原创,却可读性不高,内容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二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社杂志等传统的文字图片表达方式,融媒体在平台意识、技术运用、移动传播上优势更为突出,短视频、直播、长图、H5等的融合使用效果较为明显,但在数字化、元宇宙虚拟场景运用等方面还探索不多,沉浸式体验式的传播需要进一步创新。三是线性式传播。一些平台和载体上的红色文化传播往往“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对受众的体验和感受关注不够,“受众”到“参众”双向互动的渠道没有打通,导致红色文化传播增量受限、黏性较低,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被排斥、被边缘化问题,传播效应没有达到最大化。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必须以作品质量为生命线,着力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是第一保障,要瞄准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元宇宙、虚拟人等技术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嵌入应用,提供高质量红色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内容为王,建立红色文化优质内容池、信息库、数据链和云平台,不断挖掘新内容、创作新产品、推出新模式,注重原创、做深精品,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立体、形象,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广泛挖掘和传播能够体现正能量、主旋律的红色文化内容产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素养的媒体融合人才培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培养既有过硬政治立场又有媒体融合思维,既能把握红色文化宣传导向又能驾驭新媒体技术运用,既善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又注重方式方法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坚实的现代融媒体人才支撑。

作者郭建晖系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西省记协主席

李方明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邹华生系江西省委宣传部干部处处长

参考文献

[1]潘力.广电对外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内容传播评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1).

[2]徐颖.浅谈新形势下报纸编辑的职业素养[J].中国地市报人,2018(03).

[3]李阳.全媒体的多维透视:内涵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J].传播与版权,2022(11).

【编辑:左志新】

猜你喜欢

四关红色基因媒体融合
从谢榛“诗家四关”看旧体诗的欣赏问题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朱庆军运用新版“开四关”法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